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26龙翔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龙翔

摘 要:20 世纪90 年代自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识教育理念,近几年在各高校得到如火如荼地发展,部分高校沿用西方的通识教育方法及体系收效甚微,在当前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文化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完成其“重塑学生价值观,重构健全人格”的使命,助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通识教育 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高职教育,如今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高职院校基于“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

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好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需求,无形中成为高职院校矫正“工作机器人”培养模式缺陷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一)高职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引入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祖先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综合体,它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广博深邃的精神财富。注重伦理性、生命力顽强、民族地域性鲜明、博大精深的特征使其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千年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畏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素养,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主动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成为理想远大、道德修养兼备的儒雅之人。学习传统文化,躬身力行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准则,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及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定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伦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旨在于唤醒高职学生 “做人重于做事”的自觉意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升华其人文精神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高职通识课程体系中,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重塑学生个人价值观,重构其健全人格”核心作用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得天独厚,它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普及学生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重塑学生儒雅气质。在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研习中,学生的感情、意志、品行也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完善自我,重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对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批判继承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丰富精神自我,升华自身言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实问题,以理性务实态度传承文化,对开启高职生职场生涯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必將产生深远的科学指导性意义。

三、中國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笔者参加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促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课题研究。立项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实践阶段,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了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了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自我发展服务,为高职通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认真研究,下足工夫,就一定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1-17.

[3] 王丹.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4] 鞠升川.新形势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5] 明国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