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泉文》看黄易的钱币收藏与研究

2017-05-30刘舜强故宫博物院

中国钱币 2017年6期
关键词:通宝钱币花钱

刘舜强 (故宫博物院)

黄易(1744-1802),清代浙江钱塘(杭州)人。字小松,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莲宗弟子。其父树毂以孝闻,工隶书,博通金石。作为清代金石学的重要人物,西泠八家之一的学者,黄易在碑学和篆刻上的成就早已被人熟知,但是除了碑学和篆刻,黄易在其他相关的领域也广为涉猎,成就颇多。他曾潜心收集历代货币,所藏古钱异品甚多,后加以拓印、著录,著成《泉文》一书,在清代后期的古泉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影响。

黄易所著《泉文》为古泉拓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全书共四卷,收录了黄易本人收藏的上迄先秦下至嘉庆朝的历代货币正用品、外国钱币、民俗花钱的拓片,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拓片中兼有黄氏的批注,反应出黄易对钱币收藏研究的心得。该书成书后一度为王懿荣收藏,后由鲍康[1]题跋并加以校订,存名于鲍氏所著《观古阁泉说》。

《泉文》一书在《中国钱币学辞典》中称其为《黄小松泉拓》:《黄小松泉拓》,书名。清钱塘黄易藏泉拓本。是书为清王懿荣所得,时已多为人揭取,鲍康曾观并为跋语,谓异品寥寥,然古人手拓,纸墨皆旧,亦难得之珍[2]。书称《黄小松泉拓》是因袭了鲍康的说法,并不是此书的本名,《中国钱币图书纂要》中也称其为《黄小松泉拓》[3],盖引自丁福保《古钱学纲要》:按《观古阁泉说》曰,黄小松泉拓数册,廉生所得,异品寥寥[4]。其实这里指的也是《泉文》这本书。

《泉文》一书四册,线装本。藏蓝色封面,每册封面有隶属题签“泉文”二字,下有“乾隆甲寅七月钱唐黄易收藏”字样。可以看出《泉文》所收录的泉品应当都是黄易本人的钱币藏品,这是一本有目录性质的著作。该书第一册辑录清代货币74枚,其中有满族人未入关前在关外所铸满文天命汗钱2枚,宽缘、窄缘各1枚,汉文“天命通宝”1枚;清朝建立后铸行的“顺治通宝”各式40枚,其中包括早期铸造的光背仿古顺治钱,背“阳”“工”“河”“东”“云”等背单汉字纪局钱,背满汉文“同”“宣”“宁”“浙”“原”“蓟”等纪局钱,背“宁一厘”“昌一厘”“雲一厘”“临一厘”等纪局折银钱等;“康熙通宝”22枚(其中有背满汉文“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雲”“漳”套子钱一套共20枚,有罗汉钱1枚、五点“熙”1枚);“雍正通宝”3枚(宝泉、宝源、宝巩三局各一枚,后多页空白,疑有拓片被揭去);“乾隆通宝”7枚(其中新疆乌什局红钱1枚,宝泉、宝苏、宝浙等局6枚),上册收录的最后一枚钱币是宝泉局“嘉庆通宝”,钱币的铸行时间晚于封面题签时间,应当是成书后补录进去的。是册收录的清钱,都是当朝货币,并无珍稀品目,作者却将其列为收卷,也反映了作者的特别用心。

