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蔡双雄过分读解为什么是非理性的

2017-05-30张育仁

公民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廉政公署李世民唐太宗

张育仁

应该说这是一个老故事了。不过,一个老故事或者老新闻能够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里面恐怕就埋藏着不可忽视的一些“玄机”。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主持一场笔试,公开选拔一名首席调查主任。这是一场40多名高手参与角逐的选拔赛,竞争相当激烈。

43岁的蔡双雄没有想到他会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他在廉政公署已经工作了18年,办案经验丰富,颇具专业水平,因此几乎所有的专业性题目都没难住他。正当他信心十足准备大胜而归时,却被这最一道高达20分问答题难住了。该题这样问道:“请简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详细论述其合理性。”

蔡双雄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尤其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业绩也非常熟悉。可是他思来想去却不得要领,直到交卷的铃声响起。最后,他只得在试卷上写下道:“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环保方面曾有过什么举措,对不起,这道题我无法回答。

故事的结局现在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几天后考试成绩公布,蔡双雄是此次考试最后一题唯一得满分的人,并因此成了唯一进入面试环节的人。考试委员会还解释说:李世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况且唐代也没有“环保”一说。所以“不知道”就是该题的标准答案。蔡双雄因为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而成为此次角逐的胜出者,这的确是出人意料的。

那么,廉政公署为什么要出答案是“不知道”这样的题呢?社会公众,也包括一些专家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读解。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出这样的考题,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考一考参考者是否讲诚信。

其理由是:一个在试卷书写中不讲诚信的考生,能够保证他会诚信为人、公正执法吗?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认为似乎有“上纲上线”之嫌。难道那些在试卷上书写唐太宗在环保方面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的考生,他们的“行为”就是不讲诚信?

考场要求的诚信是什么?应该是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和相关法规,尤其是不能作弊!至于每个考生面对考题如何发挥,只要没有违反党纪国法和公共道德的言论都是允许的。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想层次、表达能力有高有低、千差万别。这与是否讲诚信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那些说“知道”的考生都在个人品德上有严重缺陷吗?既然有严重缺陷,廉政公署为什么不在考试后训诫或解雇他们呢?

蔡双雄当然值得称道。他的这种表现无非是秉持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更体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存储和记忆、清晰的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对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特别是办案时相当重要。我认为这才是有关方面出题时想达到的主要目的。

那种试图通过试卷回答的内容来判断和确认一个考生的道德水平如何,甚至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别“好人”或者“坏人”的做法,不仅显得天真幼稚,而且是违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不少贪官落马之前,他们在做各种各样的“考题”时,不都表现得非常具有道德感吗?

猜你喜欢

廉政公署李世民唐太宗
李世民的苦心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唐太宗 善听劝谏
以诚相待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香港廉政公署:反贪倡廉四十年(下)
本期导读
李世民军事谋略思想反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