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抗战期间挽联拾萃
2017-05-25兰梦宁
●兰梦宁
周恩来(一八九八—一九七六),字翔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抗战期间,其所撰的部分挽联,也足可见其对传统诗联创作的娴熟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
一、挽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联
戴安澜,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安徽省无为县人。一九四二年,率第二零零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一九四二年五月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在缅北茅邦村殉国。消息传到重庆,各界深表哀悼,周恩来题写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给予戴安澜将军高度评价。
二、联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一九一二年一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赴任后,即躬体力行,除旧布新,积极改革教育。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总统后,蔡任教育总长仅数月即行辞职,赴德国留学。一九一六年秋,应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之邀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后十年,提倡学术自由,鼓励新思想新文化,提携年轻后进,使北大涌现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一九四零年三月,病逝于香港。周恩来撰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对联以蔡先生生涯为经纬,概括和褒扬了他的功业。
三、挽经济学家吴承仕先生联
一九三九年九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承仕不幸病逝。吴之所以受人钦佩,不仅由于其学问渊博,而且在于他思想经历之曲折,他曾是清末举人,但在三十年代却接受了马列主义,并成为中共党员,为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战斗不息,直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一九四零年四月,在吴承仕先生追悼会上,周恩来撰写挽联:
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
重振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四、挽平江惨案烈士联
一九三九年六月,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包围湖南平江嘉义新四军留守通讯处,杀害通讯处负责人、新四军上校涂正坤等十人。
平江惨案发生后,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上谈形势,指出在力争局势好转的同时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强调党的工作方式和斗争方式须作必要的改变。八月,延安各界人士举行追悼平江惨案遇害烈士大会,周恩来送了一副挽联:
长夜辄深思,团结精诚,仍是当今急务;
同胞须猛省,猜疑磨擦,皆蒙日寇阴谋。
五、挽《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先生联
张季鸾名炽章,辛亥革命后,一九一三年主编《民主报》,因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及镇压民主革命的罪恶行径,被捕入狱。一九一七年又因披露段祺瑞之反动丑闻,再次被监禁。出狱后任《中华新报》主笔,继续为民主进步运动而呐喊。一九二六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共同抗日,连续报道红军长征,揭露日汪伪约,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一九四一年九月,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重庆南岸汪山。张逝世后,重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追悼会。周恩来献上一副挽联:
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
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上联对张先生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下联叙述了张先生病逝前与病魔搏斗的情况,联语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六、挽新闻学家邹韬奋同志联
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
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
此为周恩来挽邹韬奋联。一九四四年七月,著名的新闻学家、报刊政论家邹韬奋因病不治辞世,年龄未及五十岁。他一生创办和主编的报刊有《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时事新报》、《生活日报》、《全民抗战》和《大众生活》等。同年十一月,周恩来作了这副挽联。全联八十二字,是至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撰写的最长一副对联。
上联评价死者经历、事业及其精神,下联陈说抗战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全联以写实叙事风格见长,又寓理于其中,人物与事件融于一体,表达出了挽联作者的悲痛哀伤。
七、联挽『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范旭东,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八八三年,范旭东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少年时代范旭东曾就学于受梁启超思想影响较深的湖南时务学堂。一九一二年,范旭东以优异的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一九一四年,范旭东于塘沽着手筹建久大精盐公司,精盐颇受国人欢迎。一九一七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一九四五年十月,范旭东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周恩来挽联以表痛惜之心:
奋斗垂卅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
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八、挽国民党中将张冲联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张冲(一九零三——一九四一),浙江省乐清人。曾参加『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相处五年,为国共合作,为团结抗日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一九四一年不幸病逝。周恩来撰此挽联意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业的安和危,谁来与我共同操心呢?想想过去几年里,我们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与狂风暴雨搏斗,历经艰险和锻炼。在成语『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中加入『谁』、『忆』二字,寥寥十字,确切恰当,更显感情真挚,寄意深沉。
九、挽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联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
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宋哲元(一八八五——一九四零),山东省乐陵人,字明轩。行伍出身,著名抗日将领。历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等。『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一九三八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一九四零年四月病逝于四川绵阳。
十、挽现代著名法学家徐谦联
国难方殷,老成凋谢,愿先生精神不死;
抗战正急,团结濒危,幸同胞万众一心。
徐谦(一八七一——一九四零),法学家,字季龙。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江西省南昌,进士出身。历任广州革命政府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府委员临时联合会议主席、国民党政治会议常委和军委主席团委员等职。曾参加巴黎和会,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积极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清共防共,被蒋介石通缉,长期隐退香港。一九四零年九月病逝。有《民约总论》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