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小满
2017-05-27杨秀
杨秀
立夏意为夏季的开始,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我国较早形成的八个节气 之一。交节日期在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太阳的直射点到达黄经4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物候特征
时至立夏,气温已经明显升高,经过春风春雨的化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进入旺盛的生长阶段,即“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自立夏起的三候依次为:“蝼蝈鸣、蚯蚓出和王瓜生”。说的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的蝼蝈开始鸣叫,蚯蚓掘土而出,王瓜的藤蔓也开始快速地攀爬生长。民间有“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等农谚,言明立夏日及时雨的重要。同时,适当的田间管理也必须跟上,所谓“立夏三日正锄田”“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民间习俗
与立春一样,立夏也曾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称“立夏节”。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举行如此隆重的“迎夏”仪式,意在表明天子对顺应天时的仰赖与敬重,希望能够奉天承运,求来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的好年景。
许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各具特色的“立夏饭”,名称也不尽相同。单就江浙一带,就有乌米饭、五色饭和野米饭等区别。乌米饭是用乡人俗称“乌树”的野生灌木叶子汁液浸米蒸煮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可以强健身体,不仅能防止夏季中暑和消瘦等,还能避免蚊虫叮咬。五色饭则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和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米煮成。相比较而言,做野米饭要更多几番童趣,“野米饭”也叫“野火饭”—三五成群的孩童们大清早相约着从家里带上锅具等来到野外,搭个临时灶台,拾来柴草。再去几户人家讨来米,到肉铺去要点肉,竹林里的笋随处可见,别人家地里新熟的蚕豆也大可放心采摘。置办妥当后,一顿野味十足的午饭就值得期待了。这是约定俗成给予儿童的立夏特惠礼,也是名副其实的“野炊”。据说,孩子们吃了野米饭,可以抵住暑日的热袭,不疰夏。北方地区,有立夏给孩子吃鸡蛋以防疰夏的。
与进补习俗相呼应的,是饮冰水、吃凉食等消夏的解暑
习俗。古人早就有冬季贮冰于窖中,以待夏用的做法,朝廷还专门设有掌管贮冰和启冰的凌官。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有腊八日“纳冰窖中”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述;清代《清嘉录》对立夏日食冷饮的习俗也有相关记载:“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防暑消夏是立夏日多种习俗的核心所在。
立夏之后的十五天,就迎来小满节气,交节日期在公历5月20日至22日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物候特征
小满主要指的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在此时开始灌浆,渐趋饱满,但还只是“小得盈满”阶段,仍需一些时日才能完全成熟,故称小满。小满节气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这句话是形容野外的苦菜开始繁茂,喜阴的、细弱的草类不耐阳光晒而渐渐枯死,麦子即将成熟。
小满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即连续5天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北方地区有“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的谚语,后半句即是说到了小满,南下的候鸟基本上都回到温热的北方了。农业生产领域也进入了各自的忙碌状态。麦产区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说法,是指小满时节如果水分“不满”,会影响最后的麦收;稻作区有“立夏小满正栽秧”的谚语;而植棉区则要保证在小满之前种完棉花,若误了农时,就会有“小满种棉花,光长柴禾架”“小满花,不归家”的后果。
民间习俗
江南地区有“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的说法,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在电力水泵出现之前,乡民沿用古老的水车来灌溉农作物,主要靠人力或畜力牵引;油车专指打菜籽油的油车,人们忙着将新熟的油菜籽制成油;这时节,江南人俗称“宝宝”的蚕已结茧,马上进入采茧缫丝环节,丝车转起来。《清嘉录》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浙江文人吴藕汀在《诗画》中描述过家乡小满时节的景象:“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足以见得此时人们收获的忙碌。
小满时节,麦收在望,陕西地区早年间有“看麦梢黄”的习俗。届时,出嫁的女儿和女婿一起,带着油旋儿、油糕、黄杏和黄瓜等礼物去娘家,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民间流传:“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说的就是农忙前女儿去看望父母,农忙过后,娘再去看望女儿。农事与亲情两相宜!
(责任编辑/王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