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理性视角下传统工艺的传承研究

2017-05-25王庆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王庆贺

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一度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传承人文化素养较低、在申报和宣传中有造假现象、各传承人之间恶性竞争、传承质量总体处于下降态势等问题。应加强传承人的文化教育,灵活把控传承人申报条件,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重管理机制,建立博物馆、传习所、手工作坊等多层传承体系,注重传承人基本经济诉求的满足,对他们的传承活动加以有效的监控和引导,才能促进这一传统工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工艺;经济理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47-05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其鼎盛的明清时期,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印制的作坊多达300余家。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笔者在调研中统计,如今朱仙镇地区的木版年画制作作坊只剩下9家,木版年画从业者不到30人。本文通过对朱仙镇地区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调查,运用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从经济理性的视角解读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开封年画的一个分支,是门神信仰世俗化的体现,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长期的辉煌,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木版年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木版年画源自于古老的门神信仰,北宋时期,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纸张的普及,为年画印刷带来了便利,门神信仰这样一个无形的、抽象的信仰习俗就通过木板刻印实现世俗化。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卖门神、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1]此时处于京畿之地的朱仙镇水陆交通优势明显,为木版年画的广泛发展传播提供了自然条件,给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民国李蔚侬、赵玉芳著朱仙镇镇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過新年之销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2]

明末清初,朱仙镇地区凭借贾鲁河漕运的便利,木版年画一度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木版年画的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即便是在清末,木版年画制作与销售在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然而,民国之后,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以门神信仰为支撑的木版年画受到不小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逐渐崇尚红色色调,并且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以白纸为底的木版年画再次受到强烈冲击;文革时期宣扬神鬼观念的木版年画首当其冲,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机器印刷的普及使得手工印刷的木版年画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木版年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量,高峰时可达到300万至400万张之多,作坊达到300多个,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其产品多通过水运销往江苏沿海及全国各地[3],然而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仅有9个,产量也大大减少。朱仙镇木版年画所面临的危机不仅仅体现在制作作坊的减少以及年画产量的降低,更重要的是作为传统工艺从业者——传承人本身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传承人文化素养较低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传承人多为当地农民为解决生存困难而拜师学艺,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不高,更没有受过专业的雕刻、绘画等艺术教育,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师傅的传授,创新与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木版年画的制作是集绘画、书法、雕刻、染印及装帧等技术于一身并要历经众多环节,每个环节的把控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支撑,特别是受艺术创作力的影响,由于木版年画从业者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朱仙镇仅有的几个作坊中,其作品都是大同小异且质量不是很高,这就使得木版年画在集成的过程中质量得不到保障,因而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为以后的传承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再加上创新力不足以及市场占有率较低,木版年画的前景令人担忧。

(二)传承人在申报和宣传中存在造假现象

我国政府在评审各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时,都会依据相应的评审条件,如对传承谱系的要求以及传承年限的规定,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有资格申请评为代表性传承人,这就意味着要想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就必须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传承谱系以及较为长久的传承年限。然而,朱仙镇地区的不少木版年画从业者多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是为了解决生活的窘困才加入这个行当,而并不是他们所宣传的祖上从清朝年间便开始从事年画的制作,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因此,他们为了评审传承人以及宣传的需要,人为地增加自己的传承年限,伪造传承谱系,把自己打造为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不仅促成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习,也成为各个字号之间相互攻击的口实,在这样一个相互攻击,充满欺诈的氛围和环境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三)传承人之间恶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同行竞争是在所难免的,更何况是拥有一定竞争优势与“话语特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正是由于传承人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身份本身所特有的优势,促使各个木版年画从业者都在着力宣传自己是老字号、是百年老店,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穿其他字号、其他传承人如何造假、如何虚假宣传。并且,除了字号间的不良竞争之外,有些字号内部也并不团结,为了争夺谁是正宗,甚至亲兄弟之间闹到了法庭相见的地步。我们很难想象,木版年画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想象及承载民间信仰的优秀传统工艺,如今沦落到仅有的几家作坊相互诋毁与恶性竞争的局面。如果各个字号间的恶性竞争及字号内部的矛盾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木版年画从业者之间不能够精诚团结,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传承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四)木版年画传承质量总体处于下降态势

