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不同规模城市外来人口分布研究

2017-05-30刘芳黄宁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市民化

刘芳 黄宁阳 ��

摘要随着湖北城镇率水平逐年提高,外来人口迁入省内地级以上城市逐渐增加,表现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则是户籍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然而湖北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少,使外来人口过于集中在少数超大和特大城市。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城市生活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外来人口偏爱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不是中等城市或小城市的原因,从而为探索农民工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市民化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城市规模;市民化;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9-0244-04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Based on Analysis Method of Cost and Benefit

LIU Fang1, HUANG Ningyang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 2.Research Center of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With rising of Hubeis urbanization year by year, immigration to megalopolis or prefecturallevel cities was increasing inside the province. It showed that inhabitant lived in superbig type cities or big type cities exceeded census register population while that inhabitant lived in the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and towns was less than the census register population. However, the quantity of megacities or megalopolis city of Hubei was rare, which immigration concentrated on few superbig metropolises excessively. Comparison on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different types of Hubeis city, the reason why immigration populations preference was a megacity or megaloplis, but was not a mediumsized city or small city were analyzed, and provided feasible route for migration to become city citizen .

Key wordsRural labor;City scale;Citizenization;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近年来湖北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口变动明显。2011年湖北人口城镇化率为51.8%,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 。湖北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环卫、电信、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城镇布局日趋合理,城镇空间布局出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地理分布与资源相协调,表现为“东密、中散和西疏”的总体态势[2]。城市内部空间出现中心城区、近郊城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3]。城镇化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城镇化和农村转移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半城镇化问题突出,表现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过程中的不完整状态。2014年,湖北省城镇常住人口达3 23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5.67%,乡村常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4.33%,与2013年相比,湖北省常住城鎮人口数量年增长63.35万[1]。根据2010年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北省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的流动人口总数达9 250 228人,其中人口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省内流动人口数为8 236 616人,即占总流动人数的89.04%[4]。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农民工是主要的流动群体,这意味着湖北省近数百万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5]。这部分农民工离开农村,但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形成半城市化现象[6]。城镇化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太大,小城市太小,缺少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分布和空间布局过度集中,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过快,不可避免带来城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城市住房紧张和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7],出现了违背城市化发展规律、盲目推进城市化的現象,引发了一系列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城带来的城市失业、贫困、污染等负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8]。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在吸收农村劳动力方面受到限制[9]。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外出农民工选择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而没有选择在小城市就业。这种现象是湖北大中小城市不均衡发展导致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超速发展和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大城市在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0]。为了揭示农村劳动力在不同类型城市就业的原因,笔者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选取湖北省5种不同城市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成本和可以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农民工选择大城市就业的原因,对农民工城市偏好进行解释。

1湖北不同类型城市的划分与样本选取

1.1不同类型城市的划分

湖北城镇化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已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城市分布密度较大,区域人口的分布与城市分布基本一致[11]。根据《關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年),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划分标准,我国城市规模划分为5类: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依据城市类型划分标准以及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湖北省5类城市规模类型见表1。湖北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占城市数量的少数,超大城市仅武汉1个,特大城市有襄阳、荆州和黄冈3个,大城市有以随州、黄石等为代表的13个,中等城市有以潜江等为代表的15个,小城市有以赤壁等为代表的6个(表1)[1]。武汉这一超大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超过黄石、宜昌等城市的发展,它们中间缺乏相应规模的城市作为过度。受当地政府着力发展大中城市策略的影响,大、中城市增长迅速,超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结果,城镇人口增加主要来源于农村劳动力,因此不同类型城市的城乡人口数量变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农村劳动力向5种类型城市的转移特点[12]。总体而言,湖北省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情况基本一致。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向较大城市的迁移量远超过小城市,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占人口迁入量的主要部分,特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吸收外来人口方面显得乏力[13]。

1.2不同类型城市样本的选取

根据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从5类城市中各选取一座城市作为样本,即武汉、黄冈、孝感、阳新和竹山分别代表5类不同城市(表2)。这些城市近几年的常住人口数量整体处于平稳上升之中,均无大的波动。这些城市处于湖北东中部,经济基础较为良好,承接转移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1.3确定成本与收益的指标

基于城市居民视角的成本与收益分析,选择代表城市生活的成本与收益。这些数据均是各个城市统计年鉴上每年必测的指标,大致可以反映城市居民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本与收益(表3)。

在成本方面,在城市生活、衣食住行都需要花费,构成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从衣食成本、住房成本、教育和旅游成本3方面进行分析。在衣食成本(C1)方面,选取全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支出,分别用C11和C12表示。全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等,这部分涵盖了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如粮食、衣服、出行等方面的消费,是居民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均支出为生活成本的一部分,代表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在住房成本(C2)方面,选用不同城市的平均房价和人均用电,分别用C21和C22表示。在教育和旅游(C3)支出方面,选取教育支出和旅游支出,分别用C31和C32表示。

在收益方面,生活在城市可以获得比农村更高的收入,在城市享受比农村更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这均构成在城市生活的收益,分别用B1、B2和B3代表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活收益。在经济收益方面,选取税收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指标,分别用B11和B12表示;在社会收益方面,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教育投入,分别用B21和B22表示;在生活收益方面,选取居民存款和建筑业产值,分别用B31和B32表示。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1.4样本数据的统计

