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2017-05-27郑英
摘 要: 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习惯,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初步探索了网络语言的概念、特点、优缺点, 以及对网络语言应该采取的态度。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网络语言 特点 语言变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76-03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民人数急剧增长,网上交流成为越来越多人们进行交际和娱乐的方式。因此网络语言也得到快速发展,对传统的语言观念和语言习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以它独特的特点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网络语言通常指网民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使用的语言,是特殊网络环境的产物,同网络交往技术语境有着很大的联系。虽然形式上它还属于文字语言,但实际上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层面上对日常语言进行了重塑。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传播和交际中涉及到的一切语言,狭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发帖或其他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符号。由于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具有流行性、创新性、粗俗性等特点,这类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网络中使用范围较广,深受网民的欢迎。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被广泛运用于网络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形式,是游离于社会主流语言环境以外的变异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
1.公共性
此处的公共性就是指网络语言在网民中的约定俗成性,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语言社区中的交际和娱乐的工具,在网络中被人们了解、熟悉和使用,具有了公共性。公共性“是一个言语社区所有成员共同约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它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際目的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话语。”例如“555”是哭的意思,“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意思,这些网络用语大都是因为发音与某些汉语词汇相似而引申来的。PK、BBS、IC(I see)等网络用词为英文缩写胡音译词。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形式,带有了很高的公共性。
2.时代性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语言的变体,本质上是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出现引起的传统语言的变异,它的产生和使用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从网络语言的载体和运用语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了具有时代性的一种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推崇个性,追求个性,语出惊人,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性。最近十年在我国,网络词语层出不穷,每年热闹非凡的网络流行语评选,让“山寨”、“雷人”、“粉丝”、“吐槽”、“给力”、““土豪”、“晒工资”、“hold住”、“你懂的”、“女汉子”、“萌萌哒”等网络热词“跳”出了网络,频频在广播电视、书报刊里亮相,有时还在学生作文和公文中“现身”;还有一些网络热词被收入权威的字典和词典,成为规范词语。许多网民都喜欢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也使用网络词语,如“蛮拼的”、“点赞”等。
3.简洁性
由于网络交际方式和手段的特殊性,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简洁性。网络语言除用字简洁外,还经常改变语言在音形义方面的原有书写习惯,进行新的音形义的组合,出现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合等。如“GG(哥哥)”、“DD(弟弟)”、“596(我走了)”“9494(就是就是)”、“:)”表示微笑等。这些网络用语用最经济的“形”巧设语言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很少使用较长句子和复杂的词语。
4.形象性
在网络交际中,网民除了用音频和视频聊天外,主要就是文字交流,为了让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富有人情味,网民们创造出了许多形象的网络用语。首先网民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图形,来表达情绪,如“@_@”表示“高度近视”,“(o)(o)”表示“吃惊”等。除此以外,网民们还是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如“网虫”比喻“网瘾较大的网民”,“脑补”表示“在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等。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增添了网络虚拟语言社区的很多乐趣。
5.变动性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而产生的,也必然会不断变化发展,如每年的网络流行语几乎都不一样,在新的网络用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很多流行网络用语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也不断被淘汰。
三、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1.网络是一种语言变体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变体是进行语言现象分析时的基本单位,美国语言学家查尔斯·弗格森认为语言变体是一种有同类性质的人类言语模式。在互联网虚拟语言社区中,网民们使用的语言是分布较类似的语言项目,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着相似的语言代码。作为交流交际的工具,为了顺应不同地区的网民的表达习惯,网络语言发生了相应的变异。
在语音方面,网络语言的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参杂了很多方音,如“贼喜欢(东北话,很喜欢)”,“我稀罕她(河南话,我喜欢她)”。在词汇方面,网络语言的词汇也与共同语形式不同,很多方言词和外来词汇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如:“俺们唠个磕(东北方言,聊会天)”,阿拉好伤心(上海方言,我)。在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为了标新立异,在语序方面也与常规汉语语序有所不同。如“郁闷啊我”,“闪了先”。
2.虚拟的语言社区
语言社区是人们在交往中有共同语言规范的人员的集合体,语言社区的形成与人的交往频繁程度有很大关系,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在功能和组织形式上不同,它不具地域意义,只是数字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在这里,虽然人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身份和文化背景,但都是在网络中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并且要遵守一定的网络交际规范,因此可以把这些网络交往中有着共同语言规范的人员集合体看做“虚拟语言社区”。
语言社区中一个重要重要概念就是交际能力,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有着相近的编码和解码能力,将虚拟社区看做语言社区,更看重的是网民的交际能力。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交际表达习惯。比如笑脸符号和哭泣符号等网络中的表情符号被网民们熟练运用,用于彼此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符号就很难应用。而且,与现实对话中的话题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相比,网络交际中的不同话题可以交织进行,互不影响。
四、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的优点和缺点
作为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兴事物,网络语言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语言由于具备众多优势而得以迅速地发展,其主要优缺点主要体现如下
1.1网络语言的优点
1.1.1较强的创新性
网民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在网络交际中追求新奇,喜欢创造。在网络中以前没出现过或者很少使用的语句,也往往被他们创新使用。如“囧”字,读作jiǒng。本义为“光明”。由orz加入中国元素形成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单个汉字”之一。近几年的网络流行字还有兲、烎、巭、靐、氼等。可见网络语言的创造力非同凡响,不仅仅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人气,在现实生活中也具备很强的影响力。其创造力被大众群体所接受。
1.1.2视觉效果突出
