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7-05-27张永纯
张永纯
摘要:为了强化制度建设,优化事业单位机构效能,近些年来,国家在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但是,从内控制度的具体实施来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闹形式、走过场等不切实际的成分,与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建设还有很大的完善和创新空间,需要不同的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内控机制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健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文章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阐明了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和概括了当前事业单位实施内控机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内控机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积极地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要对事业单位传统的的组织构架进行脱胎换骨的深化改革,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运行效率,强化运行效果
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保障,事业单位都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办事机构,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状态才能强化机关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体系能够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程序,实现内部分工协作、运转高效,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措施和方法,严格岗位责任体系,杜绝减少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强化了办事效果。
(二)防范和化解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中,对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和事业经费的流向都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确保了事业单位安全、高效的运转,又能防范和化解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从根本上杜绝了“和尚吃庙”的不良情况,有助于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确保经营信息可靠,财务报告准确
不同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职能不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多存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问题。通过统计信息和财务报告能够充分了解单位运行能力相关的提升和下降:服务项目重点的增减和转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更高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序,财政部门加大了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体系,这些内容都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相得益彰。
二、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到位
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负责人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人为的妨碍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按《会计法》建章立制,规范会计行为,经费开支全凭领导“一支笔”。以致出现的各种问題,要么无章可循,要么违章难纠:有的单位只按制度建立规范文件和程序以及环节,在执行过程中,避重就轻,敷衍了事:还有的事业单位人为内部控制制度程序繁琐,不利于办事果断,束之高阁,弃之不用。同时还存在财务人员与业务活动两张皮现象,经济业务得不到正确的监督。
(二)财务人员对内控制度了解不够
制度是推行事业发展的保证,需要人人皆知,个个通晓。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的业务培训中,知识和技能方面关于内控制度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作为参与单位内控机制执行的骨干,会计人员根本不了解和不认识内控制度,以致意识不到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
(三)方法体系不完善,流程不合理
通过对近几年事业单位推行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的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规模小的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流量不大,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实施了内控制度,存在于表面现象,中看不中用。首先方法体系不适用、不完善、无实效、流程不合理。不能使内控制度实现全员覆盖、全岗位覆盖。单位的决策、执行过程缺少独立和制约机制;其次,财会工作素质不高,核算不规范。财经制度和岗位职责对会计来说,形同虚设,充耳不闻,熟视无睹。造成业务执行监督乏力,随意性较强,原始账目凭证严重缺失和混乱。会计做账不规范。科目设置不合理,制度意识淡漠。
(四)外部监督不够,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没有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督的,就是例行的年度审计,大部分单位也借故推脱,或者敷衍了事,根本不重视外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因此,内控机制得不到外部监督,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内部的理财小组而言,内控机制更是无稽之谈,一方面轻视看不起,认为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做些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使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难以求得实效。
三、事业单位在推进内控制度中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要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首先要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群策群力,共同提高。首先健全机构。高度重视内部机制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由单位主要领导和办公室、财务处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领导小组,作为专门机构承载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的责任落实和阶段考核:其次,探索建立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专业科室,专门从事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最后,邀请审计部门对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情况进行监督。
(二)建设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能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好坏,都是由人来执行的。从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实际需要来看,大多数责任的落实还是单位的财会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要高瞻远瞩,放眼新形势,新要求,要有推行制度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根据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的要求,一方面选聘高素质的财会人才;另一方面安排支持单位的财会人员积极参加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执行政策的责任能力。同时,强化财务公开和绩效考核的量化管理,不断为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充电打气。使单位的人才优势变为推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环境和氛围,为全面推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操作过程中,规范运作,要求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完善相应的岗位责任,不断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
(三)完善各种内控制度,发挥各项监督作用
明确相应的控制目标,完善相应的控制程序,是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基础工作和顺利实现的保证。按照《会计法》等专业法规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完善会计的岗位职责和控制制度,引入制约机制。首先以岗位目标为责任主体,通过相互牵制、协作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防监结合的基础防线。使制度、责任、权限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强化监督作用。定期对不同岗位的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会计核算为基础,核查业务来往的规范性。形成以“堵”为主、堵监结合的控防体系;最后,强化外部监督的执行效果。充分利用好年度审计、离任审计和纪检稽核、举报查处等手段,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管理“漏洞”完善以“查”为主,强力控制的防线。
(四)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制度,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在事业单位推行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岗位职责更加分明,办事体系更加完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加明显,服务作风得到了优化和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改变了“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同单位和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有关法规和规范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立足本职,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务实,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