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把文本理解引向深入

2017-05-27王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序言琵琶白居易

王力

阅读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要根据学情状况,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平时学生个人自发阅读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等都有限,如果以自发的阅读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会造成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这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就有很大距离,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鉴赏”的境界。下面就以白居易《琵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对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一、研读序言,初步理解

《琵琶行》的诗前小序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是理解全诗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探讨序言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了有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明年”“倡女”“善才”“贾人”“快”“悯然”“出官”“因为”“歌”等;在掌握这些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初步可以掌握序言的内容与写作意图。学生经过朗读、浏览、思索后等得出结论:序言交待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大致来说,序言交待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没有没错的,但是学生理解到这一层,内容范围还是有些宏观空洞,不够具体。那么,就再深入一层,写作背景都有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呢?这样学生再次审视有关语句,进而得出结论,即序言主要补充交待了作者与琵琶女的相识过程,说明了写作这首诗的起因,从而也可以让读者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全诗的感情基调,进而在诗中理解作者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基础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这就是诗前序言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当然,为了让學生在开始就形成一定的认识,还有必要补充白居易与这首诗有关的一些生平经历。

二、诵读诗歌,把握情感

因为诗歌的文体特点,诵读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首先,这首诗比较长,个别词语比较陌生,礼节时也需要反复诵读;其次,从诗的体裁形式来说,属于七言歌行体,中间换韵,节奏明显,有利于诵读;再次,这首诗也是白居易“感伤类”诗歌重要作品,是一首记叙性的抒情诗,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情感色彩,也是理解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先进行听读,听准字音,听准节奏,注意语调与语速;然后是学生自己的朗读与诵读,自己体会、感悟诗的节奏、情感等。这样的环节的设置既符合诗歌教学的普遍性特点,也考虑了白居易诗歌的“这一篇”的特殊性。学生对诗歌的把握与理解有一个过程,通过听读,学生容易建立起对诗歌语言、感情基调的初步认识,在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悟。这样以诵读促进理解,以理解推动诵读,循环往复地吟诵,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过程,对情感地把握也显得水到渠成,比较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甚至语文的兴趣。

三、任务驱动,概括情节

诗歌一般是不需要概括情节的,但《琵琶行》是比较长的叙事诗,所以应该先理解清楚诗歌的情节过程,而概括情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逻辑,以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性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欣赏诗歌内容奠定基础。概括情节也最能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与语言运用能力。在此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原文词句,整理融合,以七言诗句的形式来概括这首诗的情节。应该说,这个教学任务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是看学生对每一段内容是否有充分的理解,二是看学生思维能力如何,三是看学生对七言诗句这种形式的认知与敏感程度。由于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和第二三段几乎没有现成的词句可用,学生对这几部分概括不太理想。教师在充分听取学生回答反馈的基础上,用PPT展示了概括的参考性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曲罢自诉身世苦”“同是天涯沦落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概括比较好,其它部分误差较大的情况表明,有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概括能力的问题,也有这种概括形式本身的问题,因为这种语言形式平时毕竟少用。当然,教学方式还要考虑一下学情基础,如果学生用此形式概括不出来,那就后退一步,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从而发现学生的思维或表达的困惑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形式概括也行,但一定要把文本段落的核心意思概括出来,证明他们已经理解到位,掌握了各部分的内容,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重点欣赏

三次音乐描写,是欣赏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尤其是第二次音乐描写尤为重要。三次琵琶音乐描写,分别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次音乐描写,在第二段开头的“忽闻”二字有什么作用呢?有学生认为是“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很明显,他们的回答有概念化的成分。其实,“忽闻”二字一是说明琵琶声来得突然;二是琵琶声很动听,他们突然被吸引;三是对刚才送别的惨淡的心绪暂时有所转移,综上才有了“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忘情情景,当然,这里主要还是表现音乐的效果。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这一次的琵琶声是作者与友人偶然听到,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演奏技巧高超,也体现了第一段在全诗的作用,那就是从环境、人物的情绪方面进行渲染,为琵琶女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也为下文动听的琵琶音乐蓄势。这些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才能理解到位。

第二次音乐描写,主要强调了音乐旋律变化过程,即从“粗重急促——细腻柔美——清脆悦耳——流畅动听——舒缓低沉——暂时停顿——高亢激越——气势雄壮——清脆尖利——戛然而止”的过程,其中使用了比喻、拟声等手法,描慕音乐的旋律。

要欣赏好这段音乐的描写,就要仔细品味语言,揣摩比喻、拟声词的意思与效果,在启发提问中,引入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还原音乐表现的情景。如“嘈嘈”和“切切”这两个拟声叠词,从语音来看,“嘈嘈”读音较为粗重,“切切”则比较轻细;再从“如急雨”的比喻可知,音乐声比较急促;“如私语”的“私语”大多如耳语,是指乐音不大,比较轻细、柔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极具形象感和美感,因珍珠的大小不同,而且落的是玉盘,错落有致、清脆悦耳之声可以想见,可以听见。黄莺叫声婉转,以此来比喻音乐流畅美妙。水在冰下面流动,不太通畅,声响时有时无,从而就写出了音乐的缓慢低沉,甚至停顿之状。空的瓶子与装水的瓶子掉下时的声响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声响大多了,何况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即披着铁甲的战马,一般指军队威武雄壮,同时还有刀枪相接,互相碰撞,场面气势宏大,所以这里指音乐气势雄壮;“突出”,则指的是经过“暂歇”之后的高潮突然来临。帛是丝织品,指极好的织物,其线与纤维很细,柔韧性很强,撕裂之时,声音很响,所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就是写琵琶音乐在结束时非常尖利清脆之后戛然而止。

理解这一段琵琶音乐的旋律变化过程,还原音乐情景是困难的,即使学生读了若干遍之后,从拟声词的体验到音乐旋律,还原当时情景,还是难以言明。在欣赏时,首先要把描写音乐的词语及比喻的内涵进行了挖掘,同时在启发时注意联系了一些生活经验,像窃窃私语、铁骑突出等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感知,这样尽量拉近音乐描写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体会,还原音乐描写的效果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其次,对学生来说,为什么写这一段?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理解起来也更难,引入知音的故事,以此说明音乐在人与人心灵沟通与情感共鸣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琵琶女以声传情,白居易以情绘声。琵琶女动情地演奏,白居易入神地倾听,诗中都有充分地表现,所以这一曲音乐也是他们交流的媒介和感情共鸣的基础。琵琶女的年轻时的青春无限,貌美艺佳,老大后的年老色衰的沦落悲愤都饱含在琵琶音乐之中,才有了接下来第三段才有琵琶女敞开心扉,叙说往事,风光无限的生活,与今日漂泊沦落形成鲜明对比,其悲剧色彩和悲凉感尽在其中;也才有了白居易叙说自己的被贬官人生经历及其愤慨,漂泊沦落的无奈的感伤气息,也就水到渠成有了为最后一段的第三次音乐描写。基于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琵琶女用音乐继续叙说她内心的最大悲伤,而白居易则以直接哭泣表达自己的伤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时,他们的心灵离得最近,他们的悲愤之情也达到了最高点。

猜你喜欢

序言琵琶白居易
我和我的琵琶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三月序言
夜雪
“琵琶”和“枇杷”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