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的“汤之问棘”作何解
2017-05-25王贤斌
王贤斌
《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出现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跟前文的“汤之问棘也是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是各自独立的内容,还是前后勾连,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呢?教材中对此并没有注解,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从课文(人教2006版)的断句来看,“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是句号,应该是各自独立的內容。但是从前后文意的关联上看,则明显讲不通,不仅“汤之问棘也是已”突兀不解,连后面紧接着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这部分内容也难以理解。因为汤之问棘怎么能体现“小大之辩”的结论呢,单就这几个字来说,也确实不存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汤到底向棘问了什么?他们的问答中有没有涉及鹏迁徙南冥的内容。如果有这个内容,那么前后文就是一脉相承的,否则就难以解释清楚。
刘笑敢教授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 218页)中如此解释:
此外,在今本《逍遥游》中有“汤之问棘也是已”一句,文意突兀而不可解。闻一多先生云:此句与下文语意不属,当汤问棘事一大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按“革”“棘”古字通,《列子·汤问》篇正革。神清所引,即此处佚文无疑。“无极”即无极限,亦是无穷之义。“无极之外复无极”是对世界之无限性的反复强调。
从刘教授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了汤问棘的具体内容,但这仍然不能得出“小大之辩”的结论,因为汤和棘之间不存在小与大的差别。一个是有作为的开国之君,一个是当时的大贤人,汤问得很高远,棘回答得很巧妙。况且也没有解决它跟后文的关系,第三次对鹏的描写仍然显得突兀难解。
找来《庄子》一书(中华书局,方勇译注,2015.6版)对照,结果发现书中的标点断句截然不同,“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是冒号、前引号,一直引用到“而彼且奚适也”之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若是把后面的话当成汤和棘对话的一部分,那么前后的文意就基本贯通了。棘在回答汤的问题时,引用了鹏迁徙南冥遭到斥安鸟嘲笑的故事,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大鹏和斥安鸟的“小大之辩”。
刘笑敢教授试图探讨汤问棘的具体内容,认为“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有佚文,而方勇译注的《庄子》中则认为其后是冒号,应是庄子在引经据典。笔者觉得后者的处理从文意来看似乎较为合理一些,因为文意前后顺畅多了,不仅解决了本段的语意连贯问题,而且与前文的两次描写大鹏高飞相呼应,充分体现庄子文章善用重言(借重古代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的特点。文中三次描写大鹏迁徙,有着不同的用意和效果。第一次写大鹏凭风南飞,创造一种宏阔壮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鹏的凌云壮志。第二次写大鹏是引用《齐谐》中的记载来证明鹏飞南冥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据,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第三次引用汤之问棘的典故来进一步突出鹏飞南冥的可靠性,再一次突出大鹏和斥安鸟的“小大之辩”,有力证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综上所述,汤之问棘到底问了什么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是汤问棘时提到了鹏飞南冥、斥安鸟嘲笑的故事,庄子要用的就是这个事实的说服力。因此“汤之问棘也是已”必须跟后面的内容对接起来,这不仅使文章更完整、更严谨,而且更符合庄子散文的风格。
[作者通联:陕西山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