第二册的内容较为丰富,不但收入了多枚珍稀泉品,卷首开篇还有鲍康的题跋,全文如下:“廉生农部好古多闻,素所心折,收藏亦甚富,一日持示所得黄小松泉拓四册,余于近代藏泉家无不相识,即未获缔交者,亦往往得其墨本,独小松所藏无所见。是册虽佳者已为人选去,无甚新奇之品,然乾隆朝所拓纸墨殊旧,可珍也。标识间有误之处为正之。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歙鲍康识。”后钤印两方,一白文“鲍康之印”,一朱文“臆园野人”。按,廉生者,王懿荣(1845-1900),清代晚期著名金石学家,以发现甲骨闻名于世,山东福山人,精研古钱币,著有《古泉精选》一卷。孙殿起在《贩书偶记》中将跋语全文录下,进行了介绍[5]。在鲍康题跋之后,第三页便是正文部分,上有黄易题“三代至秦”字样,页下有白文印“鲍康读过”。《泉文》在这一部分收录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货币多种,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有特色。第二册中收录齐刀26枚,其中有“齐返邦长法化”六字刀2枚,一背文“卜”,一背文“日”。“齐返邦长法化”或释文“齐建邦长法化”“齐返邦长大刀”等[6],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该钱的面文释读还不统一,但由于其存世稀少,长期以来被视为大珍之品。另外齐刀中还收录五字刀“即墨之法化”3枚,背文分别为“大行”“安邦”“吉”;收录“安阳之法化”2枚,背文分别为“工”和“屮”,都是齐刀中的名誉品。齐刀中尚有四字刀“即墨法化”,1枚背文“上”,“齐之法化”2枚背文分别是“上”和“日”。除以上少见的几种齐刀外,还收录了16枚存世略多的三字刀“齐法化”,背文有“上”“甘”“吉”“卜”“化”等,面文也略有差异。黄易收录的齐刀币,涵盖了齐国早期的“即墨法化”,中期的“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和晚期的“齐返邦长法化”“齐法化”[7]。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这些成序列的收藏都是非常可观的,应该与他在山东出仕和生活相关。除了齐刀外,书中还收录明刀17枚,分早期圆折刀和晚期磬折刀两类。背文有“左”“右”“行”“卜”等数种,均常见品。但在这17枚明刀中有1枚十分独特,刀身为晚期磬折刀形,但面文却是“半两”二字,可能是榆荚半两和明刀同时入土并锈结在一起后的样子。鲍康在其所著《观古阁泉说》中提到此钱:廉生见示所得黄小松泉拓数册,有磬折刀上著一榆荚半两,颇奇。或同时入土岁久黏合刀上,特仅见拓本,真伪不能遽断[8]。但是这枚钱形制特殊,也不符合当时的货币制度,不排除是臆造品。书中收录釿布(桥足布)10枚,包括“安邑一釿”“安邑二釿”“梁正尚百当寽”“梁充釿五十二当寽”等[9],均为魏国货币,虽少见,但无大珍之品。是册中收录楚布“旆布当釿”背“十货”1枚,名誉品,较少见。书中又有战国圆形方孔钱“賹四化”2枚,尖足布14枚,面文有“兹氏”“兹氏半”“武平”“武安”“郛”“平州”“大阴”“新城”等,方足布八枚有“安阳”“坪阴”“梁邑”“昌邑”等,种类较多,但拓印不清,文字漫漶,已不易辨识。先秦货币中尚收录锐角布“百涅”(或释为“涅金”)1枚,较少见。空首布3枚,一为平肩空首布,面文“土”,另两枚斜肩空首布,面文“武”,均残。收录战国圜钱3枚,“垣”字钱2枚,“共”字钱1枚,罕见品,另有圆形方孔钱“明化”2枚,合面钱1枚。两汉钱币中无甚精品,有各式半两、五铢数枚;莽泉有“货布”“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货泉”“小泉直一”等。莽泉几页空白多处,疑曾有泉拓,后被揭去。三国钱币中,黄易批注讹误较多,如蜀国的“直百五铢”黄易在批注中误隶为“吴钱”,“太平百钱”隶为“梁”,东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黄易误隶为“蜀钱”,幸被鲍康在旁边一一作注,进行了更正。魏晋南北朝至隋的钱币收录有北魏“永安五铢”4枚,其中背四出文1枚,背异文1枚(应是年代略晚的压胜钱)。北齐“常平五铢”2枚,“布泉”2枚,一枚为北周玉箸篆布泉,另一枚为新莽布泉。鲍康在旁边批注:“布泉悬针一种,非北周铸”。又有“五行大布”3枚,其中一种背异文的,应是后铸的压胜钱,隋五铢2枚,另收录无文龙凤纹花钱4枚。第二卷中空白页甚多,其中一部分上有批注,应当是有原拓,后被揭去。

