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重点环节,改良诗歌教学

2017-05-27王勇��

关键词:改良诗歌教学

王勇��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存在着死守程式、隔靴搔痒、过度解读、肆意拓展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养成必要的素养。本文拟抓住反复诵读、把握情感、分析字词三个重点环节,以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改良诗歌教学。

关键词:诗歌;教学;改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10-2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是加深文本理解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所以,在诗歌教学时,以诵读为突破口既由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也是教学实际的需要。但应当注意的是,诵读不是机械的读,也不是无目的的读,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不断反复的读,它是注重技巧的读,它是融入读者理解的读。从这一点上来说,诗歌并不适合大范围的齐读和目的不明确的诵读,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学生的揣摩读、体悟读,和教师、学生的示范读、比较读。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特级教师刘祥的两节诗歌教学公开课《将近酒》和《春江花月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刘老师的诵读顺序与一般教学不一样,他在课堂中设计了五至六次的诵读,每次诵读的目的不一样,第一次是初步感知,第二次是发现问题,第三次是学习比较,第四次是深入文本,第五次是示范引领。

这两节课一开始,刘老师都是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诵读,大声读或默读,这一遍的诵读,没有任何具体的任务,就是用心去感知诗歌,这是让学生自行去走进文本。然后就有了第二遍诵读,开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不到位,甚至不正确。不要害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差别,自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之后,刘老师设计了第三遍诵读,这是班级推选的朗诵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和老师的范读相比,这位学生的读既让学生容易亲近,同时也能有一定的示范性。每每此时,刘老师都会问:“你们最希望听到由谁来演绎这首诗歌?”这位同学的演绎之后,就会有很多的生成,一是问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这样处理,二是问学生有哪些地方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三是一起研究有没有更好的诵读方式。这时候要想读得更好,就需要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所以这个环节的诵读是通过对诵读中发现的问题的研讨,进一步亲近文本。学生理解中出现争议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感受深刻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等到老师最后的范读,其实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由疏远到亲近的转变,对诗歌的理解也由浅入深。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毫无违和感。

刘祥老师说:“老师总喜欢在新课开始时就进行范读,或是播放录音。这固然可以在开始时就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但也因此而无法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无法借助对诵读的研究推敲而吃透文本,达到走进作者走进情感世界的目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突破口,选择最适合的诵读方法和顺序,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自己去领悟诗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自我体验和理解。

二、以情感为牛鼻子

诗歌鉴赏教学最忌讳忽略诗歌个体的差异而程式化,但这也不表示诗歌教学就没有重点。歌以咏志,情感就是把握一首诗歌的牛鼻子。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常常并不是从第一句开始的,而是从诗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开始的。我们首先想弄明白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是离愁别绪还是故国哀思,是将军情怀还是思妇心境,是豪放洒脱还是缠绵悱恻,等等。然后我们再通过阅读诗歌去体会诗人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情感的,进而发现诗歌的妙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就能够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选择那些意象或典故,我们就可以从能不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的角度去研究字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在这里,我想举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沁园春·长沙》为例。

一般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先从上片的景物描写教起,由景及情,在认真分析景物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李老师却没有,他先通过对诵读的指导(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万”字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又如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从点评的一句“你们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心灵了”转入到下一个流程,对毛泽东思想情感的理解,他是这样问的:“你們从毛泽东心灵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们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发现——对某一句或某一字词的独到理解。当然,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景物描写固然精彩,但景物描写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我们是应该按部就班的先从景物描写去揣摩情感容易,还是先把握情感再分析景物描写手法更容易,结果不言而明。

当然,对于一些情感比较隐晦的诗歌,还是要注意对意象的分析。如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别具匠心地问了一句,“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让学生认识到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再进而通过分析重点意象的内涵,很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以字词为着眼点

教学是由若干个细节组成的,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又非常注重语言锻炼,这就要求诗歌教学中能够围绕若干字词的细节组织探讨。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对于诗歌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赏析时常常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过,这种见解常常是肤浅的、空洞的,甚至有错误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利用一个个教学细节,让学生走入诗歌,力求让所有的教学问题都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彻底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思考,精心构设。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对课堂教学构成直接的影响。凡是不得不进行的环节,就必须在教学中舍得花费时间,把问题挖深挖透。而可有可无的内容,则必须毫不吝惜地删除。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但凡能够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可以抵达的思维深度,就无需借助其他内容的拓展而实现,所以这种教学细节也应该是围绕文本进行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去反复、深入、细致品味诗歌中的字词。“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非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不足以体会其妙处。”(顾乐波老师语)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行家里手。举两个例子来说,在赏析《望江南》时,当有学生说到:“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是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王君老师立刻提示学生注意核心词“倚”,提问:“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其实这里的“独”字直接表露出的孤独之情、“望”字所包含的期盼之情学生很容易体会,但这些都不足以体现出学生自己所说的愁之深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愁”,但只看到思妇的“等”,这就是对“愁”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王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炼字,让学生去揣摩“倚”的原因,当学生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一种心事沉重的时候,对思妇形象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这个“倚”字多重要,而王君老师抓的又是多好。

一首诗歌中,真正需要这样去揣摩的不过几个字。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有价值的常常就是那几个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浮于表面的原因也恰恰就在于忽视了那几个字。而我们在教学时就是要教会学生关注这样的字。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面对同一首诗,大家都平等感受,共同品味,互相交流,一起沉醉……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首和谐的诗。”在诗歌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摒弃过去的那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关键处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诗歌的美。

猜你喜欢

改良诗歌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