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籍成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5-25原容莲黄卉
原容莲+黄卉
【摘 要】本文结合学籍成绩管理实际工作中的系统模块内容,对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籍成绩管理现状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学籍 成绩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93-02
学籍成绩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促进高校的学风、教风、考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高校执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的成绩,不仅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更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与就业。故此,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高效运行,对高校教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籍成绩管理的系统模块内容
(一)学生成绩的录入。随着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展开,学生成绩的录入不再停留在纸质版的手动登记,而是给每名教师配备专属的账号,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学籍成绩管理系统录入学生的成绩。而高校的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学习纪律成绩、技能成绩和期末成绩(卷面成绩)组成,当教师录入这几项成绩后,系统会根据该课程的核算方式自动计算出总评成绩,即学生的最终成绩。
(二)学生成绩与课程核算方式的修改。原则上,课程成绩,必须由任课教师本人录入系统,而在录入成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教师个人失误导致录错学生成绩或者把课程核算方式选错;也有可能在录入成绩后,学生才把平时作业补齐,后者在某高校中,尤其以选修课的问题表现尤其明显。故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修改。在某高校中,使用的是自行研发的学籍成绩管理系统,教师提出修改成绩申请后,必须走纸质流程,由教研室审批,经由教务科研处审核后方可对成绩进行修改。
(三)成绩上报时间的管理。在高校中,学生正常的考试一般有期末考试、上一学期不及格科目的补考以及毕业重考等几类。而为了确保学籍成绩管理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对每一次的成绩上报时间均有严格要求。故此,负责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人员会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对成绩的录入时间设限,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方可在学籍成绩管理系统里录入上报成绩。
(四)成绩册与试卷资料的归档。任课教师把成绩录入系统后,尚未算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系统提示,填写完成该课程的质量分析报告,并把学生成绩和质量分析报告打印下来,和试卷上交至教务科研处进行归档。
(五)成绩的审核。在任课教师交上来的成绩中,负责成绩管理工作的人员对此进行审核和汇总,为之后的学分预警、“专升本”和毕业学分的审核工作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学籍成绩管理的现状
当今形势,不管是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还是国家提供的各方鼓励政策,高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以某高校为例,2013级2992人,此后,学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现象(见表1)。
目前,在校生人數已上万人,在尚未进行院系二级管理的情况下,给学籍成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难题。主要呈现的问题有:
(一)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虽然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但师生对此的重视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毕业资格审核后知道自己是结业状态才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教师方面,课堂教学点名时出现缺少或多出的学生名单没有及时反馈处理,同时对学期末课程的质量分析报告没有充分利用,未能以此对课程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和提升。
(二)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功能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籍异动学生的成绩链接不上。学籍异动是指在籍学生在就读的过程中进行转学、转专业、休学和自愿退学等学籍变更的过程。在学籍成绩管理中,一旦有学籍异动的学生,便会给学籍成绩管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休学后复学返校的学生,系统往往无法自动计算该学生的课程学分,不管是给成绩预警还是补考统计、学分审核等,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以某高校为例,出现如此情况,往往需要学籍成绩管理人员手工计算,一旦异动的人数比较多,工作的繁重性和艰难性可想而知。第二,成绩修改流程历时长。教师在录入成绩时一旦出错,便需要对成绩或者核算方式进行修改。为了提高成绩的严肃性,修改成绩需要层层审批,而在走纸质审批的流程中,时有某个环节的负责人不在岗的现象,故此大大加长了成绩修改的历时性,甚至有些流程走下来后,已到了成绩录入系统关闭的时间,这不仅耽误成绩的及时修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和成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第三,课程下的学生名单不够准确。在高校中,一般是以行政班来管理学生。所以,教学秘书在分配课程教学任务给教师时,只需设定该班级的课程任务即可。正常情况下,必修课程学生名单是正确无误的。而选修课程则不同,选修课往往是全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上选修某一门课程。此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因学生个人问题没有完成网上选课流程,导致该课程下没有他的名单;其二,在系统设置的时间内,选修人员比较集中,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选到课程,而这部分学生却又坚持去上课考试等。如此一来,就涉及添加名单的问题。原则上,添加名单应在教师正式上课前或者上课初期反馈给教学秘书,让教学秘书在系统里添加名单。而目前,很多教师是在成绩录入时才发觉没有学生的姓名,然后要求成绩管理人员添加名单。这当中,除教师的重视力度不够外,还跟教师个人的责任心有一定的关系。第四,学籍成绩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学籍成绩管理工作面对着全校学生的成绩,绝大部分工作需要通过表格和数据来完成。它的岗位性质内容决定,其工作人员应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或具备较高信息化技术含量的人员。
三、学籍成绩管理的对策
针对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以下就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成绩的效用,通过成绩,反馈到任课教师和学生当中,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风、学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毕业率。
(二)修订完善学籍成绩管理制度。应完善学籍成绩管理制度,实现学籍成绩管理工作有文可依、有文必依。对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出台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文件,使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整个实施过程都实现程序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开发完善学籍成绩管理系统。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一旦在某个环节操作中,如学籍异动学生学分的审核,系统无法实现,将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只要实现成绩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无论是成绩排名、成绩预警还是毕业学分审核等,都可以直接在系统上统计完成,而不是经过人工计算才得出结果,这将大大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大数据的当今社会,只需要动一下鼠标即可呈现的结果,是成绩管理系统的必然趋势。
(四)推行学籍成绩管理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学籍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程,在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院系的二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五)提高学籍成绩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在高校里,学籍成绩管理这个岗位,面对的是全校的师生,要处理的问题很多,这就要求岗位人员必须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并且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与此同时,学籍成绩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基本上来说,就是跟数据和系统接触,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或者在数据使用中,都需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
总而言之,学籍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实践中,加强重视,用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学籍成绩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冯祖琴.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探索[J].管理纵横,2006(1)
[2]肖瑶,陈仲敏,卢雪琴.高等学校成绩管理科学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3]李玉琴.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