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抗逆力减少德育问题

2017-05-27李冬卉

中国德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显性关怀青少年

李冬卉

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介绍了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在书中作者将死亡喻为骄阳——刺眼、灼热,让人既畏惧又不得不接近。而在人生发展阶段中,与此有着相似特征的——同样的刺眼、灼热,让人们恐惧的阶段即是青春期。少年们热烈、直接、耀眼,让人难以直视,遇到他们出现问题,我们常忽视本质,对待问题只是修修补补,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笔者写作此文,就是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够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时,除了看到其刺眼、灼热的一面,也能够有勇气正视他们,看到背后的能量,这样才能够促进问题有效解决,使青少年获得积极的发展。

一、德育显性问题的案例展示

案例一:

初一刚入校的新生,做了一件让所有老师都很惊奇的事。小A被同学小B“要”了200元钱,为了能减少经济损失,要回钱来,小A请在同学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小C帮其要回被抢走的钱,并答应给小C辛苦费40元作为回报,最终小C帮小A拿回了200元钱,小A信守承诺,小C获得了“应得”的酬劳。

案例二:

小桓是令班主任头疼的对象,班主任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小桓送给心理咨询教师,尝试找到方法可以解决小桓的问题。在几次的个体咨询中,小桓慢慢放开自己,谈及许多从未袒露过的想法。可是,一天咨询结束,咨询老师发现放在办公桌上的饭卡不见了……于是赶快去冻结饭卡、查看消费记录,发现确实是小桓拿走的。可是,拿卡的原因是什么?小桓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以上案例中看到的这些学生,在教师的眼中,都是让人头疼的。可是除了无可奈何外,有思考过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偏差的行为呢?这些偏差行为都是完全负向的吗?真的就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吗?学生在采取这些负向行动的时候是否隐含一定的能量呢?如何将学生的这些负向能量转变为正向、积极的行为表现呢?其实,两个案例中都是学生显性德育问题的表现,但是背后却是隐性抗逆力在发挥作用。

二、优势视角理论及抗逆力模型的介入

优势视角概念是由Saleebey和他的同事在1992年提出的,并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接受。优势视角并不等同于优势,它更多地关注当事人的力量和能力。优势视角认为不论每个当事人有什么样的问题,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有自己的力量。优势视角不会将这些人定义为机能失调或是有缺陷的人。抗逆力是优势视角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即个体在遇到困难时,抗击逆境的能力。研究者根据抗逆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规表现形式和隐性抗逆力两类。常规形式的抗逆力即青少年在逆境中的积极应对和适应能力。而隐性抗逆力是抗逆力的非常规实现方式,指的是个体通过采用非常规的、危险的、不被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所认可的行为和方式(如抽烟、酗酒、打架、自残等)去处理生命中遭遇的危机和困境,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适应环境。[1]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困境,能够适应良好的青少年就是运用了常规形式的抗逆力。而适应不良的青少年,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自身抗逆力的存在,而是采取了隐性抗逆力的形式。

德育是当代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于知识教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的价值引导活动。[2]德育应该是教育的契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抓手,但是在实际学校教育中,德育成了“问题教育”,成了对除了学业不良以外所有问题的教育。只是至今,德育仍然停留在思想教育、惩罚、写检查、认错的层面。这远无法触及到学生问题的真正本质,更不用说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

青少年在应对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作为成年人,我们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无所谓的,不应该小题大做,只要他能够好好学习,那就是完成了他的职责。只是,这都是成年人的美好愿望,孩子们并非会因为成年人漠视问题就不出现问题。正如欧文在对儿童面对死亡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儿童必须以与内在资源相匹配的速度处理各种问题,“过多、过早”显然都会造成失衡。在发展出适当防御之前就面对死亡的残酷的孩子,可能会承受过大的压力。[3]青少年在还没有发展出适当的应对方式时就面对超出他们解决能力的问题时,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负向行为表现的时候,是否只是着手解决表面的、显性的问题,追求一时的安全,或者这种做法只是为了保护成年人的尊严。如果能够更多探究显性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可能发现问题并非是学生有意而为之,或许是为了应对更大的困难,这后面同样蕴含着积极的能量。

只是,两个例子中的“问题学生”都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为什么在他们的情境中,却选择了违背学校德育要求的方式呢?学校教育如何能够帮助他们将隐性抗逆力转变为常规表现形式的抗逆力,由此减少显性德育问题的出现,我们将在下面部分进行探讨。

