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模式研究①

2017-05-30王德英

中国商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摘 要: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其方便快速、成本低等特点给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积极创新经营理念,研究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贴合小微金融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小微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b)-036-02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稳定社会、增加就业、创新科技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国小微商户数量超过6000万,提供了近1.5亿个就业岗位,GDP占比超过50%。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遇到资金不足时会优先选择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但来自江浙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3成,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近几年,在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纷纷发展小微金融业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因素的存在,二者的合作并不顺利,小微金融业务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运用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借助互联网,小微企业可以实现方便快速、低成本贷款,这无疑给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转变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理念,研究互联网金融时代贴合小微金融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所在。

1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短板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在我国是新兴事物,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服务成本高、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客户开发方式不到位、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阻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小微金融业务。

1.1 服务成本高

商业银行已掌握的金融技术并不适合于小微企业贷款少、频、急、短等特点,因此给小微企业放款,人、财、物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商业银行要想从小微金融业务中盈利并不容易。

1.2 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在现有的信用评价机制下,银行发放贷款依据的主要是企业提供的“硬信息”,如规范的财务报表、高价值的抵质押品和资产丰厚的担保人,但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型企业甚至上市公司才能提供,大部分小微企业并不具备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抵质押品的能力,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就被拒之门外。有的小微企业虽然能够申请到贷款,但依旧存在定价过高的问题。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定价模型比较单一,大都是直接上浮基准利率或工作人员主观定价。很多时候商业银行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人为提高小微金融业务的谨慎度,虽然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现行的评分机制使银行承担了较多的信贷风险,降低了商业银行开拓小微金融市场的动力。

1.3 客户开发方式不到位

目前,商业银行为抢占小微金融市场,纷纷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部分银行甚至在提供大量优惠条件的基础上,不计成本的“跑马圈地”,这种粗放型的客户开发模式也许会在短时间内争取到大量客户,但优惠条件取消后,如果后期维护措施不到位,客户忠诚度和回头率并不高,流失非常严重。

1.4 同业竞争异常激烈

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各自均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但产品本身是同质的,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各大银行只好打“价格战”,导致小微金融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2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所固有的大数据优势能够提高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性,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服务成本,使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可能。

2.1 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主要功能是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的收入与利润均来自解决信息不对称所获得的服务费收入。但传统金融技术无法获得相关的充分信息,导致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技术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集合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信息,并将信息集中借助云技术加以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2.2 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很多商业银行来说,物理网点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和维护成本要远低于物理网点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将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物理网点)的数据整合,统一运用互联网技术处理,将大幅节省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客户将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得“3A”服务(3A服务指的是,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how任何方式的服务)。同时,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可以将一对多的服务关系重新调整为一对一,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2.3 能够解决小微企业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不良率高,导致商业银行“谈微色变”,不愿过多发展小微金融业务。而借助互联网金融技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针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审查将由原来集中考察 “硬信息”(如规范的财务报表等)转变为重点考察“软信息”(如非利益相关者调查、各项经营数据、来自各种社交平台的信息等),大量优质的、具备良好成长性的小微企业将被挖掘出来,他们的贷款需求将得到满足。一方面银行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将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模式探讨

借助互联网融资具有风险大、内控措施缺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仍将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国银行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构建基于跨界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策略选择。发达国家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如美国的富国银行由于在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成绩显著,在2013年被评为全球最有价值的银行;波兰的Alior银行借助虚拟银行为小微客户提供了方便的智能终端接入服务,跨渠道的金融服务和互动交流可以为该银行寻求合适的贷款对象,在創立短短的22个月之后,就实现了扭亏平衡;波兰的mBank银行,借助与Artegence和Meniga等金融软件服务公司开发的mBank网站,服务小微企业,获得了业界褒奖,并最终吞并了母公司。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中信银行的POS贷业务,小微企业依据POS机刷卡记录,就可以申请到贷款;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业务,依据与小微企业相关的征信、工商等外部数据,建立了客户信息垂直搜索引擎,将贷款发放时间由7天缩短为2小时;浦发银行的“网贷通”,以申请人交易流水、个人征信等信息为依据,借助大数据,极大地满足了小微客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但与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阿里巴巴取得的成绩相比,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制定基于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小微金融创新模式。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快互联网金融战略转型的步伐

商业银行要充分理解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金融精神,紧跟互联网技术的步伐,以创新思维和开放心态拥抱一切新技术,加速转变业务模式、客户关系、业务流程和服务创新方式,尽快完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银行业态变革。首先,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一切以客户利益为重,银行的盈利应建立在客户的忠诚和支持之上。银行和客户的关系完全改变成为一种平行的、双向的、多元的、互动的关系,客户不再是被动的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积极参与者、策划者、修改者,因此商业银行在研发金融服务或产品时不能再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客户具体的个性化需求。其次,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中小型商业银行区域性强,资产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变,是小微企业的天然合作伙伴。因此,可以强化贷款渠道创新,将容易标准化的信贷产品尝试线下线上化,节省成本;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营销服务平台,建设虚拟营业厅,以弥补中小型银行物理网点的不足。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量多、业务类型丰富,互联网技术成熟,可以将传统的物理网点优势或庞大的客户数据资源转移到互联网上,将旧优势转化为新的比较优势,将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应对未来银行业更加激烈和多元化的竞争。

3.2 适应互联网金融要求,重视相应的维度建设

Chris Skinner(2013)总结了互联网银行的三个维度:技术、客户关系和企业文化。这三个维度与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架构完全不同。这表明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商业银行要采取完全不同的组织管理和治理结构。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做好数据的搜集、挖掘、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维护工作,成为客户数据的保险箱。其次,商业银行要能结合搜索趋势和其他数据,深入开发客户交易信息,可以预测并随后实时地主动提供金融服务,实现真正的体验经济和互动银行,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最后,以客户为导向,围绕移动互联网改造所有的银行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体系。

3.3 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仅仅掌握小微企业部分資金结算数据,不足以支撑其信用分析,很多互联网企业虽然拥有商业银行需要的数量庞大的客户数据资源,但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如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将会得到完整的小微企业生态链数据。其次,商业银行要在搜集好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好来自银行数据库、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以及人行、银监会、税务等权威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建设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全方位、动态分析评价。

3.4 创新贷款方式,增强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首先,小微金融特点鲜明。传统的基于财务报表或者以抵押担保为主的贷款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尝试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型贷款方式,要整合已有的现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基于历史交易数据的信用融资平台,以缓解重资产、轻信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要针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演变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产品,并结合用户互动及时调整产品设计,推出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增加客户忠诚度和粘着度。

参考文献

[1] 郑庆明.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探讨[J].时代金融,2014(5).

[2] 钱东平,周治翰.基于互联网的小微金融服务创新[J].江苏科技信息,2015(1).

[3] 宋慧中,于松涛.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J].征信,2015(4).

[4] 张玉锦.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分析[J].南方论刊, 2014(8).

[5] 陈文盈.商业银行应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什么?[J].经营与管理,2014(11).

①基金项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共生态发展研究”,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432310)。

作者简介:王德英(1980-),女,山东潍坊人,博士,讲师,经济师,主要从事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