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7-05-30王静
王静
【摘 要】科研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实现科研活动的有效管理,以科研过程和科研人员为对象,优化科研资源组合和人员配置。目前,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可能导致科研项目进度滞后、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等,影响管理成效。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建设、管理模式、专业人才培养及风险管理方面提出改进对策,以达到提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制度体系;人才;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0688(2017)08-0089-03
科研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成品或者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科研项目管理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活动,以满足科研项目的要求。科研项目研究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企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科研管理是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对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1 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企业科研项目常见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依托专家管理的模式、项目负责人制的矩阵管理模式、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过程管理模式[1]。此外,还有树形科研管理模式、闭环控制管理模式、业主制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和准经济管理模式等[2-3]。
目前,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通用项目管理过程,所有项目都呈现下列生命结构: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收尾,这种管理过程可用于科研项目的全周期,也可用于项目的某个阶段。在项目启动立项阶段到项目收尾验收阶段的管理流程中,采用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程序,这种程序的优点是便于项目阶段评审及进度和成本的节点控制。在项目管理每2个阶段的交接中都有可交付的成果,可开展阶段性成果的公司级评审。
2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目标管理机制,科研项目责任制不够明确,评估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项目人员和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明确、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不完善、科研项目质量过程监控制度不完善及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未形成等问题。第二,科研项目管理上存在注重在项目验收时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评定成果水平,存在着管理模式、过程评价不科学,轻过程管理等问题。科研项目的立项管理中要对立项的可行性、可靠性、收益性、经济性等问题进行论证,如果上述问题论述不足,会导致科研项目盲目开展,最终产生不良后果。企业在立项中还存在科研人员配置及科研申请经费不合理的情况,因此科学的立项评审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影响科研项目实施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导致科研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4]。第三,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管理人员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直接导致了管理方法的落后,科研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对于科研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成效。其次表现在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相关技术了解不够全面、综合素质和水平不高。此外,科研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时存在部分科研人员管理能力与管理要求不匹配的现象。例如,对科研相关规章制度理解不深入,导致把控能力明显不足,在项目进度、经费、采购、档案等多方面管理要素上管控能力较弱。第四,完善的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对风险的识别还不全面,对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所能达到的程度预测存在偏差,对项目的开展埋下潜在风险。
3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措施
针对企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了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措施,期望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1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项目质量过程控制监督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进度和阶段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考评和激励制度、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等科研管理制度,对企业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加强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其中,制定考评和激励机制要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同时要考虑考评和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建立真正符合现实并且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3.2 提出一种科研项目组合管理模式
提出一种“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控制前移模式+项目组去管理化”的组合管理模式。
3.2.1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控制前移模式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项目建设四个阶段、五大过程组、十大知识领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项目分段管理,重点抓住阶段管理节点,并针对项目各阶段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项目运行中的風险,提高了项目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研发的成功。
针对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上存在只注重项目验收时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评定成果水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控制前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必须把控制重点前移到项目立项和实施阶段,并对其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评价。在项目立项前全面做好准备工作,对整个项目进行风险分析、研究,加强项目立项的管理是对项目目标做全面、细致的可行性研究,能够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并降低科研过程中的高风险性。
项目立项和项目实施阶段作为重点管理控制阶段,采用多种管理方法与工具,重点围绕进度、成本、质量3个核心要素进行管控。目前,科研项目的立项评价、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评价多数采用专家评审、集体决策的方法,如果评价模型的设置不够合理,评价结果容易受到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增加评价的定量成分和科学性的多层次评价法。
3.2.2 项目组去管理化
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参与项目的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及专业结构共同完成资源的优化。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科研人员兼任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资源配置情况,一旦当科研项目体量达到一定的程度,项目组科研人员必须专心负责科研技术攻关,如果每天疲于应對各类管理程序和规定动作,将极大地消耗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最终导致科研进度拖沓,质量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去管理化,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将科研人员解套,采取“管理团队+科研团队”组合管理,同步推进项目研制,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果。同时,专业项目管理队伍要始终跟踪掌握最新的管理规定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控制前移模式+项目组去管理化”的组合管理模式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的过程控制管理力度,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准,可以让科研团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技术攻关任务中,更好地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与专职科研人才。
3.3 完善科研项目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完善科研项目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企业要将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纳入企业年度培训总计划中,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要为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鼓励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科研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工具及管理实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吸收消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3.4 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项目立项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第一,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的风险防范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在项目决策前,市场风险管理的防范要先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对研发的方向及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预估,根据科研项目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对整个元器件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制订出原材料的合理采购方案。对于决策阶段的技术风险管理从项目关键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第二,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好风险预警及动态评估,在科研开发过程中及时收集动态信息并深入分析,做好风险的预警与预控工作,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形成项目风险管理的闭环系统,确保科研项目风险降到最低。
4 结语
企业科研项目的成败与管理制度、管理理论方法、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对科研项目中各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科研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更优秀的专业管理队伍将承担多个项目的管理工作,并以团队模式依靠成熟的管理制度进行运作。
参 考 文 献
[1]杨湘华,刘勇,葛煦.科研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5(2):33-35.
[2]招富刚,关皓元.重大科技专項的三种组织管理模式[J].广东科技,2009(5):49-52.
[3]陈省平,陈春燕,罗轶,等.重大科技计划管理管理体系中的业主制管理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3(4):
10-12.
[4]何明,李金林,韩晓.课题制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S1):84-87.
[5]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升级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