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重指数对慢阻肺患者开胸术后恢复的影响

2017-05-27孙延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1期
关键词: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孙延辉

【摘要】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开胸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90例慢阻肺因肺减容开胸手术后患者, 按照体重指数分为正常组(体重指数18.50~24.99 kg/m2)和偏瘦组(体重指数<18.50 kg/m2), 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及化痰剂等治疗, 并给予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预后效果。结果 正常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偏瘦组(P<0.05)。正常组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44%、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死亡率为2.22%, 均显著低于偏瘦组患者的20.00%、31.11%、13.33% (P<0.05)。结论 慢阻肺开胸手术后患者体重指数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保持患者正常体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预后效果。

【关键词】 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48

慢阻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且患者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该疾病主要与异常炎症和肺部存在有害颗粒和气体有关, 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若未及时采取治疗, 患者病情加剧, 可能需要采取开胸术进行治疗[1]。而对于慢阻肺开胸手术后的患者, 如何对患者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2]。据相关研究显示, 慢阻肺开胸手术后患者的体重指数与术后出现的不良事件有关, 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分析体重指数对开胸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2月本院90例慢阻肺因肺减容开胸手术后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体重指数分为正常组(体重指数18.50~24.99 kg/m2)和偏瘦组(体重指数<18.50 kg/m2), 每组45例。偏瘦组男26例, 女19例, 年龄39~81岁, 平均年龄(60.17±7.15)岁;病程最短1年, 最长25年, 平均病程(13.27±4.16)年;肺功能分级:Ⅱ级患者16例, Ⅲ级患者13例, Ⅳ级患者16例;有吸烟史患者32例, 无吸烟史患者13例。正常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40~81岁, 平均年龄(60.86±7.91)岁;病程最短2年, 最長25年, 平均病程(13.86±4.79)年;肺功能分级:Ⅱ级患者17例, Ⅲ级患者14例, Ⅳ级患者14例;有吸烟史患者33例, 无吸烟史患者12例。两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分级和是否有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 采取开胸手术进行治疗, 经过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分析其预后状况。对正常组和偏瘦组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当患者的体重指数为18.50~24.99 kg/m2时, 视其为正常体重, 当体重指数<18.50 kg/m2时, 视其为低体重。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抗感染及化痰剂等治疗, 并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和预后效果(合并呼吸衰竭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正常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偏瘦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正常组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44%、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死亡率为2.22%, 均显著低于偏瘦组患者的20.00%、31.11%、13.33% (P<0.05)。见表2。

3 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慢性肺部疾病, 经研究发现主要与异常炎症和肺部存在有害颗粒和气体有关, 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 导致慢阻肺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据相关统计, 目前全球有几百万人口死于慢阻肺, 由于慢阻肺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 其肺部损害程度会日益加深, 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后, 患者的病情往往已至不可逆的状态, 难以治疗[4]。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在进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如反复急性加重, 会明显导致患者肺功能恶化, 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随着临床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深入, 人们发现对慢阻肺患者病理造成改变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肺部, 还包括患者的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 慢阻肺患者一旦体重指数减低, 将明显增加急性加重患者的住院率, 慢阻肺患者极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因为营养不良现象的普遍, 导致慢阻肺患者的体重减轻现象明显, 这一系列的肺外效应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其预后效果差[5]。

营养不良是慢阻肺患者的肺外效应之一, 大部分慢阻肺患者在自然病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慢阻肺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工作会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从而引发患者活动受限, 患者不能以正确的姿势进食, 导致患者的食欲和营养物质的摄入量降低。②慢阻肺患者由于气道阻力增加, 导致呼吸功和氧耗量明显增加, 患者呼吸负荷加重, 因此能量消耗相应地增加。③由于患者感染、细菌毒素、缺氧、焦虑等会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 使之处于高代谢状态[6]。④慢阻肺患者会出现长期通气不足的现象, 从而引发心功能不全和消化道淤血, 而且茶碱类药物、广谱抗生素会引发患者菌群失调, 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因此在临床中, 对于慢阻肺开胸术后体重指数偏低的患者, 应加强对其营养支持, 对患者的食物供应应保证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同时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的体重指数回归正常, 对慢阻肺患者开胸术后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7]。

本次研究中, 正常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7±0.64)、(5.01±1.62)、(4.18±1.35)、(12.37±3.71)d, 偏瘦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69±1.29)、(6.97±2.06)、(5.78±1.97)、(14.59±4.36)d;正常组患者的数据均优于偏瘦组患者(P<0.05);正常组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偏瘦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 体重指数是影响慢阻肺患者术后预后效果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给予慢阻肺开胸术后患者营养支持, 增加体重指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注意并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红艳.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6):52.

[2] 马真, 卓宋明, 周路球, 等.体重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2):2417-2418.

[3] 李艳.低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3):541-542.

[4] 叶琳.老年慢阻肺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易患因素调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 12(6):66-67.

[5] 王嵘, 和晓华, 杨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24):131-132.

[6] 张莹, 李丽芳, 曹圣华.营养支持对提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免疫力及肺功能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4):46-47.

[7] 莫建明, 尹慧, 宋卫东.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3):484-486.

[收稿日期:2016-06-07]

猜你喜欢

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肥胖与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相关性分析
膝关节镜手术中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临床比较
孕早期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广州市城乡居民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与糖尿病患病率关系调查
孕早期体重指数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查体者体重指数与肝酶及脂肪肝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