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教学中关键词品读训练探析
2017-05-26陈勤
陈勤
[摘 要] 教会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出深深的意、读出浓浓的情才是真正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欣赏语文。“关键词”是文章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结点,对文本整体把握、细节探究以及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教会学生寻找关键词,培养他们品读关键词的兴趣,以多种方法强化关键词品读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关键词;课堂教学;品读;感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体味出作者遣词造段的精妙处,在教学中便要教给学生一根学会欣赏的“拐杖”,而这根“拐杖”,就是牢牢地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去层层体会、细细品味。可以说,运用抓关键词句品读來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学生就能渐渐养成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
一、教会学生寻找关键词
1.找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要领悟白杨的精神就必须先理解重点段:“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要理解重点段就必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教学时让学生寻找:“最能体现白杨精神的词是哪个?”学生便可找出“坚强”这个关键词。教师再问:“哪些词最能体现其坚强?”学生便能进一步找出“从来、直、哪儿、不管”等关键词语。
2.找具有深刻含义的词。如《桃花心木》一文中的重点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师问学生认为最具有深刻含义的词是哪个。学生便可找出关键词“不确定”。教师再问:“你认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学生便联系生活实际谈到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感悟来诠释他们所理解的“不确定”……而抓住这样寓意深刻的关键词细品后,学生对重点句、难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养学生品读关键词的兴趣
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看可以采取“教→仿→创”三步方法,进行最初的练习和指导。“教”,即教师先把自己怎样读、怎样品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用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用教师的品味去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思路。“仿”,即学生模仿老师。学生模仿性极强,他们在模仿中受到启迪,学习门路也会在模仿中边读边思,悟出其中的道理。“创”,即鼓励学生跳出模仿,独立思考,自己品出味儿来。这样,学生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之下,很快掌握了学习方法,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鼓励为主,尽可能调动起全体学生自觉参加“品读关键词”的热情。特别是要注意鼓励一些较后进学生,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到课堂品读实践中来。比如,在好学生品读之后,让他们模仿着品读;一些易品的内容,就尽量让他们先品。品读训练中常常需要互相评议一下读的情况,教师要以评议“哪儿读得好”为主,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以多种方法强化关键词品读训练
1.想象法。如教学《白杨》一课的重点段时,学生找完关键词之后,让他们再读此段,想象:文中的“哪儿”指的是哪里?并完成小练笔:“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发芽;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发芽;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发芽。”学生通过训练,体会了白杨树无私奉献的精神。然后教师通过情境描述戈壁滩恶劣的气候,让学生进行想象:“遇到风沙时,它 ;遇到干旱时,它 ;遇到洪水时,它 ”通过题目引发的想象、交流,学生能感悟到白杨树坚韧不拔的精神。
2.迁移法。如《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围绕关键词“不确定”,教师可以设定以下训练步骤:(1)你如何理解“不确定”这个词?树的不确定是指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了树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不准的。在此,安排他们完成一个课堂练笔:A.无法在不确定中生活,最先枯萎的小树苗,会对种树人说 ;B.在不确定中拼命扎根的树,茁壮成长后会对种树人说 。学生由此明白了种树人的一番苦心:不按规律给树苗浇水是为了让树学会在不确定中生活,成长为百年大树。(2)人的不确定指什么?你知道哪些在不确定中生活,最终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明白:人若处于不确定中,能学会坚强,学会独立,最终会有所成就。(3)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学生从自己和别人的身边小事,谈起了人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要摆脱依赖心理,学会独立自主,日后才能有所成就。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训练,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不确定”,对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掌握了。
3.质疑法。如教学《雷雨》时出示句子:“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与“一条彩虹出现在天空”相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品读,体会到“挂”字用得妙。(学生:读了第一句,让我们感觉到彩虹好像一幅美丽的画挂在天空。从“挂”字还可看出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真是位神奇的魔术师。)之后教师再出示句子:“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此时,学生心中的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要用“坐”而不用“躺”或别的词呢?以下是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坐”字的感悟。(学生1:“坐”是人的动作,这句话说小蜘蛛也会“坐”,它像人,觉得很有趣。学生2:我想,蜘蛛应该会很高兴。下雷雨时,它逃走了,现在它安全地回家了又可以织网了。
4.欣赏法。比如在教《燕子》一课时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来学习第三小节,教师让学生看看从哪个词能读出了燕子飞行的姿态美,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一个学生说:“我从‘一眨眼看出燕子飞行的速度多快啊,就像闪电一样,燕子一定是个出色的飞行家!”教师可以夸他:“你真会抓关键词品读,小燕子飞行的速度如此快,你来读读看,让大伙看看你读出的小燕子是不是一眨眼就从我们眼前飞过了。”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他语速稍快,很传神地读出了小燕子飞行时迅捷的特点。第二个学生说:“我从 ‘斜字看出燕子飞行的样子特别优雅,特别轻盈,它就像空中的舞蹈家。”教师又欣赏他:“你又有了新发现,看来小燕子不但是个出色的飞行家,它还是个舞蹈家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学生读得陶醉、灵动。教师再一次赞赏:“经你这么一读,老师觉着燕子不是在空中飞行了,它是在空中舞蹈呢!”
5.感悟法。阅读教学中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分享智慧的过程。而深刻的感悟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读得多才能想得深,感悟也才会变得愈加丰富。所以,教师要舍得时间给予学生充分“悟”的时间,要善于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议论,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抓关键词进行品读可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教会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出浓浓的精、品读出深深的意是真正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欣赏语文。
教会学生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其实是教会学生读书时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触摸”文本,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调动自己真切的体验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这样读书便读出了“味儿”,这样的读书过程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既做到了更深刻理解文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文本。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