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潜力研究

2017-05-30杜军赵聪鄢波

东南亚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引力潜力新加坡

杜军 赵聪 鄢波

摘要: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地与沿线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新加坡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使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6~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在不断增长;中国与新加坡的进口贸易潜力大于出口潜力。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新加坡;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 F752.7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6-0062-07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hina is positive and active to develop trade relationship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Singapore as an important country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research of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alyses the current trade situation, trade complementary and trade potentiality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on the bilateral trade data from 2006 to 2015. The result shows that: trade potentiality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is gradually enhanced; import trade potentiality is greater than export trade potentiality.

Key Words: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hina; Singapore; Gravity Model; Trade Potentiality

一、引言

隨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如何推进其建设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领域。其中,如何与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新加坡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点国家,研究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意义深远。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关于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国贸易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发展、自由贸易区经济效益等方面,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则是通过测算双方的贸易潜力,来测算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的提升空间。本文在使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6~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数据,分析双方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10年间增长了2倍;双方的贸易结合度在不断增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特征明显;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在逐渐增长;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进口潜力要大于出口潜力,双方之间的贸易潜力还具有开拓空间。

二、文献回顾

近几年,关于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新加坡贸易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发展、自由贸易区经济效益分析等领域。在两国贸易比较优势方面,钱耀军和李娴(2015)认为中国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鲍峰和曾宇龙(2016)的研究也表明,在与新加坡的贸易往来中,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发展方面,徐康宁和韩剑(2005)的研究表明产业内垂直贸易成为中国—新加坡贸易的重要特征。周丽和黄原(2010)的研究同样表明了中国—新加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内贸易。刘思嘉和王宾容(2013)也认为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最明显。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新加坡贸易关系中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在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方面,李应振(2008)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林琳和李怀琪(2015)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研究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新加坡带来了更大的出口创造效应,并且有助于拉动双方贸易流量的增长。

贸易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当中。他们使用该模型进行了双方贸易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贸易国双方的经济总量会对双方之间的贸易规模产生正向效应,双方的地理距离则会阻碍双边贸易往来。Ljnnemann在该模型中增加了人口这一变量,认为人口多少与贸易流量成正相关关系。之后有大量的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补充研究。拓展后的引力模型通常会在最初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语言、宗教、边界、是否同属于一个经济组织等虚拟变量。张海森和谢杰(2011)基于这一模型测算了中非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表明双方农产品之间的贸易合作空间巨大;吕宏芬和郑亚莉(2013)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智利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认为区域一体化在双方的贸易往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邵桂兰和胡新(2013)研究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潜力,研究表明,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水产品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再造型;汪文卿和刘晓锋(2014)研究了中国与挪威的双边贸易潜力,认为双方经贸合作的空间巨大;廖泽芳和宁凌(2015)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畅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区域一体化等因素促进了中国—东盟的贸易畅通,而距离、人民币升值则制约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畅通;金缀桥、杨逢珉(2015)对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进行了测算,认为两国之间贸易潜力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双边贸易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张燕和高志刚(2015)对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潜力的研究表明, 双方的贸易潜力较大,但出口潜力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关系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研究,鲜有学者对中国—新加坡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本文的重点在于对中国—新加坡双方的贸易潜力进行计算,用以估算双边贸易发展空间。本文将基于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潜力,为中国与新加坡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证据与理论支持。

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与新加坡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也在不断强化。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相关数据统计,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额在1992~2015年间增长了24.8倍。本文收集了2006~2015年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紧密度也不断增强;双方贸易产品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一)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

2006~2015年贸易数据表明,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均存在平稳增长的趋势。2015年,双方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809亿美元、277亿美元和531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98%、57%和129%。中国在双边贸易关系中处于顺差地位。2015年,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额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双边贸易额的31.4%。

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 如图2所示,中国—新加坡贸易额占新加坡贸易总额的比重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8%上升到2015年的12.5%,增长了1.5倍。这说明中国是新加坡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其对外贸易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

(二)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由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经过小岛清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并赋予其经济学上的意义。该指数主要是用来分析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该数值越大,说明贸易双方的关系越紧密。本文采用成利沙(2012)計算贸易结合度的公式:

TCDij = (Xij / Xi)/(Mj / Mw) (1)

(1)式中,TCDij表示i国(地区)对j国(地区)的贸易结合度,Xij表示i国对j国的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总额,Mj表示j国(地区)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ij大于1,则表示i、j两国(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对紧密;如果TCDij小于1,则表示i、j两国(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对疏离。以下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利用公式(1)与UN comtrade数据库计算双方的TCD ij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除了2011年之外都大于1。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下降;2010年,受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有所下降;2011年开始,这一指数始终处于上涨的状态,并且始终大于1,这说明双方的贸易关系比较紧密。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从2006~2011年整体上处于下滑的状态,2011年之后呈上涨趋势,这说明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紧密程度在逐步提高。

整体上看,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远远高于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表明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依存度超出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自2011年来在不断增长,双方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在不断增强。

