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7-05-30魏冬明韩玉轩

高教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就业

魏冬明 韩玉轩

摘 要:通过对河北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找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通过对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和就业目的地进行统计分类,得出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且结构性矛盾为主要矛盾。因此应加强政府和高校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在高校招生、培训和就业,以及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互动机制,即“培训促进就业-就业促进招生”,从而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就业;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003-04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Hebei Province, this study tries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problems graduates encounter in job market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Method: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is performed on the employment options and destination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Hebei. Resul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Hebei has both aggregate quantity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Sugges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linkage between departments of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s well as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society, a positive interaction mechanism "training promotes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promotes enrollment" can be formed, thu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further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ociety and colleges.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 employment; linkage mechanism

一、高校就业培养现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1]市场是检验高校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试金石。[2]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广泛而深刻,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更是有了更深刻的变化。[3]然而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差距加大。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已成为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大问题。就业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4,5]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辩证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实现整个系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要执行自己的功能,而且还积极与其他部分的合作和协调。[6,7]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然后将其供给社会,参与社会分工,接受社会检验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可和评价。毕业生的认同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高校和社会的评价,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的比较和选择。[8]新生入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代表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而后者反映了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9]这两个指标均是反映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

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包括学生素质和学生数量两个基本指标。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教学与管理,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利益。目前主要是通过学生录取分数来衡量。学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关系到若干专业乃至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教学质量高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和学校,会收到更高的社会评价和认可。相应地,考生人数也会增加,反之亦然。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在未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人们必然会选择高声誉的大学。[10]

在招生之后,高校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日常教学管理。除此此外,学校的具体特点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如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和校风等。培养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既受前高校招生的影响,同时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就业。

在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被送到社会接受社会检验。高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出系统,就业便是其终端,而人才是学校培训向社会服务的连接点。就业的专业设置、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着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高校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定期收取信息反馈,可以获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高校便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招生专业结构,不断改进对在校生的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其中招生是基础,没有招生则其他两项无法开展;培养是关键,培养决定着整个链条的发展走向;就业是保障,高的就业率能有效带动招生,同时为培养指明方向。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从学生市场流向就业市场,市场机制对上述两个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招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素质的高低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就业率,而就业率會直接影响学生的录取,这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周期。因此,高校要想增强教育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满足市场需求的机制,从而实现招生、培训和就业三个环节的良性互动。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大学生就业不再实行分配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面向市场。由于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除学历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学生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业已形成。在如此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高校的发展日益严峻。要想让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率先起步,高校必须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基于教育程度的就业统计

根据2015年度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得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4.38%、97.58%和95.13%。

(二)基于性别的就业统计

根据河北省2015年度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男生和女生的整体就业率分别为96.51%和95.95%。不同教育程度的男女生就业率也有差别。研究生和专科生的男女就业比率大致持平;而本科生中,男生的就业率高于女生5.16%。如图2所示。

(三)基于就业单位性质的就业统计

按照性质,就业单位可分为七类: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军队、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和高等教育。非公立雇主在大学毕业生中越来越受欢迎。从就业数据看,77.77%的就业毕业生被吸收到非公有制单位。这有三个原因:首先,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就业能力发展过;其次,相关配套的河北省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再次,随着毕业生成为就业观念的成熟,为非公有制单位的认识逐渐增加。此外,追求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9.53%,说明有近一成的高校毕业生有着极为强烈的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

(四)基于区域流动的就业统计

从就业区域看,在河北工作仍然是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以2015年数据为例,25万6千名毕业生选择了省内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81.36%。其原因如下。首先,河北省政府领导下,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强政策引导和就业服务,河北省的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毕业生。其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区域有较强的选择性,不愿离家。第三河北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总体不强,所以很难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区就业工作。

四、河北省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联系是招生和就业。目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二是教育模式能否适应产业结构。在我国,就业也由其他特定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研究生就业也进行了计划分配的模式,导致毕业生和社会之间的严重脱节,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增加就业困难。具体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校对市场变化的滞后响应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总量和结构性两种矛盾,其中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在新常态下,国家的战略方针开始调整,社会面临战略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变化,对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越来越看重。然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二)高校自我定位模糊

