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一体政治生态的生成机理探究
2017-05-27安敏
安敏
摘 要:净化官商一体政治生态,是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利益输送方式和渠道的不同,划分官商一体政治生态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纵向上,从内部价值观念和外部制度设计进行逻辑分析;横向上,从官员、商人和社会利益主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官商文化缺失及法治改革严重不足是官商一体政治生态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官商一体;政治生态;体制改革;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73-02
官商关系既是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社会进步的重大课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度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市场机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严重滞后,形成了官商一体的政治生态,造成众多危害。因此,破除官商一体政治生态不仅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笃行。
一、官商一体政治生态的表现形式
官商一体的政治生态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社会,官商一体主要表现为亦官亦商。现在的官员和商人采取更为隐蔽的利益勾结方式,根据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的方式不同,本文将官商一体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设租寻租型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配置资源还不完善,所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詹姆斯·布坎南的理论成果——寻租理论认为,政府行政权力介入市场而大发横财,所获取的横财称之为租金,就是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活动,造成不平等竞争而产生的收入。所谓设租寻租型,即国家为了对企业、市场实施服务和管制,而为官员设定权力,但权力的行使跨越边界,政府设租,企业寻租,形成了权钱交易循环的官商一体。官员设租主要表现在行政审批权的滥用、制定“特殊政策”等方面,而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则选择寻租。
(二)暗中参股型
掌握权力资源的官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发展处于不断摸索中,因而市场秩序的建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市场秩序不完备的条件下,企业家要想违反市场规律走捷径,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产出,必然要寻求“调控市场”之手的力量。因此,商人便将目光投向官员。暗中参股型,是指在权力干预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官员以权力作为资本换取企业经营的相应股份,官与商的利益融为一体,从而权力成为企业经营的有力工具,在特殊的优惠政策中共同谋取巨额利益。
(三)亲友合融型
随着体制的深化改革,官员摄于国法威力,官商一体表现得更为隐形化。亲友合融型,是指官员暗许亲属经商开办企业,开辟隐蔽的利益通道,并在市场经营中为其提供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信息,促使其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官员的亲属朋友在市场经营中,经常依靠官员的权力资源在管理部门的工作中获得方便,官员也在为亲友的商业提供便利的过程中,正大光明获得私利和家族利益。”[2]
二、官商一体政治生态的危害
官商一体政治生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其危害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发展,引起国家上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权力运作下公共资源违反规则逆向流入企业怀抱,官商一体使得官员和商人黏合形成利益同盟。”[3]国家公共利益经由官员之手操纵,如矿业开采权、经营权,土地开发、审批等,帮助企业获得国家资源进行违法经营,这本就是国家公共利益的损害。并且财富来之容易,使得官员和商人奢靡成风,贪图享乐,浪费资源。政府作为资源的管理者,职责在于监管企业的资源经营。然而官商勾肩搭背,官员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企业消极履行社会责任,损害人民利益。
(二)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官商一体政治生态,官员运用权力,化公为私,官商搭建腐败利益链条,商人获得官员权力的非法庇护,结果是由人民来承担负外部成本。“官员以公共权力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获取非法暴利,这必然导致政治的败坏及吏治的败坏,最终损害党和政府形象。”[4]党与人民的关系本为“鱼水一家亲”,而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形成的吏治腐败,使官民关系演变为“肆意搜刮油脂”,引发社会矛盾,并逐步恶化为“官民对抗”。
(三)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官商一体使商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官员寻租进行了财富聚集。但是,权力寻租干预资源配置的结果就是资源的单一流向企业,配置不合理,从而破坏社会稳定。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官商一体是以攫取公共利益为代价的,本应属于人民的资源被非法剥夺,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地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突出,致使矛盾升级危害社会。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不仅对富人和政府官员不满,还会对国家产生抵触心理。矛盾积累投射到社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危害人民、社会安全和国家发展。
(四)削弱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
官商一体政治生态,出现了党风社风污浊,扰乱市场秩序,削弱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危害党和国家建设。 “挖出萝卜带着泥儿”的现象层出不穷,官商一体政治生态形成的非法利益黏合圈儿肆意扩张,污浊了党风和社风,破坏政治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人治和法治混乱,体制内外的界限不清晰,行业腐败与区域腐败交织,利益联结关系网涉猎广,错综复杂,使得党政内部出现腐浊。此外,社会不良风气盛行,金钱、关系、权力、利益四者纵横交织,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步伐。
扰乱市场秩序,形成“劣币驱逐良幣”。官商一体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通过利益输送围猎官员手中的权力,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争取优惠政策,旨在市场竞争中占取资源先风。以合法的外衣,垄断权力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征服所有的市场竞争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获得巨额非法利益。山西作为资源经济发展地区,政府干预致使煤炭市场的价格机制难以形成,使煤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市场机遇,遇到煤炭市场上涨时就会日进斗金,遭遇市场低迷时就会负债累累[5]。
三、官商一体政治生态的生成机理
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现状及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政社三风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政治生态对地方、社会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官商一体成为政治生态的主要表现,阻碍现代化进程。因此,探寻其生成机理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首要任务。
(一)经济体制不健全
“经济转型时期,破与立的关系中没有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导致出现了利益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官员在不健全的经济体制中有了权力寻租空间,而商人则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选择影响政府资源配置的体制空隙。”[6]
目前,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和垄断权都是存在的体制问题,而在资源稀缺的中国,产权制度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诱导了官商一体的形成。资源产权反映的不仅是人与资源的关系及其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也是人们占有、使用某种稀缺资源的规则以及由此建立的权、责、利关系[7]。资源产权的不清晰,政府便成为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增大了政府官员的寻租空间,而利益集团在争夺资源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的竞争中,对政府官员公共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形成了官商一体[8]。
(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全能统治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层次改革,却没有完全改变管制经济社会的制度框架。政府职能的膨胀,权力干预之手伸得过长,为官员设租、企业寻租创造了空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政审批制度,即政府通过行政行为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以达到自身预期的授权式制度。资源在行政行为下形成了人为稀缺性,这便会引来官员和商人的设租和寻租行为。因此,未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的政治体制,存在众多制度空隙,造成官员设租寻租,官商一体。
(三)官商文化缺陷
官员干部廉政意识缺失。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官员思想落马,从根儿上就开始腐败。商人依靠资本经营获利,官员廉政意识缺失,认为自己可以依靠手中的权力资源获得巨额利益。利欲熏心的官员忘记了“廉者,为政之本”,出卖公共利益谋取私利。商人发展理念缺陷。“企业家在构建政商关系中起着更为主动性的作用。”[9]重视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家,必然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投机钻营,攀附权力谋求非法利益。
(四)法治建设严重不足
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也是约束权力的重要手段。政府权力需要限制,权力行使应依照法定程序。司法机关需发挥权力行使的内部监督,社会媒体、公眾等外部监督主体应当能够参与到公职权力的监督中。虽然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了很大成效,但仍旧存在众多不足,容易出现官员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权法冲突、政策优先与法律优先的矛盾,都成为行政权干涉经济活动,形成官商一体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贾宇.新型政商关系亟待筑牢法治防线[J].人民论坛,2015,(7):30-31.
[3] 苗加清.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 黄云.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官商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5] 董江爱,李利宏.资源型农村的治理困境及出路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1):80-83.
[6] 焦冶.官商勾结与腐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7] [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经济体制的理论[M].蒋琳琦,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 董江爱.矿权与乡村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12,(4):83-88.
[9] 苏政,孟天广.在权力与财富之间:政商关系及其分析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15,(11):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