《泉文》第三卷辑录唐至明代货币,唐钱中有“开元通宝”27枚,其中背有单字的会昌年间所著“开元通宝”12枚,其中一枚背“蜀”字“开元通宝”非常奇特。鲍康在此泉后批注:“蜀字一品存参”似指出了该钱真伪存疑了。按背单字的“开元通宝”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时,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开元通宝”钱,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昌字为会昌年号缩写,扬州铸)、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杭州)、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北京)、兴(略阳)、梁(汉中)、广(广州)、梓(绵阳)、福(福州)、桂(桂阳)、丹(宜川)、永(永州)等23种,未见有“蜀”字者[10]。清人陈元龙在《格致镜原》卷三十五中提到:钱,封演《钱谱》武宗会昌五年铸开元钱时,废天下佛寺,宰相李徳裕请以废寺铜钟佛像及僧尼缾碗等物,命所在铸钱。扬州节度使李绅乃以所废寺名铸钱,背加昌字以表年号,又有敕令铸钱所各加本郡州号名为背文京(京兆)、洛(河南)、秦(凤翔)、梁(汴州)、荆(江陵)、桂(广西)、潭(河南)、广(广东)、福(福建)、越(浙东)、洪(江西)、润(镇江)、蜀(成都)、鄂(湖广)、兖(兖州)、梓(东川)、襄(襄州)、丹(河北)、益(四川)、宣(宣州)、平(燕山)、扬(扬州)、蓝(蓝田)共二十三监[11]。此处记载了背“蜀”字“开元通宝”钱,但根据周昆宁的研究,背“秦”“蜀”即不见文献记载和出土报导,又不见传世真品,应当是改刻和伪造赝品[12]。《泉文》中唐钱部分中除“开元通宝”外,尚有“乾元重宝”小平钱及当十钱,有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背上月纹钱1枚。五代十国钱中,有前蜀“天汉元宝”“乾德元宝”,南唐铸造的“开元通宝”“大唐通宝”,都是常见品。另外此处尚有2枚“大和通宝”泉拓,宽缘窄缘各一。鲍康注:“大和二品,外国钱,非吴也。”按“大和通宝”是安南国古钱币之一。后黎朝仁宗黎濬大和年间(1443-1453)铸,时值明正统与景泰间。此钱形体较薄,有大小数种。“大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笔含瘦金体意,潇洒自如。均小平光背无文,边廓修整。此钱存世较丰。黄易将“大和通宝”误隶为五代十国钱,应是把它当作后吴睿帝杨溥在大和年间(929-935)铸造的年号钱而收录于此处。《泉文》收录的北宋钱币中有宋太祖“宋元通宝”至宋徽宗“宣和通宝”的历代钱币101枚,其中有小平、折二及铁钱多种,大多为常见的品类。在这些北宋钱中,行书“大观通宝”小平钱应是铁母,较少见。书中收录的几枚“太平通宝”“太平圣宝”“天圣元宝”“治平圣宝”等钱分别为安南钱和日本钱[13],黄易未能加以区分而列入宋钱。鲍康在批注中进行了订正。另有日本铸造的“元丰通宝”钱[14],黄易也未能分辨出,误将其作为北宋铸造的“元丰通宝”一并列入宋钱中。南宋钱中,收录了建炎至咸淳各代年号钱,小平、折二及铁钱均有,均为较常见的品种。该卷中,西夏及金元部分多页被揭去,仅存有西夏“乾祐元宝”铁钱;金代“正隆元宝”,“大定通宝”光背钱、合背钱、背“申”、背“酉”字钱,“泰和重宝”折十钱;元代“大元通宝”“至大元宝”“至正通宝”背“辰”字折二、折三钱拓片共12品。明钱收录59品,有“大中通宝”小平、折二、当十等4枚,“洪武通宝”13枚,除了常见的小平光背及背“北平”“福”“一钱”,又有背“十”“十福”大钱,其中一枚背“治”字钱是日本于1636年铸于加治木地方的货币[15],不是明朝的货币。明钱中还收录“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钱各1枚,“万历通宝”3枚分别是光背及背“公”字小平钱,折二钱。“泰昌通宝”不同版式小平钱2枚,“天启通宝”7枚,其中背“十一两”和背下“十”大钱各1枚,另为小平钱,有光背及背“工”“户”“云”“浙”字等。“崇祯通宝”二十一枚,其中有当五钱背“户五”,折二钱背左“二”,又有“崇祯通宝”小平钱背下马纹及不同文字者。书中在明钱部分尚收录“正德通宝”折二、折三型钱各1枚,背后均为龙凤纹。黄易将此钱归入明钱,但明代在朱厚照的正德年间并没有铸钱,书中辑录的这两枚钱是民间所铸的用于佩戴或悬挂的花钱[16]。

