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氏祠堂楹联与金鉴家风

2017-05-25宋贻珍

对联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张九龄张氏曲江

●宋贻珍

『追远溯本,莫重于祠』,保留完好的祠堂可谓一个姓氏的历史博物馆。因为自古以来祠堂不仅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功德的地方,而且也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祠堂中的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等默默彰显着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宗族文化,诉说着一个姓氏荣辱兴衰的历史。其中,祠堂楹联因其简洁、对仗,琅琅上口,往往成为祖规家风的主要承载形式。

在中国百家姓氏历史上,张姓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以近亿人口稳占中国第三大姓氏之位。千百年来,张氏从祖居地中原迁至全国各地,继而星散至世界各国,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各地张氏祠堂虽然历经家族衰落、离乱和战火洗礼,但也还有不少相对保存比较完好的祠堂。在张氏祠堂里,人们通常可以看到对仗工整,炼字精到,寓意深远的佳构好联,比如笔者挑选的如下几副祠堂对联:

(一)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二)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三)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

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四)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

万选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五)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这五副张氏祠堂联中,可谓句句皆典。短联精巧实用,长联恢弘大气,都蕴涵着家族的辉煌和子孙的骄傲。尤其最后一长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张氏宗祠联),显示出十分高超的对联艺术。联语不仅概括了张姓自挥公始,张良、张飞、张九龄、张道陵(张天师)、张公艺等十位显祖列祖的丰功伟业,硕德懿行;而且将数字从一到十再到百、千、万、亿,依次嵌入联内,一气呵成,自然贴切,堪称妙联佳对。而在这五副对联中,反复提及『金鉴』、『鉴著千秋』、『千秋鉴』指的就是笔者本文重点想要阐述的张九龄治国铭言《千秋金鉴录》。

张九龄(六七八—七四零),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既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诗歌方面尤为擅长五言古诗,他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一扫唐初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留有诗集《曲江集》,由此世称『张曲江』。庙堂之上,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在州郡任上,他造福一方,凿古道、疏通衢,交通南北,让岭南获益,恩泽百代。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名为《千秋金鉴录》,作为治国铭言珍藏(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

《千秋金鉴录》是治国铭言,为何张氏祠堂的对联屡次提及『金鉴家风』,把《千秋金鉴录》作为张氏家风来信守并承传呢? 这主要源于张九龄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治国之道,实尤治家,家不齐乃国之大害。因此,一部《千秋金鉴录》,既是治国铭言,又是修身齐家之宝典。从此《千秋金鉴录》作为张氏家风的主要内容,被张氏宗族奉为传家之宝世代相传下来。

《千秋金鉴录》作为张氏家风,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千秋金鉴录》原书已佚,现今所见的多为清朝时期刻录的版本。按清版内容,张九龄所提倡的家风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定名分,举纲常

张九龄认为治家之道,最重要的是先在家庭中规定各成员的名分,各成员按自己的名分行事,守规矩无僭越,做到上慈下孝,平辈亲友,这样家庭才能团结相安。他说,君主齐家,就要正妻妾定嫡庶的名分,宫闱才能肃清;要定父子君臣之权,无僭越,则上下相安;要别内外,东宫虽尊勿使有专权之谋,外戚虽亲不许有结党之势,这样则名分严谨,纲维整饬。一般的家庭也一样,千万不能乱了伦理纲常。

二是要齐家,必先修身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强调如要齐家,必先修身,并且详细论述了修身之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正志虑。志虑不精,则喜怒无常,好恶多僻。持其志,深其虑,则修身之本立。何谓『志虑』?『夫心之所之,日志,志之所思,日虑』,简单地说,志虑就是志向与心思,正志虑即指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志向必须端正,如果志向不正,精神不纯,则容易喜怒无常,行为怪癖,善恶不分。因此端正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的修身之本。

其二,重容仪。即必须注重自身形体容貌衣着礼仪修养。张九龄认为,『威仪为定命之符,衣冠乃瞻视之则』。如果容颜不肃,颜色不恭,则举止轻浮,辞气粗鄙,而身之所修就无以为依。一个人应该言行有法,行中规矩,身中律度,才是修身之宝。张九龄本人十分注重容仪修养,其在世期间,不仅才能为天下仰重;其容仪风度,也冠绝一时。韶关市区有风采楼、风度路、风度广场等,皆是为纪念张九龄的超然风姿而设。韶关市周田镇风度村张氏『金鉴流芳』祖祠,祠堂两旁悬有一副楹联: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

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上联讲的是张九龄曾上奏唐玄宗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但唐玄宗却赦免了安禄山。在张九龄病死曲江之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奔蜀,途中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下联讲的是相传唐玄宗在张死后,每当用人之时,必问『风度有如九龄否?』此联道出唐玄宗悔之晚矣,无限惆怅的遗憾慨叹。也都证明张九龄在容仪修养上,的确身体力行,形容高达俊美,举止优雅从容,具有卓绝的风度。

其三,广学问。张九龄认为,修身之要在于广其学问。『有操守而无学问,则择然不精,语然不详,而身之所修不知求善。』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基础,即使有好修养,好品德,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抉择,不能进行深刻的阐述,修身最终不能尽善尽美。『惟博稽众理,深识典文,则孰可为法、孰可为戒者,乃知所从违,知所则效。』所以唯有广闻博识,深入研究前人的经典力作,才能知道什么可以效法,什么应该引以为戒,这才是修身之鉴。

其四,养性情。张九龄认为,『有识力而无涵养,则政多欲速行、多苟且』,而修身不能臻美。唯有心胸广大,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无偏无隘,修身方至圆满。张九龄说到涵养,最关键就是能『忍』。其实,『忍』一直是张氏家风代代相传的一大法宝。本文前面所列举的张氏祠堂对联中有『图传百忍』,『百忍箴』,即张氏百忍传家的写照。百忍传家来源于张公艺,相传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六六四—六六五年)中,唐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来到张公艺家,问其能够九世同堂的原因。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认为忍有益,而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若能忍,则贫亦富,寿亦永,总之『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张九龄继承了张氏家风中的『忍』,并把『忍』作为修身养性情的法宝。认为能忍之人,必心胸宽广涵养好,成就大事。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中,张氏泱泱大族,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张姓一族为什么得以繁衍昌盛几千年,至今长盛不衰?『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张氏一族有着几千年一脉相传、不断充实的良好家风。唐朝宰相张九龄,无疑是张氏族谱里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他把家风与治国并重,为张氏家风的充实与传承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金鉴家风,在张氏祠堂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而如今,千年遗韵一直存在于后人的缅怀与传承之中,金鉴家风与时俱进,仍然闪耀着光芒。《千秋金鉴录》中的治家之道,尤其是修身的四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涵,不仅是张氏家族的信条,也成为所有人加强自我修养的金科玉律。正可谓:

重剖当年往事,遗韵曲江,万古流芳,风度先生谁可拟;

追思张姓鸿儒,家祠金鉴,千秋承训,文章相业两无双。

猜你喜欢

张九龄张氏曲江
何时更得曲江游
——试论杜甫的曲江书写
游雁塔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曲江区老促会《曲江老区在前进》画册正式出版
一代名相张九龄
曲江,曲江!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