朱仙鎮木版年画不同于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等地区的年画,这些地区的年画色彩鲜艳且与现代文化的衔接比较紧密,尤其是四川绵竹地区的年画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在家具、棉纺、布艺等生活用品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而朱仙镇木版年画更多是对门神画的传承,其作品中现代文化的融入较少,它讲究的是对传统文化原原本本的传承与发扬,很少会有现代元素融入进去,其经典的作品如“钟馗”“五子登科”“三娘教子”“马下鞭”“马上鞭”等都是传统文化尤其是门神信仰的完美展现。然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该地区的年画近年来在质量上并不是完美无瑕,如今的年画作品与收藏者收藏以及博物馆馆藏的以往作品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年画的线条过于粗犷从而使它缺少了美感,这种粗犷并不能理解为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的特色,而是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创作力的缺乏所造成的;其次,年画的套色存在明显的偏差,造成年画整体看起来缺少层次感;最重要的是每张年画上面所刻印的字号让人看起来像是随便拼凑的一般,了解年画历史的都知道,每个作坊的字号是每家年画的标志,这些代表各个字号的标志是稳固的,并不像现在这般随便。因此,从整体来看,现如今朱仙镇地区所制作的木版年画作品在质量上与以往相比是不足的。

三、经济理性视角下木版年画传承现状的分析

经济理性是市场化环境中经济人所特有的显著特征。每一个经济活动的从业者都会运用利己的条件来满足自己经济利益的诉求,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便会导致畸形发展及问题的出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由于其制作者本身条件的限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经济理性的追逐明显大于对道德理性的秉承,这必然会催生一些传承中不应该有的问题。

(一)“族内传承”的排他性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注重“族内传承”,忽视甚至排斥社会传承的现象是与传承过程中强调传承谱系息息相关的。完善的传承谱系是他们申报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对外宣传的首要资本。因此,正如我们所见,现有的木版年画基本上采用族内传承的方式,真正调动社会其他人来学习这门工艺的现象不多,更主要的是强调家族内部成员的继承。族内传承固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点,比如新一代的传承人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接受这一传统文化的,但是族内传承往往会忽视新生代传承人的教育问题。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在朱仙镇现有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中,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从业者寥寥无几,有过绘画、书法功底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多是在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帮忙制作年画。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呈现木版年画繁荣发展的画面,但是,由于新一代传承人文化水平以及艺术水准不高,这就使得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年画表征的传承,而忽略了年画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艺术创作力和文化发展力不够,他们关心的是产品的数量和效益,而忽略了对年画制作工艺本身及年画所蕴涵的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人身份的便利性驱使部分从业者造假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审条件的初衷是为了有效地甄别和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是部分从业者为了达到这些条件的限制,人为地伪造一些材料,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在于评审条件和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传承人身份所包含的优势和便利驱使人们都想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传承人意味着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个有效的筹码,传承人身份意味着其所从事的行业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生产的东西不同于市面上其他类似的产品,因为该产品有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是地方特色、是民族文化,因而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无疑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传承人身份本身便利性和利己性,使得一些追逐利益的从业者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甚至造假成为传承人,从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组织管理的失效导致各字号之间竞争恶劣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制作和传承过程中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来规范传承人或各个从业者的传承活动,特别是各个字号之间,各个传承人之间的竞争问题。然而,在调研和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朱仙镇地区的木版年画处于一个管理真空的状态。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成立了“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等协会组织及研究机构,并且于2004年又在开封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协会组织所发挥的效用和功能不足以调和各个字号之间,各个传承人之间的恶劣竞争。甚至一些协会组织如“木版年画协会”早已经在2007年宣告解散,组织管理的松散甚至失效使得木版年画呈现各干各的,相互批判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木版年画等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传统工艺,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经济利益的纠缠,如果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或协会不能够把控各传承主体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等不良局面的出现。

(四)传承人经济诉求的满足是木版年画良性传承的前提

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和行当都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即便是有些行业比较偏向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但是单从从事这个行业的个人来看,其行为难免没有自利一面的考虑。作为木版年画从业者的传承人,从他们加入这个行业的初衷来看,更不难理解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的逐利行为,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市场化的传承人”。而作为“市场化的传承人”,追逐经济利益往往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解决自己的温饱,支撑家庭的幸福生活成为他们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首要目的。如果他们最基本的经济诉求不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很难奢望他们能够继续从事这一行当,甚至会有一部分传承人会为了追求经济需求的满足,可能会通过一些不良手段和方法来满足自己的诉求。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不能够简单的运用传承人的传承责任、文化道德等标准来衡量他们,批判他们,而是要思考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思考政府、文化精英、甚至民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在扮演何种角色,是冷眼旁观者,是评头论足的看客,还是投入其中的亲历者。

