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
2017-05-27常浩
常浩
摘 要:当前,国际格局处于冷战后以来最为急剧的转变过程中,东北亚地区正在形成新的竞争性格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部署和日本“积极和平主义”的进一步推进,诱发了东北亚地区的局势紧张,首当其冲的当属朝鲜半岛。朝核问题作为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其解决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所谓竞争性,与冷战期间的对抗性相区别。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绝对竞争,而是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的相对竞争。
关键词:东北亚;美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61-02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下美国的两难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面临着不断向“他者”转移的局面。这种局面也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由于过度消费“战略资本”而错过打造“单极时代”的过程。“9·11”事件之后,美国走上了漫长的反恐道路,西方世界的分裂也逐渐显现。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不愿成为美国单极世界的附庸,而是努力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世界一极。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转移使得美、日与中国的矛盾相对缓和。在美国不断消耗自身实力的情况下,进入稳步发展期的中国通过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2008年的金融危机过后,以美、欧为首的西方世界遭遇软、硬实力的双重滑铁卢,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不俗表现对美国主导的既有秩序构成了挑战。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实力的不断提升,这种对抗性持续增强。面对“失势的霸权”,美国不得不对战略布局做出调整。告别反恐,重返亚太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新目标。
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虽然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乃至战略调整,但由于中国与美国相比,基础极为薄弱,横向来看并未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美国的多次举动虽然表明了其遏制中国的立场,但现实情况却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贸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程度。2014年,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近期由于国际油价下跌,2015年中国将自1985年以来首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继续坚持全面遏华战略无异于自乱阵脚。因此,美国采取了经济上合作、战略上遏制的双轨制策略,不断加深与中国贸易往来,加大牵制中国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与中国发生贸易战。
另一方面,美国面对不断“被侵蚀的平衡”,对亚太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地压制中国的崛起,放缓中国的发展速度为“有限的霸权”争取时间成为美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美国除了加大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提升装备水平,革新作战理念外,还通过强化与传统亚洲盟友的军事同盟关系,大造“中国威胁论”,试图构筑遏制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二、“积极和平主义”掩盖下日本的挪腾
对于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来说,中国的持续崛起尤其是经济的长足发展对其在亚太地区的活动空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本逐渐认识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已经成为无法忽略的事实。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日本選择了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安倍晋三执政以来,日本右翼势力甚嚣尘上,在外交方面更是实施了一系列亲美反华的举措。2013年,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SCC(简称日美2+2)在东京召开,此次会议不仅为美日军事同盟的未来发展做了规划,而且在日美防卫指针的修改方面达成一定共识。同年9月,安倍打出“积极和平主义”这一不无别扭的外交口号。在和平主义光环掩盖下,所谓“积极”其实是安倍暗藏“私活”的借口。2015年4月28日,美日首脑在白宫举行会谈。会谈提到“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路线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借此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杰夫·拉特克在记者会上对日方此举表示欢迎。美国的“受挫感”与日本的“不安全感”相互交织、发酵,共同构成了一张遏制中国的大网。
然而,中日两国虽然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双边关系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态势,但面对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提升,日本也不得不接受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领导地位的现实,其持续低迷的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中国支持与合作。虽然安倍为了摆脱日本长期消费和投资低迷的状况推出了以所谓“三支箭”为核心的安倍经济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暂收效的经济学颓势尽显。除了政策自身的缺陷之外,由于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中日关系的遇冷也是致命一击。2013年,中日贸易额下降5.1%,日本的贸易收支状况受到很大冲击。日本经济学家直言,没有中国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就是空谈。因此,现实情况逼迫日本像美国一样,对华采取了对冲策略。即使在两国关系严重倒退的情况下,也不忘通过地区合作,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往来。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针对在华日企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54.2%的在华日企表示要扩大在华业务,39.5%表示维持现状,93.7%仍然看好中国市场。
三、西方国家制裁下俄罗斯的应对