三、运用抗逆力轮帮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积极策略

研究发现环境对于个体的抗逆力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缓解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建立环境中的抗逆力,能够发展出常规抗逆力。笔者以抗逆力轮为基础(见图1),对上述显性德育问题案例进行讨論。

第一,增加亲社会连结。研究证实,富有良性人际关系的学生陷入危机与逆境的几率相对较少,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以正面因素为主,做人积极,等于在其周围建立了正向保护因子。一旦遭遇危机或挑战,环境中的保护因子能够为当事人构筑一道安全屏障,帮助其缓冲,有利于促成抗逆力的形成。如案例二中的小桓,在问起为何偷拿老师饭卡时,他说:因为父母在其幼年时期就离婚了,自己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怕他乱花钱,就不给他零花钱,自己常常不能吃早饭。那天太饿了,就犯了糊涂。不管如何,这算是偷窃。但如果是为了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教育者应该放弃所谓的规范。对于小桓,没有父母能够依靠、没有老师能够信赖、也没有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给予支持,必然选择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学校应该加强建设学生的亲社会连接,形成多渠道、多网络的连接模式,当一条连接线断了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连接应对困境。促进连结的方法有很多,学校教育者应重视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之间多接触,多交流,相互学习,彼此鼓励,建立健康的同辈关系。二是创造机会吸引父母参与学校工作,使孩子与父母在共同工作中加强连结。三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促进师生沟通,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二,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青少年之所以陷入风险与危机,源于他们界限模糊,自我失控。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好做事的分寸与尺度,是避免问题行为的关键措施。为此,学校应制定纪律规范,体现关怀,淡化惩罚;让学生参加学校纪律的制定,包括执行步骤与奖惩措施;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保证持续不断的强化;将学生制定的纪律规范送到家长手中,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学校以纪律和权力的方式将行为界限具体化,明确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与学生签订协议,内容包括享受的权力、承担的责任、奖励条件、惩罚规定;明确教师如何关爱学生,学生如何履行责任等。[4]90

第三,教授生活技能。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有: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决定、压力管理等。这些技能多数不是学业范围所规定的。但是某种程度上,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远比文化知识有着更长远的作用。那么,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者就要承担起教授学生必要生活技能的责任。

第四,提供关怀与支持。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缺少关怀的人几乎不可能克服逆境。关怀不只是亲人才能提供,老师、邻居、青年工作者、同辈伙伴,甚至宠物都可以提供关怀。诺丁斯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赖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5]提供关怀与支持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当学生处于困境时及时介入,等等。同时,做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关怀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我们在面对带着问题的青少年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对自己的问题认同是与其周围重要他人建构的结果,家人、老师的不断批评和一味指责,会把一些标签强加在青少年身上。应通过了解当事人的家族及社会关系网使当事人明白他的问题从何而来,问题是如何形成的。[6]

第五,建立和表达高期望。教师通过关怀每个学生,表达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期望对于学生非常的重要,除了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外,也表明对他是信任的,因为只有你信任他,才会对他有期望。高期望并不都是在口头表达上,教育者应该巧妙将期望转化,将高期望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学校改革课堂模式,分小组上课之后,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上课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开始变得积极,甚至有些过去自卑的孩子开始变得有自信了。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发挥的前提是,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

第六,提供机会,促进参与。一定要把学生看成是资源而不是被动的物品或麻烦,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总是超乎成年人的设想。在成年人没有认识并利用青少年的能力时,就会错失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案例一中,小B虽然在直接对抗上不敌小A,但是却懂得如何“用人”,如何将自己的损失最小化,这包含了经济学、领导学的知識。

通过显性德育问题激发隐匿在背后的抗逆力,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方向。而经由对德育的重新认识,在日常教育中努力为青少年建构抗逆力发展的网络,使其能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找到适当、有效的解决方式,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要主动承担的责任。显性德育问题和隐性抗逆力之间不应该永远只是先显后隐的关系,更应先意识到隐性抗逆力的存在,由正确的教育发展出常规形式的抗逆力,由此减少显性德育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国秀,赵军.高危青少年问题行为分析及介入策略——基于隐性抗逆力视角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1.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3]欧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11.

[4]Nan,Mike.Resiliency in Schools: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M].Corwin Press,2003.

[5]Noddings.School Face “Crisis in Caring”[J].Education Week,1988(32):22-30.

[6]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4-18.

猜你喜欢

显性关怀青少年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