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
2017-05-30朱红梅
朱红梅
【摘 要】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气象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的发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始终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分析当前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供各级气象台站参考。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7-0096-03
天气预报就是预报员应用现有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天气学、统计学、动力学等方法进行周密分析、会商,对某区域或某地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状况(晴、雨、风、温等要素)做出定性(定量)的预测。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对于依靠气象信息指导、安排各項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天气预报往往不“靠谱”,不能令所有人满意。笔者从多方面分析寻找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
1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分析
1.1 天气学理论还不完善
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尽管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气象观测方面的记录,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于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影响大气变化过程是方方面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都使天气过程的预测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大气微妙的变化无法模拟
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2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应”,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曾指出,大气运动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混沌现象就是当人们从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出发计算未来大气状况时,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会使后来的演变结果大相径庭。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数值模式对中高纬度大尺度平流过程预报得较好,而中尺度过程预报不理想;对系统性降水预报相对好,而局地降水,特别是局地对流降水预报不理想。
1.3 地形地貌造成同一地区多种天气
预测天气,要先观察天气,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探测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组成了时刻监测大气运行和变化的观测网络,但这些站点在空间、时间尺度上都做不到无缝隙,使得雷暴、冰雹、暴雨、龙卷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成为大气监测的“漏网之鱼”,给这类天气的预报带来很大的难度。地形地貌等干扰因素也导致了天气现象演变过程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东边日出西边雨”,即便仅隔一条道路,天气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预报员不论预报下雨还是不下雨,总会使“道路对面”的公众“很受伤”。特殊地形地貌环境下气象观测资料的缺乏,导致数值预报模式中很难准地确量化地形地貌对大气活动的影响。
1.4 天气实况与人体感觉有差异
公众以生活经验衡量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而气象工作者则以科学和专业标准为准绳,一旦沟通不当,便容易引起预报“不准”的误会。例如,预报西宁市有雨,但客观上只是西宁市北部下了雨,那么西宁市南部的老百姓就会认为预报不准。又比如,预报西宁市气温降5 ℃,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也会有人认为预报不准。天气预报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 m通风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人们的体感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阴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对气象预报术语的认识不同也是造成误会的原因之一。譬如,对暴雨的定义气象学的规定是24 h降雨量为50 mm或以上的强降雨,而公众往往认为是“下得猛烈”的雨,这就造成了理解的偏差。
1.5 预报员本身存在的问题
天气预报是预报员根据大气的过去、现状,然后分析它的规律,研究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做出一个判断,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跟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及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预报工作要受到预报员技术水平、预报经验的制约。目前,气象台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事天气预报的专业人员少,队伍不稳定。二是对日益丰富的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信息和云图资料、雷达回波产品等知识了解不多,缺乏应用经验。三是基本上没有适合当地的预报指标和订正方法。四是科研技术能力偏低,灾害性天气预报完全依赖上级指导预报,订正服务技术能力较差。五是预报员兼职工作多,投入预报业务精力少。
2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对策
2.1 充分利用天气图进行基础分析,做好MICAPS系统应用
天气预报员使用计算机预报天气,俨然成为主要的预报天气的模式。但是现代的气象预报基础仍是人工的天气预报图,毫无疑问将人类的思维摆在了重要地位。作为现代人机交互处理信息及预报分析的系统——MICAPS系统,这是汇集各方气象的分析要素并经常为预报工作人员所使用的预报系统。其中,不乏高空监测数据、地面实时监控、各地气象图与计算机最终分析结果等。有了这些数据的汇集,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做好气象预报工作。
2.2 引入新型的天气预报策略,应用新型的探测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引进先进的预报方法,加强在短时间预报系统的建设显得极为关键。目前,天气预报客观方法较少,尤其是预报员在进行预报时不免随意性与主观性极大,一旦引入了新型的预报方法,就能为预报员短时预报与制作灾害性的天气预警提供相关技术性的支持,进而有效地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因此,在气象预报中必须结合气象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有关气象数据与计算机的技术性、综合分析,使得天气预报的方法探究朝着定量化与客观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的闪电定位仪、GPS水气站、监测雷达等为气象的预报提供了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如此一来,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就会组合成一个具有高密度的天气预报的资料体系,只要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数据进行准确又连续的分析,就一定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2.3 进行数据分析式的预报模式
数据分析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天气预报工作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将GIS气候因子纳入提高相应气象预报准确率的范畴内。近年来,随着层出不穷推出的集合预报产品应用得越发成熟,可以考虑构建起一个在国家、省市、县镇三级应用起来的平台,而后在订正制作、分析指导乃至是后期的评估上多下功夫,由此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本地区气象预报的明确的指标体系作为有效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的数值依据,进而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2.4 重视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
要保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每位预报工作人员都要把成为具有高素质的预报专家作为自身成才的重要目标。如今的预报工作向广大的预报人员提出多方位要求,既包含了分析实践整理天气状况的能力,预报结果修正、解释能力,又包括了通过雷达、卫星等预报设备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预报人员必须在工作中时刻积累经验教训,仔细研究阅读有关气象预警的书籍,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新进预报人员也要虚心学习,不断求教,以丰富预报经验和预报方法,这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策略。同时,应制定出相关团队管理的制度,进一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预报人员队伍,突出的便是地级市的首席预报团队,毫无疑问,他们是气象预报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必要前提与基础。预报员不仅要掌握预报预测的相关理论方法与应用,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能力,还要了解综合的气象技术,敢于挑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气象台也会为气象人才创造技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鼓励气象预报人员撰写科技性论文,使得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人才得以提升,最终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使人民群众受益无穷。
3 结语
现代天气预报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在近百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人们的广泛信赖。然而,天气预报是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并不等于未来的真实情况,加上预报的准确率也与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天气预报的失误在所难免。如何看待天气预报准与不准,这既需要气象部门以真诚的态度面对预报不准的问题,也需要公众能宽容和理解预报的失误。天气预报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判断,它可以无限接近完美。天气预报永远不可能100%准确,但预报员永远都是在付出100%的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的探测手段不断改进,预报经验的积累,人类认识手段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一定会愈来愈高、预报信息将愈来愈准。
参 考 文 献
[1]陈兴,嚴娟.提高基层台站天气预报准确率探究[J].海峡科学,2017(2):39-40.
[2]曲淑艳.提高单站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194,196.
[3]刘艳,郭园.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0):27.
[4]樊小华.试论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J].福建农业,2015(6):160-161.
[5]刘琼.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4):200.
[6]杨云鹏.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几点建议[J].新疆农垦科技,2012(6):46-47.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