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7-05-25尹录英
【摘 要】本文针对以应用技术型为定位的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措施: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将专业能力要求进行细化;确定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的能力培养要求细化课程设置,明确能力培养要求的思路。
【关键词】能力导向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51-03
一、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我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从只有专业的艺术学院、纺织类大学、轻工类大学到今天的许多综合类大学相继开办服装专业。如今,我国高等学校的服装设计类教育已经开展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院校对服装类课程体制的设置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如在基础课的设置上,已经不只是传统的素描、色彩,而是加入与服装设计相关的特色课程,如人体速写、织物速写等。更加重视课程与市场的相结合,开设了服装品牌设计与策划、服装营销等课程,同时加大了校企间的合作。这些改革使服装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以应用技术型为定位的三本独立学院,其服装设计类专业相对设置较晚,起步较弱、积累较少,课程体系设计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的结构单一。根据高等教学课程体系论的解释,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不仅是课程的横向和纵向的结构关系,也是逻辑顺序与要素直接的结构关系,这两种结构关系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渗透各个方面,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实施。但是在许多院校特别是以应用型技术为定位本科院校,不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内容混乱。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不合理造成的。目前许多学校服装设计类专业基本都是在基础课程的框架上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课时总数上控制相对严格。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也是如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几大模块组成形成纵向课程体系,所占比例较大,形成一种线性模式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认为专业教育就是应该围绕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课程体系规划,但是横向课程主要是指任意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将具有不同特色和特长的学生统一向一个模式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主要重视服装设计类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人文科学知识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窄,适应能力差。
(二)课程类型结构模糊。课程类型结构是课程的制定与设置过程中的基础依据,也是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考指南。但在服装设计类本科教育中,课程类型结构模糊不清的问题还是较为常见的,主要体现在如“必修课”与“限选课”“选修课”划分不清,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5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罗列出“基础课”“专业必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这种课程划分模糊,针对性不突出。特别是“专业必需课”“专业限选课”的设置模棱两可,课程性质区别不明显。
(三)课程设置与服装行业现状脱节。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从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出发,应准确的分析当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社会经济需求的复杂性决定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目标的多样化,需要我们准确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就业发展需求,科学把握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以满足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核心,将岗位需求所需要的能力、知识以及素质为切入点,更加切合市场的需求确定服裝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素质培养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是,目前不少院校的服装设计类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情况,现行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的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不过、岗位适应能力差。而服装设计类专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且行业变化快,这就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师资梯队配置不合理。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更新和改进,同时,也需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扩张较快,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年青教师一毕业就加入教学队伍,缺少实战的锻炼经验,对于能力培养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对培养目标认识模糊,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应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则是讲得比较肤浅,或是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明确能力培养的要求及培养目标,将专业能力要求进行细化
(一)培养要求和目标定位的细分。培养要求和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的方向,培养要求和目标对课程设置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对学生今后就业方向的引导,学校制定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以及办学特色和优势,应该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学生今后所就业的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为导向,来制定培养要求和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学院或独立学院,在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后,在更加具体的培养方式方面,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相应的细化。
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服装设计与服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能在有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服装创新开发和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同时也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 沟通和团队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其知识结构细化要求:(1)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服装设计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3)掌握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4)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5)掌握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6)了解国内外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其能力结构细化要求为:(1)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2)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3)具有服装产品创意设计、制作的能力;(4)具有服装生产管理、 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5)具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现培养目标的路径。总体的培养目标制定后,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的重心及其课程之间的关联搭配应紧紧围绕实现分目标这个中心来组织和配置,使之形成一个课程体系。这样将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且教学目标相对集中的课程,构建成一个课程体系,既整合教学重点分布使之执行起来脉络清晰,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考核和评价。
三、确定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明确课程重点
在服装教育过程中,服装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服装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服装产业发展格局相结合,不断优化服装课程体系。因此,要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首先,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模式,打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界限,使技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相互交融,提高服装教育质量。其次,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变从前独立设课、各成体系、互不相干,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优化、突出那些对培养、提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起重要作用的课程。最后确定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明确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重点。
(一)根据服装设计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培养能力的课程进行规划和细化。明确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以及所对应的课程进行归类。例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明确出了专业能力的共性指标,主要细化为四个方向(造型基础能力、设计能力、服装生产与管理能力、服装市场营销能力)并针对共性指标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明确细分所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见表1)。
(二)明确每门课程的重点及能力培养,细化课程的设置。在对所需要具备的设计能力所对应的课程进行设置时,可以设置每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根据能力的阶段性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为每个主体能力设定一个明确的操作方向,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主要体现在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个个小的主题。明确每个主题的能力和目标,并以此来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见表2)。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服装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就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模块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一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科特点,进一步規范、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形成以服装基础理论、服装设计和制作、服装营销管理为主干的基础课程体系。(下转第88页)(上接第52页)二是充实专业课程,扩展专业口径。依据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打破专业壁垒,添加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充实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开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理论修养,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添加本学科前沿课程,以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概况和学科前沿成果。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以能力培养导向的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以模仿和观察为主的教学学习方法,有利于整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此同时,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情况的反馈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晓宝.高等技术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向选择[J].职教论坛,2012(28)
[2]翟松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徐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4(14)
[4]周小丽.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设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2016JGB519)
【作者简介】尹录英(1980— ),女,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理论研究。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