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2017-05-27周文斌��
周文斌��
摘 要:生活化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目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尚缺乏有效的评价导向,导致课堂教学重文而轻语,丧失了口语交际活动中应具有的动态性、复合性、临场性和简散性。追求本真的口语交际教学,着眼于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需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意蕴。
关键词:生活化;口语交际;实效性;中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75-1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明确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即“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还十分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引导,即“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此,我们以剖析中职生的交际需求为切入口,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策略,在阅读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一个整体,有效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中职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的需求
中职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的需求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对不能在卷面上反映其学习成果的口语交际不是很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接受的状态,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较慢;进入中职校,一方面是学习关注点发生转移,“强专业、重技能”成为学习的主导,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时空再次被压缩,另一方面是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开始增多,口语交际成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最基本、最主要的交往手段。然而想要通过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来满足中职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谈何容易!
现阶段,成功的职业人需要過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交际能力,倾听、表达、交流等能力开始成为影响一个职业人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社会发展对中职生口语表达的及时性和现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1.情境诱导真实化
创设有效的真实化教学情境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真实的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中职语文)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已为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传媒业的高度发达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得在课堂中呈现中职生所熟悉的、真实的、多样的社会生活成为可能,有利于学生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生的活动区域不广,往往缺乏与教材内容相对的生活积累,借助表演等手段营造出的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可以诱导学生到“社会大课堂”获取真实生活体验,感知表达的礼貌性,学习语言的规范性,体会交际的有效性,发展语言能力。
2.交际氛围生活化
生活化的交际氛围能更好地推出学习的主体。中职生是校园人,更是社会人。生活是语文的本源,将书面文字还原成多维生活,能有效衔接校园于社会。传统的口语交际课堂,重文轻语,以说写代交际的现象较为普遍,但这也使中职生具备了以书面文字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为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口语交际核心的内涵是“交际”,必须重视口语交际的人际交往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交谈、讨论、表达等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展开,说话者的表情、语言、动作都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交际氛围,对于听者来讲,能训练其语音辨识能力和语音理解能力——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哪些话特别值得玩味,从而有效提升中职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对于说者来讲,能训练其大脑快速组织、编码文字,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当然还包括运用体态语言的能力。
此外,生活化的交际氛围有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往往更好。
3.评价导向多元化
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多样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涉及到,传统的口语交际课堂以教师评价为主,为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纠正交际过程中的错误,注重评价鼓励性与及时性,在此基础上,评价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或校园内。经过调查发现,通过视频、贴吧、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形成二次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说话的习惯和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倾听、表达、交际中的得失,是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然,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方式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评价的对象可以是老师、自己、同学、家长、社会人士相结合,评价内容可以是三维目标,或者是情景测试、日记、作文等形式的反馈信息。
口语交际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教师走下“讲台”,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反思课堂,释放他们的交际热情与潜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