(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产品结构

本文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SITC Rev.3分类标准,把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SITC0~SITC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TIC5和STIC7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是未分类产品。具体的分类标准见表1。

本文对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如图4、图5所示:1.中国对新加坡进口的主要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初级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10年间贸易额增加了63%。从总体上讲,SITC7和SITC5所占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与SITC5不同,SITC7的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2006年的52%下降到2015年的43%,这说明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方面对新加坡的进口需求有所下降,这与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有关。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进口中,主要以进口SITC3为主;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则以进口SITC8为主。2.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10年间中国—新加坡出口额增加了107%。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以SITC7产业为主,远远超过了其他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流量。在2006~2015年,该类产业贸易额占中国—新加坡出口总额的比重有逐渐下滑的趋势,从64%下降到了55%。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出口SITC6产品为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则主要以出口SITC3为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在产品类型上比较丰富,但是从贸易额上来看,中国—新加坡的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是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上。这说明双方贸易合作比较单一、产品结构不丰富、产业内贸易明显已经成为中国—新加坡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潜力分析

参照刘志雄和陈旭(2014)的做法,本文测算中国—新加坡贸易潜力的思路如下:首先,基于引力模型,运用STATA13.0统计分析软件测算贸易总额、贸易出口、贸易进口模型的各项参数的估计结果;其次,根据得到的方程计算出中国—新加坡的贸易模拟值;最后,根据实际贸易额与模拟贸易额的比值对中国—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潜力、贸易出口潜力、贸易进口潜力进行测算。

(一)引力模型的构建及变量定义

引力模型是用来分析双边或多变贸易关系的常用方法。常用的引力模型如式(2)所示:

lnTLij=β0+β1 lnGDPi+β2 lnGDPj+β3 lnDij+μij (2)

在式(2)中,TLij表示i国与j国的贸易总额,GDPi和GDPj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Dij表示两个国家首都或主要港口之间的直线距离,μij为随机误差项。β0 、β1、β2、β3分别表示回归系数。

本文在式(2)的基础上,参考王瑞和王丽萍(2012)的做法,引入两国是否同为APEC组织成员、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两个变量。当双方贸易国属于同一贸易组织时,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影响,双方的贸易量会增加。贸易国双方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表示的是双方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根据“林德定理”,贸易双方的人均GDP差额越小,消费结构越相似,贸易流量越大。因此,本文引入这两个变量来构建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

lnTLij=β0+β1 lnGDPi+β2 lnGDPj+β3 lnDij+β4 lnDPGDP+β5 APEC+μij (3)

式(3)中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见表2。

参考孙金彦(2014)研究中国与澳大利亚贸易潜力的做法,本文选择2006~2015年新加坡、加拿大、巴西、智利、哥伦比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尼日利亚、南非、俄罗斯和美国等2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的样本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这些国家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要贸易国,有利于中国的国别贸易潜力测算;第二,这些国家位于世界的各大洲,经济发展更具代表性。

(二)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回归结果及分析

首先,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13.0对上述模型进行混合回归模型(Pooled OLS)估计。lnTL、lnM、lnX分别表示贸易总额、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具体的回归模型结果见表3。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国双方的经济规模lnGDPi和lnGDPj是促进双边贸易的核心因素之一,贸易流量增长lnTL(lnX,lnM)都与其呈正相关关系,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两国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双方贸易的核心变量,对贸易额产生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双方是否同时是APEC成员国这一变量也对中国与贸易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产生了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尤其是对进口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两国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对贸易总额、贸易出口额也有显著影响。

根据表3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3个回归方程(4)、(5)、(6)。分别表示中国与贸易国的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引力模型回归方程:

lnTLij= -2.397+ 0.600lnGDPi+ 0.536lnGDPj-0.453lnDij + 0.0697lnDPGDP + 0.796APEC (4)

lnMij=-3.58 + 0.64lnGDPi+ 0.581lnGDPj-0.472lnDij +1.23APEC (5)

lnXij= -2.81+ 0.536lnGDPi+ 0.59lnGDPj-0.432lnDij + 0.0652lnDPGDP + 0.5APEC (6)

(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潜力的测算及分析

笔者在方程(4)、(5)、(6)的基础上,用双方之间的实际贸易总额、实际贸易进口额、实际贸易出口额与测算出来的模拟贸易总额、模拟进口总额、模拟出口总额的比值来测算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具体的计算共公式如(7)式:

TPt = TVt / SVt (7)

式(7)中,TPt表示第t期的双边贸易潜力;TVt代表第t期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的实际值;SVt代表第t期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的模拟值。根据刘青峰和姜书竹(2002)关于贸易潜力的分类,若TPt的值大于1.2,被称为潜力再造型,说明贸易伙伴之间的潜力比较有限,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来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若TPt的值介于0.8与1.2之间,这种贸易潜力被称为“潜力开拓型”,双方之间的潜力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若TPt的值小于0.8,被称为“潜力巨大型”,说明双方之间存在贸易不足的状况,双方经贸合作的提升空间巨大。

