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比较阅读顺向迁移
2017-05-30张敏
张敏
白话基本源于文言,两者相比,文言学习的难度当然要大些,但其典雅、简洁、纯粹的特点又是白话所不及。处于语言发展敏感期的小学生若能适时、适度、适量地接触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文言语汇、辞章、典故,自然益处良多。
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偏少,但多篇课文都改编自文言文,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蝉》等。可以说,在白话文教学的基础上,相机渗透文言阅读,是教材赋予教师的教学空间,也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课文,要属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孔子游春》。这里,笔者截取教学设计中的三个片断,例谈白话文教学过程中文言阅读的相机契入。
【片断一】
第8自然段: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互交流,理解文本。
2.问题导入——水好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那么水还具有哪些品质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3.资料呈现: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4.比较阅读,交流讨论。呈现资料与第8自然段有较大相似度,两相对照,借助白话读文言。进而迁移拓展,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其他句子的大意,让学生对水的特点有更多认识。
评析:
“在已知基础上探求未知”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之一。遵循此原则,在学生理解白话所表达意思之后,引入文言语段,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现代白话与古代文言相互对应,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文言白话的相互比较,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最初的方法。教学中,“遍予而无私,似德”“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等等这样的文言语句,学生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而有所悟,必能增强其学习文言的信心。之后,借助问题引导,顺向迁移,只要“不以词害意”,就能把握“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这些语句的大意并为我所用。这样,一来拓宽见识,丰富对水的美好品质的了解;二来锻炼思维,增强对文言的理解能力;三来深入品味,感受文言的简洁、干净的表达特点。
【片断二】
第12-16自然段: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子路问道:“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
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教学设计: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问题导入——(1)想再次体会古代文言文是如何简明而典雅地表达这一部分内容的吗?(2)你知道孔子与他的学生比起来,表达的境界高在哪里吗?
3. 资料呈现: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4.对比阅读,交流讨论。资料(1)与教材有较大相似度,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其语言表达特点。
5.讲解导读,点明思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资料(2)需要教师适当讲解不同层次上的君子品质。
评析:
在现代白话阅读过程中相机契入文言阅读,讲求的是因课设练,顺其自然,切不可生硬插入。片断一中的文言语段是结合课文中第8自然段的“……”进行。这里两处《论语》选段的呈现,资料(1)是在之前第8自然段基础上的迁移练习,依然是现代白话与古代文言的比较阅读,这里不再赘述。而问题(2)的设计,亦属于因课而设——子路与颜回性格不同,因此志向不同;孔子与学生见识不同,因而境界不同。那么,孔子的境界到底高在何处?这一问题自然产生。此时,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发掘者,出示并引导学生读资料(2),并做适当的讲解——“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表达了孔子对“君子—仁人—圣人”的不同要求,而其精神内核,即“仁爱”之思想。这样,在阅读文言的同时,感受孔子之思想内核,无疑颇具教益。
【片断三】
第17—18自然段: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教学设计:
1.学生朗读。
2.问题导入——“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志向歌”呢?
3.资料呈现: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论语·雍也》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4. 探究阅读,交流讨论。在多次朗读中,理解颜回具备的美好品质。
5.自主创编,表达志向。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创作“志向歌”。
评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获取资料,共同讨论,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志向歌”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并呈现出鲜明的创编特征。无疑要求学生首先要搜集、阅读《论语》中的相关句段,深入了解颜回的人格特点。遵循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师先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资料中的三句话,适当点明其表达的安贫乐道、闻一知十、严于律己等高尚品行,进而由扶到放,鼓励学生课余利用多种途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持续阅读,相互讨论,激活思维,创编“志向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加文言阅读的机会。
教材编者将《孔子游春》安排在六年级的最后阶段,有与七年级教材相衔接的意思。本文所谈文言阅读的契入,也体现了编者这一意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巧设问题,引入文言,两相对照,比较推敲,进而实现由易到难的顺向迁移,这是文言契入的基本策略。语文教学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今,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诵读为主要方法,唐诗宋词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都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让文言文适时进入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腹有诗书气自华”,要不断增强文言阅读与文言选择的能力;要洞悉文本特征,调整教学内容,因课而设,找准契入时机;要善于丰富学习形式,激发文言阅读的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