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主要社会影响及纵深发展策略
2017-05-27董赛金
董赛金
摘 要:女性作为“半边天”,在现代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传入和中国社会开放步伐的加快,女性社会地位、角色、教育和工作权利等相较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就业、教育、公共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差异较西方还有较大差距。本论文试从性别关照角度呼吁人们重视女性特殊需求、关注女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文明价值观念。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需求;男女平等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71-02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女性主义又称女性解放,性别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归根结底一句话,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
女性主义运动始于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的《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她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这是人类第一次将女权列于人权范围的标志。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权”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括女人。女权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此后,女性主义在西方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社会运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对待。
女性主义传入中国始于20世界80年代。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由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作家西蒙娜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其理论原创性、体系性之强和影响力之大,被看作是女性主义在中国处境的转折点。随后,国内许多权威学术期刊对西方女性主义的介绍和评论使其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加深。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女性主义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出现了女性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相继建立了一些女性主义研究机构和组织,其发展已从翻译引进阶段进入了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阶段。自此,女性主义全面“中国化”。
综上,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那么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主要社会影响
(一)对中国生育政策及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且重男轻女思想自封建社会以来根深蒂固,这愈发加重了人们面临严紧的生育政策时对新生儿性别的选择和舍弃。很多家庭,将女婴堕胎或出生的女孩儿丢弃。进入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稳步推行的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江南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人们对女性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此外,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导致的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的产生,从国家到个人,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由此发生了变化。生产关系和社会劳动力结构开始变化。随着城市化推进,家庭人口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家庭拥有1到2个孩子,人们对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女性主体意识上升、女性婚姻观和价值观及其家庭角色的转变、受教育权利增加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人们对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产生了转变。女性本身的自我意识觉醒。妇女不再像封建社会时期那样,完全从属于丈夫,其角色也不仅仅局限于相夫教子。女性对于婚姻的认识也在我国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婚姻过渡局面中发生彻底转变。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工作,成为女性新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
此外,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当然,不可忽视的现状是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因经济、教育资源缺乏、家庭观念固化等原因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机会。
三、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纵深发展对策
(一)国家应加大在就业、薪资、参政、生育等方面对女性的政策支持
女性就业仍然困难重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降低成本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严格挑选劳动力。带薪产假,退休年龄的提前,女职工较多的企业需提供托儿设施,所以这些都是雇佣女性劳动力的障碍。因此很多单位提高了女性入职的门槛或者直接拒绝女性。性别歧视仍然是当今女性就业的一大障碍。基于此,政府应该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促进女性就业措施。在适合女性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如机关单位、中小学、幼儿教育或一些文秘等特别岗位方面适当降低门槛,鼓励女性就业。薪资方面,要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消除“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另外,基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殊性,在生育政策上,如生育保险、产假、妇女节等方面应当给予女性提供最大的优惠政策和便利。参政方面,在投票选举权限、名额、政治职位性别设定方面也应为女性提供一定的照顾政策,使女性充分发挥和行使相关职权,实现最大程度的男女平等。
(二)加大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目前,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并没有随之大幅提升。尤其在农村地区,年轻女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女性角色和就业观念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女性家庭本位思想的弱化,这种矛盾的结果是女性主义思想传播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的结果。由此,女性本位角色的缺失导致农村家庭内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已婚女性外出打工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年轻女孩未完成基础阶段教育也选择外出打工。对此,国家和地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如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当地特色行业、发展中小型企业,就近吸纳女性劳动力;加大教育宣传、优化教育政策和上学环境等,以弱化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冲击,扭转人们对教育投入的偏见,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基于女性角色和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出行条件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基于女性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娱乐空间等却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如公共设施方面,女性卫生间数量设置和利用比率与男性相比小得多。因此,从尊重女性和提高女性地位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增设具有教育、购物、娱乐等多重功能的中心;在重要区域增加女性卫生间数量等;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应设置无障碍入口,方便女性、小孩和老人出入,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总之,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考虑男女差异化需求,建立平等空间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一个国家对于女性的态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特殊需求,保障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利益,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追求之一。基于目前社会中女性就业、教育、参政、公共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以上策略,僅供参考,寄希望于唤醒人们对男女差异性的关注,重视和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马文娟.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企业导报,2014(10).
[2]李薇.中国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董晓媛.照顾提供、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人口与发展,2009(06).
[4]钟红静.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同政策下未来十年人口数量和抚养比的变化情况[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5]孔燕,李广斌,王勇.论女性需求的规划缺失与应对——基于女权主义的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2014(01).
[6]杨俊蕾.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20世纪欧美女权主义文论述要[J].外国文学,2002(05).
[7]程铭莉,赵海月.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J].广西社会科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