使用上文中的方程(4)(5)(6)分别对贸易总额潜力、贸易进口潜力、贸易出口潜力进行测算,具体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整体上看,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潜力要大于出口潜力,这意味着与出口潜力相比,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有更大的拓展空间。2010年之后,进出口潜力、进口潜力由“潜力再造型”转为“潜力开拓型”。原因是由于2008年、2010年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建成,越来越多的商品被取消了关税,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双方的贸易潜力在2010年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在2015年,进出口总额潜力、进口潜力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图6可以看出: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进出口总额潜力、出口潜力、进口潜力都呈现出比较大的上升趋势。与2006年相比,2015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进出口潜力值、进口潜力值和出口潜力值分别下降了56%、51%和58%。

五、提升中国—新加坡贸易水平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规模、贸易紧密程度、贸易潜力都在不断扩大。从贸易规模来看,双方贸易规模始终是稳中有升的趋势,中国在双方的贸易关系中始终处于顺差国的地位,并且这种趋势在逐步扩大;从贸易的紧密程度来看,双方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整体上都处于上升的趋势,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商品的进出口结构来看,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从貿易潜力的分析结果来看,双边贸易潜力还具有开发空间,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贸易潜力要大于出口潜力。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以下几点对策:

(一)调整双方产业结构,提高双边贸易互补性

要继续保持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未另列明的化学产品和有关产品等方面的进口优势,就要通过推动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扩大这些产品的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刺激这些行业的进口潜力。在对外贸易中,与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经济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在国际贸易中位于产业的中上游。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对外贸易的互动效应,与合作方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进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与竞争优势。在与新加坡的贸易合作中,应充分发挥两国在进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探寻双方经贸合作的契合点与突破口,弥补双方合作的短板,实现贸易规模的增长。

(二)积极开拓新市场,刺激出口潜力

通过上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相对于进口潜力,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潜力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国与新加坡开拓新的市场与领域,逐渐拓展中國与新加坡的出口潜力。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在食品活物类、饮料、烟胶等方面的贸易流量比较小,要加强这几类产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与市场,例如促进双方在金融、旅游、港口等方面的合作,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释放出口潜力,进行更为全面的贸易合作。

(三)优化双边贸易进出口结构

中国与新加坡长期以来的进出口结构是中国处于贸易顺差、新加坡处于贸易逆差。从长远来看,这种贸易格局并不利于双方经贸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反而会引起双方的摩擦,恶化双边的贸易环境。减少贸易纠纷的有效手段是尽可能调整双方的进出口结构。要基于双方的互补性优势,从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两个方向来优化贸易格局。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双方的进口潜力要大于出口潜力。要尽可能扩大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流量,不断调整对新加坡出口的商品结构,避免双方的贸易摩擦,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积极发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APEC的建立在中国与贸易国的贸易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建立共同的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因此,为构建中国与新加坡长期友好的贸易关系,两国应积极推进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双方的贸易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环境。双方应该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贸易合作政策、关税优惠政策等政策优惠,进一步降低双边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

(五)加强双方的港口建设

前文的研究发现,贸易双方之间的距离对于贸易流量会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因此,中国与新加坡应该通过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更多航线等方式减少距离对于双方贸易产生的负向效应。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属于海岛型的外向型经济,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物流中心,物流业本身十分发达,中国也有香港、广州等世界一流的物流港口,双方应该在当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加强两国的港口合作,并且要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泛推进这一有利时机,加强两国互联互通建设,减小距离对于贸易流量的影响。

注:本文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基金项目2016年度资助“深化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研究”(CAMAJJ20160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沿海省份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综合效应研究”(GD16XYJ07);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度创新强校工程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水产品贸易合作及政策研究”(GDOU2017052613);广东海洋大学东盟研究院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国与新加坡、老挝贸易研究”(C1633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耀军、李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3期。

2. 鲍峰、曾宇龙:《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分析》,《商》2016年第24期。

3. 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4期。

4. 周丽、黄原:《中国与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3期。

5. 刘思嘉、王宾容:《中国与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4期。

6. 李应振:《建立中国—新加坡双边FTA的经济效应》,《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4期。

7. 林琳、李怀琪:《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1期。

8. Poyhonen P.A.“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Economics and Finance Archive,1963,90(1),pp.35~53.

9. Linnemann H.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10. 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3期。

11. 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2期。

12. 邵桂兰、胡新:《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3. 汪文卿、刘晓锋:《中国与挪威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第11期。

14. 廖泽芳、宁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中国与东盟贸易畅通——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考察》,《经济问题》2015年第12期。

15. 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16. 高志刚、张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双边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财经科学》2015年第11期。

17.成利沙:《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发展及推进因素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8. 丁秀飞,仲鑫:《中国与欧盟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19. 刘志雄、陈旭:《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流量及贸易潜力研究》,《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7期。

20. 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4期。

21. 孙金彦:《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亚太经济》2015年第6期。

22. 刘青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3. 于翱翔:《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责任编辑:张 磊)

猜你喜欢

引力潜力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潜力榜
引力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感受引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