《泉文》第四卷内容为南明钱、外国钱、三藩钱及花钱。南明钱中收录了“弘光通宝”凤阳版、云南版小平钱及南京版折二钱各1枚,“隆武通宝”收录有背上“工”“户”字钱及光背钱各1枚,“永历通宝”钱收录有光背及背“工”“户”“辅”“明”“督”小平钱各1枚,背“二兀丶”钱1枚,郑成功铸的行书“永历通宝”折三钱2枚,鲁王监国朱以海铸造的“大明通宝”背上“户”字钱1枚。外国钱31枚,有西班牙双柱银元等外国银币2枚,又有日本铸造的“宽永通宝”钱,安南铸造的“景兴通宝”“光中通宝”“洪顺通宝”“永盛通宝”等钱,皆为常见品。又有辽国之“助国元宝”钱1枚,属少见品种。惜外国钱部分多页空白,或为他人揭去,甚可惜。外国钱后收录李自成、张献忠、孙可望铸钱及三藩钱,有李自成铸造的“永昌通宝”当五钱和小平钱各1枚,张献忠铸造的“大顺通宝”钱1枚,孙可望铸造的“兴朝通宝”背“壹分”“五厘”大钱及背“工”字钱各1枚。吴三桂铸的“利用通宝”光背小平钱及背“厘”“二厘”“五厘”折银钱共6枚,“昭武通宝”正书小平钱及篆书背“壹分”大钱各1枚,吴三桂孙吴世璠铸“洪化通宝”光背及背“工”、背“户”小平钱各1枚,“裕民通宝”光背及背“一分”钱各1枚。其间多页空白,恐为人揭去。是册最后一部分是花钱、压胜钱等非正用钱,也包括当时被认作无考品的器物。其中就有过去被称为“藕心钱”的砝码,汉代“钱牌”,楚国的蚁鼻钱等。又收录大型十二生肖花钱、“孝悌忠信”大花钱等各式花钱多枚,马钱、咒语钱等。有趣的是作者将象棋棋子“马”“炮”“卒”等的拓片一并收录了进来而未甄别。鲍康对其也进行批注,指出不妥。

总的看来,《泉文》一书中辑录泉品种类繁杂,精粗互见,但总体上讲以先秦齐国的刀币和历代民俗花钱最有特色,反映了黄易收藏钱币的倾向和偏好。该书第二卷中收录版式各异的“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齐法化”等珍贵齐刀品种,更收录了“齐建邦长法化”等稀有币种多枚。这可能和他在山东生活多年密切相关。民俗花钱收录于该书的第四卷,包含了秦汉时期的“藕芯币”“钱牌”,又有唐宋以来的马钱、吉语钱等,至于明清时期的咒语钱、生肖钱、八卦钱、挂花、牌符等则更是丰富,对于现代研究民俗花钱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另外该书中还收录了部分外国货币,如西班牙双柱银币等,对于当时的钱币学研究而言也很有意义。

