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朗普会裁掉F-35C吗

2017-05-26

兵器 2017年4期
关键词:无人卫星

特朗普会裁掉F-35C吗

美国海军学会网站 2017年1月27日

为响应新总统特朗普2016年12月用F/A-18E/F“超级大黄蜂”替代F-35C舰载战斗机,以节约成本的想法,新国防部长马蒂斯2017年1月26日下令对F-35C与F/A-18E/F的改进型展开性能对比,看后者是否可以更经济地充当前者的备选者,同时研究F-35显著降低成本的可能,为国防部下一步预算决策提供依据。在前海军部长雷·马布斯看来,F-35单价过高,现在也不会因特朗普的指责就大幅降价,因而他在任时一直坚持在2019年F-35C舰载型定型前采购F/A-18E/F。这也使海军对F-35的任何挫折另有备份。不过,虽然美国海军不得不考虑近期内采购更多F/A-18E/F,减少F-35采购量,以尽快填补越来越大的战斗机缺口,新任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上将还是坚持海军需要F-35,F/A-18E/F则只是补充。对美国海军来说,F-35的主要价值是充当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概念的关键节点,向网络中其他战舰和飞机提供目标信息,指挥和控制以F/A-18为主的空中打击群。同时,F/A-18E/F的改进也并非新想法,波音公司2013年就提出了换装新型传感器、隐身武器吊舱,保形油箱和新型发动机的“先进型超级大黄蜂”概念,但隐身性仍不理想。而自 2011年国防部调整项目结构后,F-35的进展一直符合预算和进度要求,单价也一直在下降,竞争力在增强,如果只比F/A-18E/F贵1000万美元,或许就不值得中途换马。还有人指出:除非物理学原理被改变,否则你不可能将上世纪80年代的非隐身双发舰载机改变成21世纪的多功能隐身战机。如果特朗普认为F-35价格昂贵,那么他应该考虑一下在执行空中优势和打击、近距支援、垂直起降和在航母上装备以及对外军售、情报、侦察和巡逻、网络/电子战、地对空导弹压制以及更多的任务,购买和维护多种飞机的费用。没有一个供选方案比F-35更便宜。另外,F-35还有很多国际伙伴,若项目中断影响很大。

美国《防务世界》网 2017年1月11日

俄罗斯军事实力复苏仍很艰难

2016年俄武器装备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再次位列世界第二,但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也承认,这个业绩已经越来越依靠转让军事技术带动,而军工人才队伍培养仍投入不足。经过努力,俄军装备陈旧现象有所改善,部分战略能力正在恢复,但多为恢复性或重启前苏联遗产性质,比如用米格-35“支点-F”战斗机全部替代现役的350架各型米格-29,2016年底基本重建起战略导弹预警雷达网。不过,俄2017年国防预算仍减少6%,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出世界前五位,只有工资和军备预算等重要项目能全额拨款。一些关键领域也出现了衰败迹象,比如生产空天防御武器的金刚石-安泰公司已裁员30%,同时精简机构,否则无法负担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负债。由于关键分包商濒临破产,“亚尔斯”战略导弹的交付也遇到问题,该分包商已收到80%的2017年预付款,仍不能恢复已中断半年以上的供货,转换分包商居然也需要一年半时间。而且,所有这些调整还远谈不上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唯一的目标还只是“完成国家武器装备订货”。而一旦离开国家订货,这些企业的生存依旧困难。合并了多数军工电子企业的联合仪器制造公司虽然年产值增长8%,但到2020年的民品比例也只占43%,而这已经是从一两年前的2%和2017年的17%增长而来。在国际制裁、不利经济形势和国防订货法律变动影响下,公司只能确保基本生产和业绩指标的完成。虽然俄罗斯成立了一些新机构,致力于加强技术储备,欲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实质突破,仍面临科研基础薄弱的问题。在因制裁无法获取关键高技术的情况下,科技和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已令有关官员和专家忧心忡忡。面对困境,俄官方的解决方法基本只有前苏联的计划体制一途,比如将全国航天工业合并成唯一的国家航天公司,但这种消灭内部竞争的方式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无人知道。