网络兴起初期,图片、符号和文字有着明显的界限,但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语言里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图片和符号。人们在聊天的时候逐渐地使用一些动画、图片、符号等,这样的好处就是让表达更加丰富多彩,视觉效果更加突出。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就可以进行很好的情感表达。一些表情符号、图片和动画的组合应用,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网民的表情和情感。
1.1.3表達形式丰富
网民们有着较强的创新性,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运用一些图片之外,还把外文、数字、符号等因素整合到网络语言中,让网络语言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让人印象深刻。比如GG ( 哥哥)、JS ( 奸商)、PFPF ( 佩服佩服)、GF ( girl friend,女朋友)、PK ( 来源于网游中的“player kill”一词,挑战、杀死、末位淘汰之意),这是用了中英文的缩写,还如3q (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谢谢你)、me2 ( me too,英语单词与数字组合,我也是)、+ U ( 运算符号与英文字母的组合,加油) ,这种多种字符混杂的网络用语无疑不符合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甚至无章可循,但它是以简约为基础,表达形式多样。
1.2网络语言的缺点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的优点确实明显,但其缺点也不可否认。
1.2.1偏离传统语言,不利于规范600*2.5
网络语言来源现实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发生改变,与传统语言既有相似地方,又有不同之处。不可否认,由于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个性鲜明,导致网络语言偏离传统语言的现象大量存在。
很多网络语言来自方言,方言本身不具备统一性,不适用于大众交流,有很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语句存在。如很多网友经常说“我做xx先”、“我happy在xx”、“很男人”等,这些语句在网络语言中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在传统语言中,这些都都是不合规范的。
有的网民为了方便和新颖,试着从英语中吸收一些语法因素,如英语中的后缀“ing”表示进行中,很多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就常常将其融入汉语,如“郁闷ing”、“开心ing”,这种用法在表达上完全不遵守汉语规则,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1.2.2表达晦涩难懂,词不达意
同音替代、大量缩写、符号盛行等现象的存在,使得网络语言很多时候显得牵强附会,让人们在理解方面产生不必要的障碍。如有的人把“人品”缩写成“rp”,把“脑残”缩写成“nc”,类似这样的词在网络中经常出现,汉语本身就有很多一音多字的现象,如果不熟悉其使用环境就很难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
1.2.3故意曲解词义,语言粗俗
由于网络语言比较自由,网民不用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在交流中为了释放自己生活的压力,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人故意曲解词义,说一些粗俗的言语。例如“wc”(我操),“tmd”(他妈的),这些表达形式在网络中屡见不鲜。而且有些人故意起一些粗俗的网名,例如:“性感小男人”、“裸奔男”、“最爱一夜情”等等。此外,在帖子、留言板上经常看到一些低俗的言语,这给语言的纯洁带来很大的影响。
2.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
网络语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正因为汉语言文化海纳百川,不断接受新的因素,才能在历史发展中永葆活力。任何的“排外主义”都是违背语言的发展规律的。对待网络语言要吸收它的创新之处的同时,对其加以规范,为人们交际所用。
2.1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刚兴起发展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规范网络语言的重要性。但随着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现实中的语言使用造成了巨大冲击。基于此,笔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建议。
2.1.1在规范网络语言中促进其健康发展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持有理性和宽容的态度,既坚持语言的原则,又要灵活运用,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对待网络语言,让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发挥其创新性和趣味性,去掉其粗俗化和随意性。针对目前中小学在交流和作文中的不良的网络语言,要提高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理念,充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有利资源,发挥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推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要限制表情符号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对数字谐音和字母词的现象要加以引导,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
2.1.2从净化语言的角度着手规范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中,由于不是实名制,网民们的语言容易粗俗化,缺少文明。使用的网民呈现出色情和暴力倾向,交谈中出口骂人、随意诋毁、观点消极等现象数见不鲜。因此在生活和网络中应该加强美德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自律自爱的网络氛围,让网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人争做文明网民,使用文明网络语言。
2.1.3从管理层面强化网络语言的规范
对于网络语言领域中的不文明、不规范的地方,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手段,制定合理管理办法,引导网络语言良性发展。对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媒介要积极给予表扬,对不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网站和媒介,要给予警告或者惩戒。要利用网络检测软件,定期清理不文明、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2.2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网络语言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着天然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以迅猛的成长,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
2.2.1网络语言的发展将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准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生命,同样也适用于语言的发展。新词汇的产生和僵硬老化的词汇淘汰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奴家”、“贱妾”、“寡人”等封建等级制度特有的词汇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而“顶你”、“点赞”、“驴友”等新兴网络词汇由于新颖简洁,深受人们欢迎,被更多的人接受,开始进入现实语言系统。
2.2.2单纯的标新立异将被淘汰
网络语言中有很大成分是网民们为了标新立异,追求新鲜而创造的词或语句,比如曾经很火的“火星文”,年轻人被它独特的形式所吸引,大肆追捧,無论聊天还是写文章都得夹杂着几句“火星文”,似乎这样更时尚。但“火星文”除了标新立异之外,没有新的意义,注定只能昙花一现,很难被人们所接受。而另外一些网络语言则不同,由于能充实现实语言词汇,带来新的词义,如“山寨”、“雷人”、“粉丝”等词,被社会广泛认可,必将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部分。
2.2.3情感类词语的生命力逐渐增强
大浪淘沙,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词语只是昙花一现,随即被淘汰出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词语注定被人们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有人选取网络中 100 个比较常用并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进行考察,发现有的词出现频率很小,而“顶”、“晕”、“汗”等表示情感的词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呈现出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语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当前流行正甚的网络语言,我们应既要持乐观态度,也要严肃对待;既要给予必要支持,也要加以正确引导;既要摒弃其缺点不足,又要对其进行合理规范,这样才能发挥它在社会生活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入门[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7.
[2]葛浩,浅谈网络语言的地位问题[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4)
[3]张凤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5).
[4]陈望道,建立大众语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82
作者简介:郑英,女,(1965.8-),辽宁大连人,就职于大连电子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