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尝试与创新
2017-05-25陆锋锐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东盟背景分析广西高职院校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阐述广西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现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尝试与创新为例,对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东盟 广西高职院校 国际交流合作 优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11-03
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下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合作的领域向全面、纵深发展,广西职业教育由此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大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应主动走出国门,寻找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一、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
(一)政策支持。自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一系列文件的签署与颁布,广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由于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广西由一个相对封闭的边陲省区蜕化成为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的枢纽,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物流、贸易、金融、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于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国家和地方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见》提出:“服务大局,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为此,许多高职院校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8月3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贵阳召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周为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双边及多边的合作机制、聚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化交流与合作的内涵、携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四点建议,并指出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共同选择。对广西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重大机遇,它将为各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地缘优势。广西位于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交汇处,是联结大西南与粤港澳、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时,它沿海、沿边又沿江。这一特点优势使广西在联系东盟的合作交流方面,比其他省区更直接、更广泛。因此,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上,广西扮演了最直接的务实推动者和最大的受益者的角色。广西只要顺应国家政策支持的“天时”,尽“地利”,聚“人和”,必将实现新型跨越发展。目前,广西已开通南宁至东南亚10个国家首都和重要城市的直航航班、南宁至河内国际列车,开通了10条海运航线到其他国家的港口,这使广西从中国边陲交通末梢转化为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与东盟各国交通枢纽的开发,为广西各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文化相近。广西与东南亚各国民族有着浓厚的文化渊源。首先,东南亚国家的不少民族与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如越南的侬族、岱族与广西的壮族源自百越分支中的西瓯和骆越,居住在广西防城港的京族与越南的京族源自百越分支中的骆越,至今他们仍保留相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泰国的苗族、瑶族历史上主要来自广西、云南一带。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极其相似。宋代地理名著《岭外代答》就记录了交趾(今越南北部)青年在农历三月三日的习俗:“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 。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其中对歌、抛绣球、定亲的活动与广西的“三月三”习俗基本一致。其次,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海外华侨达到200多万人。其大部分是定居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将中国文化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创造了有地域特色的华人文化,丰富了东南亚国家文化的多样性。
可见,广西与东南亚的文化渊源深厚,习俗相近,甚至使用的日常用语都有一定的相通性。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为广西各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奠定了人文基础。
二、广西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现状
根據八桂职教网的数据,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共有45所。笔者从各学校的官网提供的资料来看,目前有近20所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存着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涉及的不但有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少欧美国家。合作的项目呈现多样化,既聘请外国语言老师教学,也让本校教师到境外学习和培训;既请外国专家技术指导,也促进学术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既让本校的学生“走出去”,也把外国的学生“请进来”;另外,还进行合作专业开发,等等。尽管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本科院校相比略显滞后,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发展势头强劲十足。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以及东盟国家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及各种短期培训,与东盟国家3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越、泰、英、美、加、俄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向国外派出交流学习教师达到128人次,派出965名学生到英、越、泰、柬、马、菲留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国家1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与美国国际文化教育合作公司、加拿大SBS教育机构等多家国际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等8所境外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留学交流合作协议。这说明部分质优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开始走上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三、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尝试与创新
国家政策的倾斜、地缘的优势和文化习俗的相近,促使先行的广西高职院校积极挖掘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与东盟各国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走出一条创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后起的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还要兼顾学院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为此,学院利用长期从事留学生培养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努力尝试,不断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作为首批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努力打造华文教育品牌,留学生规模有新突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具有75年的办学历史。自2004年始,学院就一直积极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2011年自治区侨办批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成为“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单位”。学院充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华文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丰富华文教育的内容,努力打造华文教育品牌,为海外学子尤其是华人、华侨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学习和教育提供机会。成功组织了10余次外国师生“中国文化之旅”夏令营活动,成功承办了2012年和2015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柳州营)。学院自2004年起就开始招收留学生,累计培养了来自美、英、俄、日、印尼、泰国、吉尔吉斯斯坦、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00多名。目前拥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尼等不同国籍留学生135名,是柳州乃至广西拥有留学生最多的高职院校。留学生招生规模呈现新的突破。
(二)注重教育的对外交流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创新华文教育形式。具体如下:
1.学院注重教育的对外交流,充分借助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开辟海外新领域。学院先后与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3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向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输送100名汉语专业学生到当地就业,进行华语教育工作,还派教师到东南亚各国任教。另外,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还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泰国皇家川登喜大学、马来西亚林登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十余所国外高校签订有合作交流协议。近几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不断寻找合作新机遇,成为国际交流活动最频繁的广西高职院校。
2.学院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普及,创新教育形式,使教育形式更接地气。第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志愿者教师包括院领导与留学生分别组成友好结对家庭。让留学生深入中国家庭,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语。第二,组织留学生参加柳州当地的祭孔大典。让留学生现场诵读《论语》,参与敬香、敬献供品、敬献花篮、宣读祭文、焚烧祭文等活动,让外国留学生走近儒家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三,组织留学生参加“爱我柳州,公益之旅”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院留学生增加对当地社会的了解,丰富阅历,开阔视野,促使他们在社会良知及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也促使他们关注世界与他人,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度认知,并以此推动他们未来的成长与成功。
学院通过让留学生融入中国家庭,参加当地各类文化活动,让他们多方位、深层次地了解了柳州社会生活,不但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也促使他们对生活过的城市—— 柳州有更多的真情实感,使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这种接地气的华语教育形式让留学生的汉语交流水平大大提高,华语教育成效斐然。
(三)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伴随企业“走出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广西不少大中型企业纷纷走出海外,参与国际竞争。被喻为是国内车企“巨无霸”的上汽通用五菱于2015年斥资7亿美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在印尼建厂。为了能在印尼扎根,企业必须本土化。而印尼新工厂中,印尼员工必将超过90%。为此,上汽通用五菱尤其需要招聘大量熟悉中国企业文化和熟悉生产设备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这为强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及中国与印尼之间加强教育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而柳州市政府推行“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伴随”计划,鼓励职业教育与企业携手,促成职业教育跟随企业走出国门。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的品牌,其与印尼保持较好的教育合作关系,使其在东盟国家开展学历教育和语言培训的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5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印尼基地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印尼留学生订单班,并在柳州和印尼两地联合共建中印、印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从印尼招收的第一、二批订单班共计121名学员前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这一系列合作办学,为柳州支柱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学院服务地方汽车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能力,深化了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在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
四、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大学院校之间互学、互惠的过程,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教育互动、学术交流、办学模式的创新,促使各高职院校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配合柳州市政府提倡的“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伴随”计划,主动与企业携手,打造华文教育品牌,将华文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服务于地方企业,深化了學院国际化办学的特色,促使中国和印尼在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但不可否认,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毕竟是后起的高职院校,在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型的优秀师资、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色化课程、确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呈现明显不足,亟须完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雷鸣明.中国东盟合作十年 广西收获区位优势红利[EB/OL].(2013-08-24)[2016-05-26].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8-24/5202494.shtml
[2]张海琳.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4(3)
[3]窦武.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广西高校与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探索与创新——基于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J].市场论坛,2011(4)
[4]彭敏.关于深化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政策,助力企业走出去——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实践与研究”(GXGZJG2016A047)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