作为国际社会又一不容忽视的力量,历经了苏联解体的动荡和“休克疗法”的噩梦,俄罗斯逐步走上由大国到强国的崛起之路。普京上台以后,由于其强硬的执政方式以及背离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而遭到了猛烈的报复。北约和欧盟通过推进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发展空间。曾经被视作俄罗斯“势力范围”的独联体国家也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的策划干预下发生颜色革命。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将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冲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翌年7月,欧盟大规模的经济制裁迫使俄罗斯将寻求突破的重点转向亚太地区。中俄两国有着密切协调与合作的传统,中国还是俄罗斯在该区域的最大贸易伙伴,理所应当地成为其最佳选择对象。与此同时,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期的中国,面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日本“积极和平主义”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邻国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破除针对中国的美日包围网。
另一方面,中俄两国也存在竞争。俄罗斯转向中国的原因是由于两国在多数领域存在着共同利益,双方可以通过密切经贸往来、军事安全方面的合作以应对来自美、日带来的挑战。然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美日同盟虽然对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利益构成了威胁,但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不断崛起的中国。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实力的逆转引发了俄罗斯的担忧。经济上的差距自不必说,就连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军事实力,面对中国也失去了传统优势。于是,有限度地改善与美、日的关系以缓解中国持续强大所带来的危机成为俄罗斯的另一战略选择。2012年,中日关系跌至冰点时普京却做出与日本缓和关系的举动便是一例。
四、大国利益交织下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
朝鲜问题,是朝鲜半岛局势的症结所在。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对抗性减弱,但安全结构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朝鲜半岛作为美日、中俄诸多大国战略布局与利益交汇点,在过去二十多年的过渡期中,受既有安全结构影响,半岛统一问题、朝核问题等局部危机仍然存在毫无疑问,中俄、美日二元作为半岛局势的重要影响力量和朝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彼此之间能否达成共识,实现政策互动成为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朝鲜半岛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任何一个周边大国与其关系的变化都会产生连锁反应。
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后,各国纷纷就此事进行了表态。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并呼吁通过六方会谈框架解决半岛核问题;美国则称尚无法确认核试验真实性,将适当回应朝方“挑衅”;日本认为朝鲜氢弹试验系重大威胁,绝对不能容忍;俄罗斯指出朝鲜任何核计划举动均涉及俄安全,宣布成功试验氢弹会激化朝鲜半岛局势,言辞间体现出强烈的警告朝鲜的意味。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一意孤行发展核武器,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俄是朝鲜的近鄰,朝鲜不成熟的核技术极有可能让两国面临严重的环境安全威胁,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美日作为盟国,在对待朝核问题的态度也是一致的。日本作为曾经多次入侵朝鲜的国家,自然觉得朝鲜拥有核武器对本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美国如果在确证朝鲜持有具备实战能力的核武器后,很可能会采取断然措施。中俄对待朝鲜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即督促南北双方保持克制和冷静,通过政治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对朝鲜动武,最终会演变为与中俄之间的对抗。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而美国也无法承受与核大国开展带来的损失,因此,基于这一冲突利益,虽然中俄与美日在解决朝核问题的手段、目的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但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双方采取了消极合作的手段,在对待朝核问题上采取了基本一致的立场。3月2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270号决议,对朝鲜实施制裁。
朝鲜作为一个小国,其特殊的地位来自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缘因素。作为一个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局势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相关大国的支持与配合。正如中国虽然在联合国对朝鲜制裁问题上投了赞成票,但同时强调不能影响朝鲜百姓的正常生活。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制裁是必要手段,维稳是当务之急,谈判是根本之道。”中俄同时认为对朝制裁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朝鲜回归到六方会谈的谈判桌上。而与此相对的,美日等国则希望加大对朝鲜的制裁,必要时甚至不惜毁灭朝鲜的经济。3月16日,美国官方宣布,美国将发动对朝鲜的新的制裁,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单方面制裁受到中俄两国的强烈反对。朝鲜作为一个极度封闭的国家,其经济与世界的联系非常有限,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方式可能无法作为朝鲜核问题的范本。而且,朝鲜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落后的经济和生产力。因此,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朝鲜实现发展,推动朝鲜融入世界的进程,以制裁为目的的制裁只会招来朝鲜更大的反弹。
参考文献:
[1] [美]法理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9.
[2]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5.
[3] 刘清才,赵轩.中俄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与合作架构的战略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3):3.
[4] 王晨光.亚太二元格局下的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5,(9):55-56.
[5] 王海运.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战略调整与国际格局演变[J].战略论坛,2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