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互相宽容的现象透视
2017-05-26李晓雨孙耀胜
李晓雨+++孙耀胜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教、大学生厌学情绪蔓延、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原因,致使出现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互相宽容的现象,解决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关键还在于广大思政课教师如何正确认知自己的职业本身。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厌学 应试性 功利化 互相宽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历来,中央对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纷纷出台各种文件,用以加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希望通过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这对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让大学生接受乃至真心喜爱,是思政课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教师和学生这对传统的主客体在思政课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与学的矛盾,竟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互相宽容的所谓“和谐景象”,即教师上课时自说自话,对大学生干什么放任不管,不严格要求;而大学生则对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水平无所谓,想干嘛就干嘛,在对教师教学评价时则给予好评。毋庸置疑,这种在思政课中出现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宽容的现象严重背离了设置高校思政课的初衷,极大地败坏了教风和学风,我们必须作一深刻剖析,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上好这门课的高度
在大学生心目中,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高大上”的课程,事实上,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肩负的使命决定的。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小学时期的品德课和中学的政治课,注定了它的高起点。教好这门高起点的思政课,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挑战可想而知。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大政方针宣传的时候,显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的讲授,还要讲出“为什么”和“我们怎么样”。毕竟大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于中小学生,思政课要教会大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对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好这门课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大学生而言,也决定了学好这门课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当今高校思政课大多被学生诟病的状况下,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思政课教师普遍感到职业倦怠,对课堂教学一味放松要求;而大学生则对高校思政课这样的政治课感到审美疲劳,本能体现出逆反和抗拒的心理,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一点重视之意。渐渐地,就出现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彼此互相宽容,互相降低标准和要求的现象。
二、大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课堂管理的深度
为了促进教师搞好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基本上在中国的大学里都会有大学生评教制度,在对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大学生评教一般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都在60%以上。客观地说,大学生评教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如果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获评为“大学生心中最喜爱的教师”称号则是很高的荣誉,也是一些思政课教师所看重的,也是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但是,这样的评价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大学生普遍喜欢那些课教得好而要求又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上课不点名,不布置作业,不怎么管理课堂,考试改卷时都给及格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大学生评教的分数普遍较高;而那些严格要求学生,从严管理课堂,严格按照事实评定成绩的教师的评教分数又普遍较低。这种教师的要求与学生期望背离的现状使得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愿管,不敢管,管了还不讨好,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思政课教师放松要求和管理,迎合大学生需要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深度:管得多的慢慢管得少了,管得少的干脆就不管了。殊不知,一堂好的思政课要求教师在课下认真备好课,设计好课堂要讲授的内容和问题;要求教师在课上严格要求学生,維护好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良好秩序,并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不断保持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这样的大学生评教制度如何改革完善才能避免这一弊端呢?降低大学生评教在整个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是一个办法,但从根本上讲,虽然大学生是凭借个人主观印象和喜好来对教师评分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但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努力和用心在客观上是可以被大学生所看到,所发现的。一个思政课教师如果上课从不迟到,认真备课,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严格要求学生,从严管理课堂,谁能说这样的教师不是好老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思政课教师只要用心去付出,关爱每一个学生,虽然严一些,学生内心里是明白的,我们要相信大学生是明白事理的人,什么是真正的好,是纵容还是严格?在时间的流逝和与其他教师的比较中,答案显而易见。广大思政课教师切不可为了一小部分人而放松课堂管理要求,更不可放弃原则甚至是主动迎合学生的低要求,而是要主动管理课堂,大胆管理课堂,从严要求学生,始终要牢记,思政课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三、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导致了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难度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得到一些教育人士的关注,他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专业不喜欢,不感兴趣;高考后松一松,歇一歇的主观想法;人生没有目标,学习和职业没有规划;中学应试教育的后遗症;部分大学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要求不严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厌学是大学的普遍现象,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一般地方院校;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也就是说,厌学并不仅仅是高校思政课独有,其他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也有,可能思政课表现得更明显些。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导致了学好思政课的难度,“学生不爱学,老师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又有谁懂得欣赏?”“既然如此,还投入那么多,花那么大的气力干吗”,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心声了。“如果学生愿意学,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教室里看着我,我讲得也格外有劲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是彼此影响着,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的确磨灭或消融了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致使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课没有激情,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熟视无睹。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目前看来几乎不可能。因为毕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但是作为思政课教师来说,本身的职责远不是上上课,教授点知识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显然包括大学生订立人生目标,端正学风的教育。思政课教师不能把自己肩上的责任都推给其他人,不能借口大学生的学风不好就不认真教学和严格要求学生,更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宽容,而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担负起神圣的职责,恪尽职守,尽自己的本分。
四、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和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接受的程度
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本质和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目的的错误认识,什么有用学什么,什么有助于拿分学什么,什么有助于升学学什么,什么有助于将来赚钱学什么。在大学生的观念里,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拿有用还是无用来衡量大学阶段的每一门课程,专业课,英语和计算机这样的工具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等是有用的课,而那些公共课如数学课、物理课、体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由于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相关性不大,被认为是副课,没用的课,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大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课程,任你思政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改变他们头脑里那些固有的认识。正如一些大学生所言,“现在就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人们纷纷在想着如何努力地賺钱,那些历史啊,原理啊,理论啊,国家的方针政策啊,大道理啊,完全看不出和找工作及赚钱有何关系;再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不停地学政治课,除了记记背背考试拿分数外,不觉得还有什么用处”。这种观念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声。
领导和老师都说高校思政课很重要,可学生就是说它不重要,这样的尴尬现状使得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着麻木的态度,认为这只是谋生的一个饭碗而已,“反正学生不接受,对是否教好这门课也就无所谓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就听之任之了”。事实上,对于高校思政课是否有用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拿出时间出来与大学生一起讨论下,“有用还是无用,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是知识和技能有用,还是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有用?”等,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以纠正大学生头脑中一些认识的误区,改变对思政课的一些偏见,而且还是一堂生动活跃的思想教育课。
在高校思政课中逐渐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宽容现象的原因里,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客观使然,也有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厌学情绪,还有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和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但关键还是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不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自信,对教育事业的不热爱,对大学生的不关爱。只要广大思政课教师正确认清自身的职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不忘本责,不改初心,诲人不倦,纵使前进的道路上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也一定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互相宽容”这一不正常现象,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