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建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传承人、政府、行业协会、文化精英以及当地民众都是这个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的文化主体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因此这些文化主体当中任何角色的缺失或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一)加强传承人的文化教育,注重社会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虽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包括传承人、政府在内的多个文化主体的参与,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自身的完善及传承主体的扩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现代文化的日新月异,传承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文化教育成为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重要任务。特别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对书法、绘画甚至文学素养有很高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更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力,增强年画制作工艺的传承能力。同时,在授徒方面,要打破固有的“族内传承”观念,更加注重社会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属于哪个人、哪个字号、哪个团体,它是公众的文化,是该地区人们共同创作,协同继承和发展的,代表整个地区形象的文化符号,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拉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木版年画的传承中来,才能为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创造一个肥沃的土壤。

(二)灵活把控传承人申报条件,定期审核和引导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与保护是政府注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有力表现。然而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特殊的原因,拟发展的传承人在某些方面难以达到设定的目标。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文革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长达数十年的过程中处于中断状态,如果在评审过程中一味地要求传承谱系和年限,必然会限制木版年画项目的申报,或者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不真实情况的存在。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人员在评审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落实评审政策,灵活把控传承人的申报条件。除申报环节以外,对传承人传承活动的定期审核和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制定相应的传承与保护标准,明确传承人在传承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对那些不能够认真履行传承职责的传承人要实行问责,对那些借传承人之名而从事其他逐利活动的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传承人传承活动的正确引导。在社会环境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往往会忽视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因而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由于传承目的的改变而造成传承的偏差,这就要求政府及其他组织对其传承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督,确保传承活动的正确方向。

(三)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重管理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是否合乎规范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承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传承人的行为深受经济利益的影响,特别是那些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更是与市场接轨,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部分传承人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在传承过程中作出不正当的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协会组织等加强对传承人传承活动的定期审核及实时监督。笔者认为,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类传承内容和形式比较稳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及行业协会可以联合传承工作做得较好的传承人制定一个关于制作工具、制作流程、制作效果等一系列程序的制作标准,明确规定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并指出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应该坚持传承的,不能轻易篡改甚至放弃的核心要素,这样才能保障传统文化的持续良性传承。

(四)建立博物馆、传习所、手工作坊等多层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建立一个活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多层传承体系。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注重活态传承的有序进行。首先,传承人要通过手工作坊的建立,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手工作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传承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其他社会群体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过程中要注重手工作坊的建立与运行,确保传承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政府要通过传统工艺传习所的建立,培养更多的传统工艺承继者。建立传习所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那些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抢救。在朱仙镇,年轻人对木版年画的传承工作兴致不高,再加上原有的家族内部传承的固有观念,该地区的木版年画目前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局面。因此,政府建立年画制作工艺传习所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建立静态的传承与保护机制。朱仙镇于2004年提出修建木版年画博物馆议程,虽然在建成之初曾经举办过年画展览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从建馆到现在仅举办寥寥几次,目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基本上处于废弃的状态,并没有在木版年画传承中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建议应该把传统文化中或是已经消亡,或是由于对现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而即将走向灭绝的文化要素,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把这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的传统文化通过博物馆进行抢救和维护,从而实现静态保护。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通过博物馆、传习所以及手工作坊等多层传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结语

在现代化场域中,市场经济的理念以及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如何处理经济理性的追逐与传承人传承责任的履行两者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使得传承人经济理性的满足,那些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不能够满足传承人基本经济诉求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被他们所抛弃。然而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传承则是传承人在追求经济理性过程中所要履行的基本职责。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传承人不能过于追求经济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传承人传承责任的履行。传承人过于追逐经济理性,不仅会使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不良的变异,更严重的是可能由此引发传统文化继承者产生趋利的心理,这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致命的;同样也不能刻意要求传承人传承责任的履行,在现阶段,有些传统文化明显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传承人在对其传承的过程中难以满足自己生活温饱的需求,如果过于强调传承人对其本真性传承的责任,而忽略传承人面临的生存困难,必然会使传承人逐渐丧失传承的动力和能力,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然也是不利的。因此,个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注重传承人基本经济诉求的满足,然后再对他们的传承活动加以有效的监控和引导,这样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李乐婷.朱仙镇木版年画调研报告及现状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44.

[3]王璟奕,李欣阳,张继中.民间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实地调查[J].时代教育,2014(7):250.

[责任编辑:毛家貴]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助力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久等了 还你一场春意盎然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