“鱼鹰”安全问题挥之不去

美国《航宇日报》网 2016年9月1日

在“卡尔·文森”号航母甲板上悬停时,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的飞行员仍小心翼翼。尽管这种机型的着舰要比尾钩着舰容易,但其特有的巨大下洗气流仍带来烦恼,这也是它十年来在研发和部署期间发生多起致命事故,造成至少39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不过,它的致命事故仍少于大多数作战飞机,只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安全还是可以保证的。当然,它的某些特定类型小事故始终引人担忧。而且,要找出像“鱼鹰”这样复杂的机器系统发生事故的准确原因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依据现有航空器经验来判断。下洗气流带来的大量“尘迷”现象也是该机型的老毛病之一,自2009财年至今已造成6起事故。下洗气流还是数十起“一般危害”级小事故的元凶,比如损坏地面友机,造成乘员出舱时摔伤。为改善“尘迷”状态下着陆的技能需要反复练习,但这又会使发动机受损。2015年5月17日在夏威夷造成2名陆战队士兵身亡、20人受伤的事故虽然是因压气机失速导致迫降和起火,但原因可能涉及着陆地点的选择和“尘迷”环境的操作规程,比如未在着陆前勘察场地并做好规划。操作规程要求飞行员在“尘迷”环境下每次着陆尝试悬停时间不得超过60秒,该机两次尝试分别用时35秒和45秒,均符合规程,问题是两次着陆造成的扬尘是累加的,这是否违反规程中“不得在此环境下停留过长”的要求。飞行员第二次尝试依然采用同样的进近剖面也是问题之一。结果,在“尘迷”环境中停留过长,使“鱼鹰”的发动机空气沙尘分离器发生过载,沙土进入发动机,导致压气机失速,左發在低于46米高度突然失去动力,撞地解体,而坠地时很多陆战队员未系安全带,受伤几率大增。这次事故后,美军已将“尘迷”环境下允许悬停时间降到35秒,并提出了多个避免沙尘堵塞发动机的途径,比如采用新型进气道。一个时期以后,“鱼鹰”的安全性将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

美国《C4ISR》 2016年12月13日

网络威慑

当前,网络攻击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威胁。例如俄罗斯被指控对美国民主党计算机系统实施了攻击,直接影响了该国总统大选。2005到2015年,美国政府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暴增13倍。在探讨更有效应对网络威胁时,有网络安全专家正在研究网络威慑的作用。这一战略将通过攻击迫使潜在的黑客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构成两种威慑,一是让他们相信不可能取得成功,或至少要付出超出预期的代价,二是明白一旦攻击就会遭到强力反击,带来他们不能承受的惩罚。数十年来,相互威慑已有效地抑制了核武器的威胁,但网络威慑的困难之处在于:核威慑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或制造核武器所需的巨大资源,拥核国意识到率先发射核武器将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国际社会已建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样的组织,签订了《核不扩散条约》之类的协议。网络武器和核武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由个人、小团体(也包括国家,但一定是隐藏的)开发和实施,方式非常随意,极容易复制,所谓“网络防扩散”的希望是根本不存在的。网络武器通常很难找出谁是真正的攻击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威慑没有希望,因为网络黑客也都是人类,有心理、有利益,不可能脱离社会生存,而且大多数黑客也表示其实社会是能够更好地防范他们的。最常见的方式仍是加强网络防护,包括加强登录安全性、对数据和通讯加密、查杀病毒和恶意软件、发现漏洞。虽然不存在没有安全漏洞的产品,但包括一些物联网供应商在内的许多公司因安全投入不足而存在明显漏洞的现象仍很普遍,而且市场更青睐那些缺乏安全性但廉价的设备,而不是安全但昂贵的产品。其次应该主动防御,包括监控、识别和阻止攻击包,搜索易受攻击的设备,将其断开并发出警告,对发现的攻击者加以起诉(对民间)和制裁(对国家)。特別是有了明确的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后,实施网络攻击的国家将更容易被确认和受到国际谴责,从而产生威慑作用。

