APP下载

广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精准扶贫思路构建

2017-05-30侯玉霞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摘 要]文章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分析广西235个扶贫重点村的致贫原因,并结合其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从发展策略、开发模式、发展举措、帮扶策略等四个纬度构建广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精准扶贫的思路,旨在以乡村旅游扶贫视角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思路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6-0074-05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决胜阶段,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对扶贫工作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扶贫开发“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部署要求,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更大的功夫,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从2015年9月份开始,广西举全区之力,抽调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镇村干部等20万人组成工作队员,开展了一场深入基层的全区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旅游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旅游将多种扶贫模式有效整合,克服单一扶贫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培育农村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扶贫有利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广西乡村旅游扶贫总体概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发委、发改委、扶贫办、住建厅、农业厅、环保厅、林业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方案》,2016年在全区范围内明确确定了235个乡村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村,覆盖总人口58.2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53万人。

(一)重点村地理分布

旅游扶贫重点村共235个,分布在广西8个地级市的33个县内。50.4%的重点村集中分布在左右江革命老区,24.1%的重点村分布在桂北山区,桂东和南宁城郊零散分布。

(二)重点村共性特点

入选的235个重点村在经济收入、基础设施、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

1.经济收入

重点村的贫困人口较高,有23.5%的村庄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2800元/年。近半数重点村贫困人口比重约占30%,两成重点村贫困人口比重过半。

2.基础设施

重点村基础设施落后,对外通达性相差较大。高速公路、国道两侧重点村交通可达性较好;依托村级道路的部分重点村,因道路等级不高,交通条件不佳。

3.资源条件

重点村全部位于全国扶贫重点县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拥有一定旅游资源和发展基础,山水风光良好,同时具备旅游开发潜力和脱贫致富需求。

4.产业结构

重点村大多以传统种植业作为唯一的支柱产业,部分村庄从事养殖业,但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初级,二三产业相对滞后。重点村旅游从业比例偏低,旅游发展对乡村就业带动作用不足。旅游从业方向主要为景区服务人员及农家乐个体经营。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导致这些乡村致贫的原因很多,归纳总结起来有自然、人口、设施、产业和管理五大方面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深处石漠化片区,生态脆弱。多数贫困重点村分布在广西西部石漠化片区以及高山峡谷中,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2.人口原因

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流出严重。贫困地区陷入“贫困—科教文投入不足—教育落后—技能素养低—自我發展能力弱—贫困”恶性循环,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谋生,导致劳动力流出严重,削弱了地区的发展活力。

3.设施原因

对外通达性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对外联系薄弱导致客流、物流不畅,经济活动受阻,设施配套受制,制约了村庄开发和村民致富。

4.产业原因

资源能源转化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出效益低下,未形成生产规模;农业产业链短,农村物流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兴旅游业未形成体系,产品较为初级。

5.管理原因

自身发展能力弱,集体组织管理不强。突出表现在公共事业管理能力、村屯组织能力、自我开发能力等方面,缺乏有号召力、有魄力、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村民个体受制于较弱的自我发展能力无法独立实现资源挖潜、脱贫致富,阻碍着整村的推进发展。

三、广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资源分析

扶贫重点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重点村周边的景区资源和重点村自身资源两种。下面重点分析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重点村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特色价值等。

(一)重点村周边景区资源分析

重点村所在市县范围内景区旅游资源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主要可分为地文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和其他景观资源。地文景观资源和水域风光资源占到近九成。地文景观资源主要可分为自然山体景观和喀斯特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左右江、红水河地区和桂北地区。除地文景观资源与水域风光资源外,还有少量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遗址遗迹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主要有4个,包括梯田、花海、茶山等。遗址遗迹资源主要有7个,包括人类活动场所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二)重点村自身旅游资源分析

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各少数民族自治县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建筑与设施资源和民间习俗资源等。

2.康体养生资源

康体养生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聚在巴马周边。核心价值在于其独一无二的长寿文化。康体养生资源是目前吸引远程游客的主要资源,也是广西旅游的重要名片之一。

3.旅游商品资源

重点村旅游商品以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为主体,有少量的边境旅游商品。传统工艺品种类丰富但缺乏特色。

4.红色遗迹资源

重点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左右江革命老区以及红水河流域,主要包括遗址遗迹资源和人文活动资源。

5.自然生态资源

重点村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为主,在巴马—凤山地区以及靖西—大新片区相对较为集中。

6.生物景观资源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资源和生物资源。生态农业资源以各种农业特产资源为主,主要分布在巴马—都安片区以及德保—大新片区;生物资源在靖西—大新片区较为突出,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和中医药资源。

