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视野下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17-05-26袁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跨专业经济学教学

袁静

摘要:当经济学作为一种通识性教育面向不同专业,其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有别于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本文从跨专业的视角分析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提出有趣味的理论教学要加强举例与师生互动,有温度的案例分析要关注当下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并发挥经济理性分析的优势,有观点的辩论交锋要在更高层面理解真理的相对性,从而系统地提升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跨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75-02

很多高校都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经济学的公共选修课。面对可能来自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讲授方式上应该有别于专门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系列教学改革已经或正在积极尝试。经济学本质上是一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是让我们用经济学的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理解人类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渗透进不同的专业领域,表现出强大的解释能力。用经济方法和思维逻辑研究非经济问题,一度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笔者结合个人讲授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经验,探讨如何提升跨专业视野下的经济学教学质量。

一、有趣味的理论教学

1.注重理解基本概念。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二法宝,而经济学本身可以讲得有趣味。如果说给经管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学要更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与系统性,那面向所有学院和专业的公选课教学应更注重理论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淡化数学模型。很多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并非字面上看到的想当然的意思,因此在讲授时要结合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拓展,避免产生误解。例如经济学是研究人如何做选择的。经济学中所说的人指的是“理性人”,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决策前会进行冷静的收益——成本分析,这是所有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当学生学到这里,通常会有两个疑问:一是人好像不是100%理性的,也有不理性的时候;二是如果理性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与我们受到的传统教育理念相悖。

2.注重反直觉的例子。经济分析的结果有可能与人一时的主观感受存在很大差异,但最终事实证明直觉是错的,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力量。与直觉相反的例子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现象,体现出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例如用经典的水和钻石之谜解释价格如何决定。为何水那么有用但却很便宜,而钻石其实可有可无却很昂贵?这用传统的价值决定价格的思路无法解释。因而要解释这个问题,法宝就是边际分析的思想。影响价格决定机制的并不是总效用,而是边际效用。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外部环境变更,例如在快要渴死人的沙漠中,水的价格会高于钻石。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方法应用很普遍,它告诉我们事物变化的特点,极限是客观存在的。

二、有温度的案例分析

1.用经济思维对接现实问题。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与问题可以用经济思维来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要紧密结合当下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时效性,即要有温度。人们总是對自己所处的当下事情最为关心,因为存在感是一种重要体验。例如当下的中国非常关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因为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保护环境当然是应该的、讲道德的,但是不是经济就不发展了?这似乎是两难选择,这时权衡利弊的均衡经济分析法则又派上用场了。从经济分析角度看,最基本的分析原则就是利弊的权衡取舍。在成本—收益分析中,为达到最优决策,需要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做比较,这就是分析法宝。对污染企业而言,如果污染环境不用付出代价,则企业污染环境是理性选择。除非让污染企业付出代价,企业才有减污的动力。从社会范围看,如果经济发展的社会收益大于包含环境破坏在内的社会成本,则即使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方政府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当临界点一过,再继续老路就不再是理性行为了。为何中国雾霾引发公众关注度如此之大,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粗放式的、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反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最终得不偿失。

由于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多个不同专业,教师在案例选择时,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挂钩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不同学科交叉特别有利于创新。一方面教师把握大方向,在案例选择上注重典型性、代表性,能够覆盖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原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自我选择的自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案例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需要我们利用所学理论识别和解决现实问题。案例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需要思考的内容,是为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经济学案例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经济现象或问题,如果现象涉及的问题不止一个,应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花在分析主要问题上面。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应苛求是否有标准答案,而应重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是否得当。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应给予开放式、多角度的分析自由。

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在作案例分析时抓不住主要矛盾,分析起来比较肤浅。案例分析一般应遵循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在这过程中,问题意识很重要。如果分析目标都不明确,则处于无的放矢的状态。对问题的正确识别其实是案例分析中最困难的。表面问题不一定是真问题,真正重要的问题可能比较隐蔽,不容易马上识别。例如关于税负的归宿问题。典型案例是,现实中二手房的交易税究竟是由卖房人承担还是买房人承担?看上去似乎是谁缴税谁承担,但其实缴税行为与实际承担是两回事。此时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应用是分析该问题的法宝。税负负担本质上是取决于买房者的需求弹性与卖房者的供给弹性的比较。在分析中一般要建立接近现实的假设条件,以增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例如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中,属于刚需一族的购房者跟投资客相比,由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房屋交易税中会承担更大比例,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三、有观点的辩论交锋

1.训练辩证思维能力。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体现了哲学意义上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性。经济学家向来就没有完全统一的思想,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同经济流派和理论学说相互竞争的过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的经济学者对同一经济事件或现象有不同解读、持不同观点。这是因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维度,解释变量的选择因人而异,从而导致观点与结论的差异。此外,虽然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化、模型化和数理分析化为主要特征,但仍然隐含着某种伦理特色的价值判断。例如对于决策者而言,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有时是一种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

2.学习辩论技巧。成功的辩论赛不仅需要参辩学生提前做扎实充分的准备工作,还需要辩手具备一定的口才与辩论技巧。正规的辩论赛,通常正方与反方各有四位辩手。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需要具有演讲能力;二辩、三辩主要是与对方辩手展开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要求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四辩需要具备总结和升华本方观点的能力。无论正方、反方,辩手都需要知己知彼,不仅需要论证本方观点的合理性,同时也要为驳斥对方观点进行准备。

辩论的逻辑性很重要。在表述本方观点时要逻辑严密,而在驳斥对方观点时要抓住对方表述中的逻辑漏洞。一旦发现对方的逻辑缺陷,可以使用归谬法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思维的整体性要求教学活动不是片面地从一个点出发来改进教学质量,而是从不同角度,而且是有联系的关键的几个不同角度采取改进措施,这样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从知识中体会乐趣,是作为面向不同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所追求的。为此,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断积累经验,寻找增强课堂互动性与活跃度的有效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文超,路剑,李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拓展课程教学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为例[J].教学天地,2014,(11).

[2]趙红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

[3]李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究——评《西方经济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9).

猜你喜欢

跨专业经济学教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