但是,现在看到的《泉文》一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重要的或有价值的拓片缺失使这部著作的完整性大打折扣。书中有数处本应连贯而呈空白页,上残存有纸张被揭去的痕迹,极有可能人为揭去原有拓片,另加收藏了。有几页空白处上墨书标记“已交翁刑部”,这应当是黄易自己写的批注。此翁刑部者,翁方纲之子翁树培也,乾隆时期古泉学之集大成者,收藏甚富有,在当时赫赫有名。黄易可能在和他交往中将拓片甚至是钱币相赠了。这样的现象也被鲍康关注,他在跋语中写道:是书中佳者已被人揭去,异品寥寥……说的可能也就这件事。其次是作者对部分泉品的时代、性质隶定有误。如将日本、安南铸钱隶定为宋钱,将“直百五铢”隶定为“吴钱”,将大泉当千隶定为“蜀钱”,将“正德通宝”花钱隶定为明代年号钱,将棋子归入花钱一类。鲍康在阅看后对谬误之初一一订正。部分泉品真伪存疑。

然而瑕不掩瑜,《泉文》一书在乾嘉时期的钱币学著作中是有一定贡献的。首先是它辑录钱币的广泛性和资料的丰富性,它不但收录了历代正用品,还收录了外国货币和花钱,这是乾隆以前钱币著作中还是比较少见的。第二,它见证了黄易与当时古泉藏家与学者的交往,书中数处批注“已交翁刑部”,说明作者和翁树培有比较密切的交往,他的藏品也被翁氏认可,可见在乾隆时期的钱币学领域,黄易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泉文》一书先后辗转于王懿荣、鲍康之手,并且被《观古阁泉说》等多部钱币学著作著录,见证了中国钱币学发展的历史。

注释:

[1] 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臆园野人,歙县岩寺人。道光十九年(1839 )举人,官至四川夔州知府。随叔父桂星居京城,收藏古币甚丰,晚年撰写《观古阁泉说》、《大泉图录》等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被同行尊为“泉师”。

[2] 唐石父:《中国钱币学辞典(上)》,北京出版社,2000年8月,第284页。

[3] 司理等:《中国钱币图书纂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6月,第54页

[4] 丁福保:《古钱学纲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第25页。

[5] 孙殿起:《贩书偶记》,中华书局,1959年8月,第261页。

[6] 关于齐国刀币铭文的释读,至今尚无确信的说法,此处可参见张弛:《中国刀币汇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9页《第二章 刀币若干铭文的考释》。

[7] 关于齐国刀币的分期,可参见张弛:《中国刀币汇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35页《齐大型刀币的铸行年代》。

[8] 鲍康:《观古阁泉说》,同治十二年刊本,四十六页。

[9] 梁布释文数种,尚无定论,相关释读可参阅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此处暂从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钱谱》编纂组:《中国古钱谱》,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第50-51页。

[10] 关于“会昌开元”背字的解释,说法颇多,但周坤宁的《会昌开元钱研究》一文最具说服力,今从之。

[11] 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三十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11月,三八六页

[12] 周坤宁:《会昌开元研究》,《中国钱币》,2001年1期,第20页。

[13] 此处可参见 三浦清吾:《安南泉譜》,小野谷印刷,1975年11月,第76-77页;増尾富房、増尾和之:《东洋古钱图录》,穴钱堂版,1977年,第13页,第86页。

[14] 馬島杏雨:《養真亭蔵泉譜——水戸手、加治木手類銭譜》、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第5页。

[15] 静岡いずみ会、静清古銭会:《洪武通宝図譜》,1974年,第96页。

[16] 黄易著录的正德通宝,与之类似的图片可见于林春雄:《正德通宝小集》,该书收录林春雄十余年间收藏的正德通宝一百五十余枚,赖立川作序进行考证,内容丰富,是对正德通宝进行专门记述的著作。

猜你喜欢

通宝钱币花钱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发愁
中国钱币博物馆
通宝钱制与两宋钱法及特点
花前月下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库车县出土唐代窖藏钱币
Scholar and East Lake
流行的徽戏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