蜂群机器人正在学习思维

美国《突破性防务》网 2016年12月14日

无人艇正变得越来越“聪明”。2014年,美国海军研究局(ONR)被13艘无人艇组成的蜂群“惊掉了下巴”,2016年秋,他们又对大幅升级后的无人艇进行了称为“蜂群2”的测试。在2014年的测试中,无人艇可共享各自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并保持行动一致,这看似普通,其实对程序要求极高,如果程序不能分辨两个传感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获取的信息,就将像醉鬼一样产生认知障碍。但蜂群是没有计划性的,它们很可能象儿童足球队一样只知道一窝蜂去追球而无人守门。因此,2016年的新软件能使无人艇合理计划,自主分工协作:如果对方有两艘敌舰,4艘无人艇发现第一艘后就会安排一艘艇跟踪,其他3艘仍然巡逻;第二艘敌舰出现时,另一艘无人艇开始跟踪,剩余两艘继续巡逻。在2014年版本中,4艘无人艇会同时跟踪第一艘敌舰而遗漏第2艘。虽然2016年参试无人艇从13艘减至4艘,任务也只是保护固定港口而非为机动舰艇护航,但软件能自主深度思考,应对复杂局面,意义更为重大。新软件还有一个行为引擎,允许程序员创造整个复杂行为体系的资源库。2014年软件只允许无人艇实现友船护航和攻击敌舰两种行为,2016版实现了指定区域巡逻、敌友舰船区分、追击和跟踪嫌疑舰船等多种行为,还能随着软件升级获取新的行为能力,并根据不同的舰船和任务设定不同的行为指令。ONR的CARACas(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控制体系架构)软件系统已在超过15款小型舰船上应用,部分程序已装上世界最大无人艇——“海上猎手”号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ACTUV)。2016年实验还初步实现了自动目标识别,这一直是自主无人平台面临的一大挑战。计算机即使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学习,人工智能算法也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在复杂海洋环境中,传感器和监测目标均处于不可预知的海浪、雨雾和潮湿环境中,获取的图像通常是失真的,这一问题将被放大。

英国《航天飞行》 2017年1月

2016年世界航天回眸

2016年,全球共完成航天发射85次(不含亚轨道发射),其中俄罗斯19次、中国22次、美国22次、欧洲9次、印度7次、日本4次、以色列1次、朝鲜1次,另有3次失败或部分失败。截止2016年底,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达到1385颗,比2015年增长约7%。其中美国发射了一颗FIA-Radar(未来成像体系-雷达)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和一颗静止轨道电子侦察卫星,俄罗斯发射了一颗“猎豹”-M2光学测绘卫星和一颗GEO-IK-2侦察卫星,印度发射了Cartosat-2C光学成像卫星,以色列发射了分辨率优于0.5米的“地平线”-11侦察卫星,秘鲁发射了首颗遥感卫星“秘鲁星”-1;美国还发射了首颗“卫星数据系统”(SDS)军用数据中继卫星,欧洲发射了首颗“欧洲数据中继系统”(EDRS)中继卫星,日本推迟发射首颗军用通信卫星DSN-1,加拿大计划建设北极通信卫星星座;美国推迟发射第3颗“天基红外系统”静止轨道星,但地面运行控制系统开始作战效能评估,并为民用提供红外数据;美国发射第12颗GPS-2F卫星,完成GPS现代化计划第二阶段任务,开始验证GPS-3的能力,要求能在轨重编程、在轨升级、可增加新信号/新任务,俄罗斯发射两颗“格洛纳斯”-M卫星,首颗第三代的“格洛纳斯”-K也正式服役,欧洲发射6颗“伽利略”卫星,开始初始服务,印度发射第7颗“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卫星,成为第4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能力的国家;美国企业发射0.3米级分辨率的“世界观测”-4商业遥感卫星和GOES R环境监测卫星,俄罗斯发射了“资源”-P3光学成像卫星,欧洲发射两颗“哨兵”环境监测星,日本发射“向日葵”-9气象卫星,印度发射INSAT-3DR气象卫星,菲律宾发射首颗对地观测卫星。2016年,美国继续研制SLS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上取得重大进展,正在研发BE-4液氧/甲烷大推力发动机,并启动了“新格伦”运载火箭研制,俄罗斯也考虑研制可用于载人登月的新型重型运载火箭。

猜你喜欢

无人卫星
卫星“眼”中的地球 等
白沙门
静止卫星派
反击无人机
迷人的无人机
竹里馆
在无人海岛上制造纯净的水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无人岛上的试验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