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培养形势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探讨

2017-05-30陈建军蒋明李博

高教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农业院校

陈建军 蒋明 李博

摘 要:文章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采取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并介绍了云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改革,提出了分类培养条件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类培养;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021-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univers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classified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d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project for talents majored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rough classified cultivation 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assified cultivating. The above discussions provided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classified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project

一、对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担。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几乎所有高校均开展了学分制教学改革,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课。但是有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选修课门数较低,或者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门数很多,而开出的比例较低,学生实际选课的自由度很小,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但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化,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需求[1]。从客观上讲,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2]。因此,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工作技能的大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加深,高等学校不断加大招生力度,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千人一面”问题[3],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大类[4]。虽然学校类型存在差异,但大多数大学实施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通识性,一般将培养的学生统称为“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方案上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同一个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相同,课程的选择基本一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的方式高度统一。使得培养的学生规格统一,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相矛盾。严格说来,学校的培养模式应与培养的人才类型相适应,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即使同一类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我国也有部分大学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密切结合,但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仍难很快适应社会,毕业后需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二)高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行业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个性化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分类培养模式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前提,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向,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自身个性特点、职业规划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各类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当前各类高校的首要任务[5]。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驱使高等学校必须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核心因素包括两个。首先,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是高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第一动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然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随着社会行业的精细化发展,社会需要“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人才分类培养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需要。自古以来 “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学原则,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大学生由不同个体组成,具有不同的素质条件、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職业层次需求。并且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不一样。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进行教育服务的,为满足学生对成才的需求,采用分类培养的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不同能力、不同志向的学生均能成才。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创造条件,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跨年级、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4]。

因此,云南农业大学为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定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多样化”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并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立足学校实际,确定了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构建分类培养的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

我国目前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达300多所。环境工程专业最初起源于理工科院校,现在已经扩展到综合性大学和各类农、林业院校。理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市工业污染防治,为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工业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对农村水体、土壤、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6,7]。同时,农村的集约式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形成农村点源污染,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形成的农业面源[8],矿区农田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等农业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不能照搬理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便为农业环境污染控制服务。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比理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力更强。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转化研究,利用植物、动物等自然生长过程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净化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所涉及到的科学施肥,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农业措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国家于2016年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发布成为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其中的生态修复处理技术,是备受推崇的治理技术。农业院校在生物学、生态学方面的学科基础相对较强,在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农业院校服务的对象为农村及农业,更有利于推进农村污染控制及农业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9]。

云南农业大学于2012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生,5年以来,专业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针对高原湖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高原农业环境问题,将教学和科研特色定位在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农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三个方面。同时开展农业环境的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课程设置上也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等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农业环境保护建设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云南农业大学属于地方高等农业大学,在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方面起步较晚,于2016年进行了以分类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多样化”的总目标,确定了以培养具有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环境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兼顾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夯实基础知识、拓展专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以能力构成为导向,以分层教学为核心,以可选择的模块化课程为重点”的分类分层培养的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间及专业内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保证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三个培养类型,课程模块设置为:研究型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通过“A层次课程+专业课模块+创新能力子模块课程+多个专业能力模块+课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创新学分模块(科研训练、创新实验等)”,实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复合型通过“B层次课程+专业课模块+多个专业能力模块+课外学分模块(科研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实现夯实基础知识、拓展专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应用型通过“B层次课程+专业课模块+多个职业岗位能力模块+企业学分模块(企业课程学分、企业顶岗实习等)+课外学分模块(创新创业项目、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等)”,实现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设置

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与学校的要求一致,但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不同的选课模块。为了体现农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除开设学科要求的水、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的核心课以外,专业核心課模块增设了环境生态工程学,专业选修课模块设了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学等。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以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为重点,如水污染控制工程会强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主要增加了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内容,水土保持学重点介绍云南主要的滑坡、泥石流等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环境材料学课程除介绍常规的环境材料外,针对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强化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面源污染氮磷吸附剂等材料的研发介绍。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分类培养上。为了达到因材施教、注重人才个性化、分类培养的目的,需加强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力度,使学生在一、二年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潜力、学习兴趣、就业导向,在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选择培养类型。

分类培养的课程安排区别主要体现在专业选修课和毕业实习环节。专业选修课模块分为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创新能力模块、专业应用能力模块。如果选择研究型培养方向,可在专业选修课选择时主要选择基本能力和創新能力模块的课程;如果选择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方向,可在专业选修课选择时主要选择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模块的课程,特别是在专业创新能力模块增设了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工程、农药污染控制工程等创新性研究课程;在专业应用能力模块开设了农村能源学、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课程,增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能力培训的内容,以达到分类培养的目的。毕业实习环节上,研究型主要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及自主申请的创新项目完成毕业实习。应用型则依靠企业实习、顶岗实习及创业活动进行实质性训练。所提交的实习成果,研究型为研究型毕业论文,应用型为环境工程设计报告、污染控制管理运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调查报告等,复合型可根据发展情况任选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相关的毕业实习内容及成果提交形式。

四、分类培养条件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面对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云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施行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但分类培养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基础,必须以学生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与选择为前提。如何真正将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好,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规划开展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实行的是对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规范统一,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部门,都已习惯于这种统一模式下的教学。而现在将学生分为“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三大类。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均将成倍的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也必须大大的提高,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如何实施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前提的,学生选择的合理性是保证分类培养效果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对专业及方向的认知不足,可能选择的培养模式不一定恰当。为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必须安排有经验的导师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不同,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模块课程选择、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方面加强指导,同时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分类培养指导工作,并和家长密切交流与沟通,形成对学生分类培养的完整的指导体系。

要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会给教学过程带来许多新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培养目标要求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同时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均能满足多样化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师数量,教师还需具有较强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术功底,以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学生的比例较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也应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参加生产、科研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习单位和实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必须改变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数量,让学生为达到相应的能力,有相应的课程可选,并有足够的实践机会;降低学生选课人数规模要求,保证有10-15人选课,就能开设该课程;学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更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更改自己的培养模式,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五、结束语

构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为达到分类培养的目的,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需要根据环保产业发展变化和需求,特别是对农业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对农业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分类培养目标和要求,改变课程体系设置,给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正确定位,使其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汝波,毛琳,杨大伟,等.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的选择指导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1-73.

[2]崔军,汪霞,张晓宁.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4(2):87-89.

[3]吴长增,许志红,鞠志宇.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70-72.

[4]赵桂龙,缪培仁,丁为民.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40-42.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6]王友玲,蔡立群.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探讨[J].教育培训,2016,490(17):107-108.

[7]辛言君,马东,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3-55.

[8]杨仁斌,铁柏清,郭正元,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50-52.

[9]徐微,秦娟.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41-14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农业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关于加强农业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