四、广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精准扶贫思路构建

(一)发展策略

1.施策精准:点面结合、区域联动,引导重点村差异化发展

根据重点村的资源、区位、交通等实际情况,明确重点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导模式,打造一批景区带动、城郊休闲、特色发展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引导重点村差异化发展。

2.发力精准:围绕特色、配套设施,形成重点村核心吸引力

根据定位和发展模式,围绕重点村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重点村主导旅游产品,对主导旅游产品进行深度策划,通过主导旅游产品尽快形成核心吸引,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同时要解决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套问题,尽快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3.帮扶精准: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

根据重点村旅游发展模式和产业经济现状,探索旅游扶贫的针对性模式。让更多农户以合适的方式参与旅游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政府、公司、社区、农户等多种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从事旅游接待、劳动用工和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等,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新途径,充分发挥旅游的扶贫效益。

4.实施精准:聚焦重点、明确分工,有序推进规划内容落实

上下联动、加强扶持、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强化地方责任,明确省、市、县、乡等多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等问题。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明确规划的年度发展任务,根据实施进展情况,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有序推进规划内容落实。

(二)开发模式

综合考虑重点村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等自身条件,为它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

1.景区(线路)依托型模式

235个重点村中共有140个位于景区周边,对于这批乡村要采取景区(线路)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要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在发展中,除了作为依托景区服务的延伸或文化诠释的补充来吸引游客,还要形成自己的主题特色,与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依托景区之势,走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2.城郊休闲型模式

城郊休闲型村庄共22个,以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独特多样的土特产品、古朴多元的民宿风格为特色,建设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观光游憩、休闲娱乐、度假体验为一体都市居民城郊休闲地。

3.特色村庄型模式

特色发展型共73个村,特色村庄型重点村分为资源特色型、环境优良型、特色产业型三类。资源特色型村庄以突出传统村寨自身特色和民族风格,兼顾保护与发展为目标,建设集古建筑群落、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于一体的村庄。环境优良型村庄依托得天独厚的长寿生态资源,以独特的生活休养氛围为核心,建设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村庄。特色产业型村庄依托较好的农业基础,建设农旅复合、农旅一体的农业观光村落。

(三)发展举措

确定开发模式后,再为每一类开发模式下的扶贫重点村量身打造不同的发展举措,为村落今后的旅游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见表1)。

(四)帮扶策略

1.构建以农户为核心,政府、企业与社会相互协作的扶贫体系

政府统筹安排相关部门或责任领导进行定点扶贫;选派青年干部进驻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发挥“领头羊”作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重点村的村干部集体培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企业对农户的帮扶主要包括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协议进行入股分红;提供相关就业岗位,与农户签订劳务用工合同;通过捐资助贫的方式,与村集体共建相关设施。社会组织可在助学、助医、建房、就业等方面与农户结对帮扶;通过科研机构对农户进行专业培训;引进公益组织通过社区营造、资金救助等方式进行帮扶。

2.重点推行五大脱贫方式

(1)通过旅游企业招工帮扶脱贫

通过政府制定和发布优先选择贫困人口用工的促进政策,向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旅游企业给予税费减免或返还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自治区的景区、乡村旅游区、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投资公司等企业安排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就业。

(2)扶贫村屯旅游开发帮扶脱贫

通过农家乐经营、餐饮经营、销售旅游商品、参加表演、景区分红等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为旅游业提供原材料、生产旅游商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等间接参与旅游开发,从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以旅游技能培训引导进行就业帮扶脱贫。由自治区旅游发展委组织,各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扶贫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旅游技能培训,与周边省份及国内其他省市签订扶贫招工用工协议,并组织通过旅游培训的贫困人口参加旅游企业的人才招聘會,每年在区内、区外召开一定次数的贫困人口就业专场招聘会,引导贫困人口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3)通过旅游大项目建设带动帮扶脫贫

通过引进自治区重大项目、景区、乡村旅游区和旅游项目在贫困村或周边地域建设,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通过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将贫困户拥有的资源转化为经营资产,让贫困户从中受惠。

(4)鼓励自主创业参与旅游服务帮扶脫贫

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发展各种产业,参与旅游服务获得收益,实现脱贫。主要途径包括种植蔬菜、瓜果,养殖禽畜,制作旅游手工艺品,销售各种商品,参加旅游旺季临时性用工(包括导游、演员、安全员、保洁人员和其他临时工作)等。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2]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吴建国.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生态经济,2016(4).

[作者简介]侯玉霞,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硕导,研究方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民族学。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