政府对学校严格控制和限制,导致高校办学自主性有限,缺乏专业调整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高水平,教育理念雷同,人才培养规范类似,重复性强且创新性低。只是围绕高校自己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他们的能力、需要、学科特点和发展习惯来设定规模专业的条件,而不是关注社会的需要。高校不积极研究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得的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但高校核心部分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仍按照计划经济模式长期运行,严重脱节社会需求。目前的就业市场、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关系之间显著差异,甚至有极端的情况——市场需要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当前大学教育模式不合理且发展严重滞后。

(四)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衡量教育程度好坏的指标较为单一,尚未形成能够高度全面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出现,导致不同类型高校的均匀性以及各层次人才的可替代性出现问题。在许多高校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然占很大比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创新性低。理论课多,实践性教学少,高校所教授的课堂内容与社会上实際发生的事物偏差较大。这种状态下培养的学生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也缺乏适应社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就业思想服务教育缺失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后,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更新。高校为应对在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压力,均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但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许多高校仍然遵循计划经济的思想,注重招生而非就业。没有完善的职业指导机构,缺乏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也得到了普及。抱着旧的就业观念和更高的期望,很多学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加强。避免让学生眼高手低,要树立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的观念。

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讨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含义是: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需求观为指导,采用系统思维和三个核心部分的综合协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三个部门的合作,同时提高与用人单位,科研机构、政府和社会的其他行业的合作,形成有益的互动机制,促进循环招生、培养和就业。通过这些途径,高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共赢。

(一)基于社会需求的特色招生实现与就业联动

1. 建立以品牌为特色的招生理念。高校应以品牌和特色参与学生市场,吸引优秀学生。只有有品牌的大学才有特色,才有活力,才有精力能帮助大学在激烈竞争的学生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培养发展目标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量力而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教育发展目标为指导,通过收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品牌,突出优势和特色。同时,基于特色优势学科,扩展和整合这些学科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来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学校声誉。

2. 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以过去三年的就业率为评判依据,连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连续三年受到警告,招生规模将严格控制或下调。如果一个专业被列入警告名单连续三次,其注册将暂停。如果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80%,本专业的招生将每隔一年或暂停执行一次。申报新专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项目: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社会发展可利用资源等。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实施“调整数量,发展内涵”战略。对于一些不能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应及时更新、调整、修改或取消;同时要系统地增加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新专业。

(二)精心培养实现就业联动

1. 探索大类别学生的招生培训模式,为学生创造符合个人发展的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在实施通识教育同时,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应实行大类别招生培养模式,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阶段,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建立、思维方式拓展、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素质树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教育,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与整合,为今后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该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扎实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岗位的竞争力。

2. 实施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精尖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新模式,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

(三)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招生与培训的联动

1. 构建优势学科,优化专业结构。优势学科和专业都是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首先,必须强调优势学科、专业为学校品牌以进一步吸引学生;其次,积极分析当前就业环境形势,拓宽传统就业口径,优化传统专业,让所培养的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减少不理想就业的专业招生数量,提高重点学科的招生层次,从本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重点培养研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2. 建立生源基地,从源头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其重要,是高校从源头开始竞争的重要表现。高中生源对于高校来讲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学生,就要建立人才选拔的平台,把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 探索招生与就业协调的培训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多样化。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多样性、全面性的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对高校毕业生的新要求需要高校相应的教学改革。

六、结束语

2015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5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35万以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部分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合适的员工,有的毕业生无法就业,这一问题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配合。进一步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途径和策略,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郑若玲,陈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15.

[2]李准,宋亮,张万峰.普通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144-146.

[3]李躍军.创立地方高校招生、就业与创业联动机制的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2:20-23.

[4]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6]张志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7]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何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D].厦门大学,2006.

[9]汪菁.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评析[D].浙江大学,2007.

[10]冯艳,李海普.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2,05:107-109.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就业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