将每个城市按指标统计得到的数据转换为人均指标。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如消费品零售、税收收入、资产投资、教育投入、居民存款和建筑业产值等各项全社会指标进行人均化处理,处理后得到各项人均数值见表4。

将成本中的每个项目和收益中的每个项目赋予相应的权重。在成本中,衣食成本和住房成本分别赋予40%的权重,其中,消费品零售和人均支出分别赋予20%的权重;平均房价和人均用电分别赋予20%的权重;对教育旅游赋予20%权重,其中教育支出和旅游支出分别赋予10%的权重。在收益中,经济收益赋予40%权重,其中,税收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分别赋予20%的权重;社会收益赋予30%的权重,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教育投入分别赋予15%的权重;生活收益赋予30%权重,其中,居民存款和建筑业产值分别赋予15%的权重。根据表3~4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数,求出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再用平均收益减去平均成本,得到每个城市生活的净收益,各类城市净收益结果见表5。

2湖北不同类型城市生活成本与收益比较

由表5可知,首先,人均净收益与城市规模基本对应,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均净收益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城市规模越小,人均净收益相应越小。在这5个不同类型的城市中,人均净收益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超大城市武汉的净收益最大,其次是特大城市黄冈和大型城市孝感,再次是小城市竹山和中等城市阳新。农民工对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的偏好,从人均净收益的大小得以解释。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都较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居民内在和外在的发展空间大,这些优点使得规模较大的城市在净收益方面比规模较小的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规模较大城市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的优势,给农民工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超过规模较小的城市[14]。

其次,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人口规模、社会资源、技术进步等方面有较强优势,但人均净收益远低于超大城市,说明我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与超大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别。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人均净收益方面差距不明显,农民工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选择上无有明显差别。

第三,中等城市和小型城镇在人均净收益方面无优势,它们不仅与超大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这就是尽管在中小城市消费水平较低和生活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中小型城市仍未成为农民工主要选项的原因。考虑到中小型城市在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需要重视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克服“大城市病”,为中小型城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5]。

3对策与建议

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对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的偏好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农民工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揭示了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我国政府应明确大中小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不同类型城市的协调发展,发挥不同类型城市在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

3.1通过分散超大城市的职能和产业升级吸收农民工就业

从个人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农民工转向超大城市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最大。但从超大城市的角度看,超大城市在就业、住房、交通等方面存在巨大压力。因此,建议在武汉这类经济发达的超大型城市周边建立卫星城市,分散超大城市的城市职能,减小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卫星城市的发展发挥超大城市在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超大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都较发达,有条件和基础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超大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民工就业。

3.2通过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优势产业吸收农民工就业

从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净收益远不及超大城市,说明超大城市在经济、资源和技术等方面比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更具有竞争性,因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需要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特点。一是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吸收农民工就业。通过发展黄冈和孝感的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医药化工、商贸流通、食品饮料、光电信息、汽车配件、纺织服装、船舶港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达到促进特大型城市吸收农民工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工的身份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6]。对农民工给予优惠政策,对要求市民化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提供一些贷款补助等。三是对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的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教育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和加快转移速度的方式之一,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担任培训义务或者有偿组织相应的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

3.3通过推进中等城市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吸收农民工就业

中等城市尽管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滞后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约了城市规模的合理增长[17]。对中型城市要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发挥中等城市带动邻近地区发展职责,充分发挥中等城市人口集聚功能。中型城市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及区位优势,加上中型城市的交通比较发达,消费水平不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中型城市转移,因此中型城市成为近些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地。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它们为中型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帮助城市吸收了大量农民工。此外,中型城市还要注意企业种类的多样性,吸收除劳动密集型外的其他企业。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方面政府部门也应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出现浪费资源或者过度使用资源的现象发生[18]。总之,要推进中型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以人为本,为农村提供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吸引和吸收农民工向中型城市的转移。

3.4通过促进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就近转移

做好小型城市农民就近转移工作,有利于克服“大城市病”,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充分发挥城市机制的调节作用。投资发展镇域经济,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本地农民就业。小型城市是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小型城市转移相对于向其他类型城市转移所需要的成本和风险较低,因此,小型城市是促进现代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政府应积极引导小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的发展,加强小型城市的基础建设,多元化吸收外来投资,强化小型城市的功能建设,积极引进高知识和高技术水平人才。小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依托现有经济,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另外,在小型城市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农民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争当当代新型农民。总之,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29.

[3] 马坤.底特律破产的原因及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4(1):16-19.

[4] 李波平,李正宏. 基于六普數据的湖北省流动人口特征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5):40-44.

[5] 杜凤姣,宁越敏.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城市问题及治理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S1):1-6.

[6]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7]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8] 李厚喜.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9] 苗永新.关于建立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2015(1):12-14.

[10] 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1):30-47.

[11] 张宏丽,郭英.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24-125.

[12] 王传军.美国城镇化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3-12-15(008).

[13] 王海燕.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36):5-10.

[14] 于浚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5]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16] 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J].中国名城 ,2014(11):9-14.

[17] 刘玉梅.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城市化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4):128-129.

[18] 韩效,邱建.美国城市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发展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118-123.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