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师范学院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
2017-05-26宋蕾
宋蕾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包头师范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改进意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关键词:包头师范学院;公共选修课;通识课;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9-02
教育部{教高(2007)第2号}发行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1]从《意见》的相关条款可以看出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它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校包头师范学院也紧跟国家教育政策进行研讨,多次修改教学培养方案。在2010版教学方案中决定实行完全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选修比例达到30%。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鼓励教师多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公共选修课,现公共选修课程门数增至1325门,仅2014年就有332678人次实现了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将结合本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状况进行分析。
一、本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以及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设置门槛低,课程的设置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各类课程能承担怎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诸多问题没有明确。学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权力在教务处,而开设什么课程的权力在各学院,对开设什么课程、课程的详细内容等没有具体规定,只要授课教师提交自己的教学大纲和申请,学校一般都允与批准,至于公共选修课在培养方案当中的地位、目标、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多是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量是否饱和、自己所学专业、专长等,开课随意性较大,这就导致课程的价值难以体现。应该说开设课程更多的是满足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对于学生增长知识受益较少。
2.课程设置不够通识化。由于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承担的任务等诸多问题没有明确,导致课程设置门槛低,教师开设课程多是从自己的爱好、专长出发,有些课程专业性太强。虽然每学期课程列出许多,但不足30人停开的课也很多。如干旱区地理、土地利用规划、运算原理等,这类停开课程的原因就是专业性太强,对于跨学科学习的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样学校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等目标就难以实现了。
3.学生出勤率低,各级各专业学生混杂不好管理。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为了不和本专业的上课时间冲突,公共选修课都是放在周末,而周末学生活动多,有时学校承担的大型考试也是放在周末,还有国家的一些法定节日往往也是和周末连接在一起,诸多因素导致周末的课程经常受到干扰。笔者带的《当代世界热点问题》出勤率算是比较高的,但纵使每次点名,仍有学生不到。另一门课程《国际风云百年史》出勤率更低。笔者也和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交流过,发现出勤率低是通病。
公共选修课人数多,面向的是各级各专业学生,混杂在一起,难免会出现点名时一些学生浑水摸鱼,带来教学上的管理不便。
4.学生选课要求质量高,选学目的不明确。公共选修课面对的是全校学生,选课过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登录校园网,在学校给定的公共选修课中选修课程,学校只给出课程名称,对于课程内容等没有相关介绍。由于缺乏选课指导,学生对于选课的目的等不是很清楚,大部分学生在选修课程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喜好,而是根据课程名称判断其是否好学,教师是否好说话,考试是否好通过等因素,这就导致一些理科课程或是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教师由于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多而没能开课。此外,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及课程是否通熟易懂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有些学生选修目的明确,但也由于选课时班级客容量有限,操作电脑慢等因素导致自己想学的课程选修不上。
二、对策
公共选修课存在的弊端学校已经看到。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校正在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1.开设通识课程,建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开始在高校教育中流行起来。通识课程不是公共选修课简单的换一下名字,而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知识有机整合重新编排的课程体系。任何教育设想都要通過课程的精心设计来实现,通识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通识课具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等特点,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提高跨学科综合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避免了专业课过于专业,知识被割裂的局面,为实现拓展学科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本校特别重视此次课程改革,要求有意向的教师提出申请,填写申报表和提交教学大纲,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校通识课程设置围绕四大系列展开。四大系列分别是人文经典与人文修养、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从四大系列的设置可以看出确实符合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注重不同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次提交申请的课程达到百十门,最终获得批准的只有33门,有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大学生性教育、化学与食品安全等课程,可以看出非常严格,而且也符合学校设置通识课程的目的。
2.实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融入其中,提高出勤率。课程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它可以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基本精神,出台了《包头师范学院课程过程性評价改革指导意见》和《包头师范学院关于课程过程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为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拟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从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活动。现行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主要以期末成绩为主,忽略平时成绩,导致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积极主动,时常缺勤,公共选修课学生出勤率低与此有很大关系。而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恰恰颠覆了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注重过程,以过程为主,期末为辅。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包含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力、态度等内容的评价。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鼓励任课教师形成适合自身的评价体系,至少包含3种不同的评价类别,如口试、答辩、课堂笔记、读书笔记、作业、论文、专题报告、小组集体作业、网络试题、作品、展示等,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出勤率,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
3.加强学生选课指导。此前学校每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都有好几十门因为没有达到最低选修人数而停开,造成此现象和学生不会选课有一定的关系。学校规定从新生一入学开始上课就可以选修公共选修课,大一新生本来就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充满着懵懂,更别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面对几十门不同院系设置的不同选修课程了。所以此次学校公共选修课不开,而开设通识课程,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如何选课的指导。对拟开设的通识课要求其教学大纲详细,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对所要选修的课程有个大致的了解,便于选修。同时加强了导师制工作,让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引导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正确选课,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学校已经认识到选修课存在的弊端,也正在不断改进,相信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学生也会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受益。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过程性评价的实行,会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为提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愁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