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更得曲江游
——试论杜甫的曲江书写
2022-10-28赵新哲
赵新哲
一、曲江游览及其意义
曲江容纳了大唐盛世中的种种人物,它并非独属于高不可攀的皇家,凡彼时彼地之人皆可以在曲江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盛世风流在曲江一展无余,曲江也因此成为大唐盛世的象征,成为一个凝聚了某一时刻所有人在盛世里所见所听、所想所感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曲江或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适合作为唐王朝盛世的象征。同时,曲江游览是形式多样的,曲江意义是极为丰富的,曲江作为盛世象征的形象从玄宗开始,且在玄宗时最盛,此后这种形象虽有衰微但还是一定程度上延续下去,粉饰着歌舞升平,编织着帝国残梦。而曲江游宴却愈发兴盛,尤其是中晚唐以来风气日盛、形式多样的进士宴游、节令宴游等,赋予曲江更丰富的意义,其雁塔题名、曲水流觞等也为曲江增添一抹别样色彩。
诗人杜甫生活于唐代由强盛到战乱、中衰的转折时期。他曾在盛世漫游,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稍定后多方流寓,因而具有丰富而深沉的生命体验。同时,杜甫又具有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质、文学才能与观照世界的胸怀。这一切在杜甫的曲江书写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曲江作为时代盛衰的象征
对比杜甫不同时期的曲江诗作,可见其前后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由唐王朝的现实决定的。可以说,曲江见证并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它作为一面镜子,映照着唐王朝的盛衰。唐代鼎盛以来,疏凿并引水入曲江池,增修亭台楼阁,皇帝在此辟禁苑、宴群臣,更在此设宴接待国外使节,曲江成为展示大唐四海升平、君民同乐气象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现国威国势、慑服异邦的鼎盛之地。然而,一旦战乱骤起,盛世不再,曲江也随之收敛颜色乃至于衰朽破败。在杜诗中,曲江象征时代盛衰的意义通过其在盛世中的辉煌、在战乱中的衰败、在盛世后诗人的缅怀追忆三个维度体现出来,展示出独特的面貌与丰富的意蕴。
三、曲江作为诗人仕途经历的见证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四、曲江承载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
曲江在杜诗中的意义还表现在诗人借此表达他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众所周知,号称“诗史”的杜诗中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诗篇,其著名者如“三吏”“三别”等。这些诗篇充分地反映了现实政治、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而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杜甫的曲江诗作中。
古来诗人多矣,而子美独称“诗圣”。杜甫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忧心着国计民生,即便在仅有十几首的曲江诗作中也能见到他对腐朽贵族的刺讥鞭挞、对普通民众的真诚关心、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这在唐代曲江书写中同样是独树一帜的。唐人借曲江寄托时代盛衰之感者有之,因曲江萌发春秋感慨者有之,据曲江诉说个人悲喜者亦有之,但如杜甫般经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直接描写的作品则少之又少,这也是杜甫的曲江书写与王维、白居易、李商隐、韦庄等的不同之处。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杜甫使曲江书写的范围更加宽广,蕴含更加丰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总之,杜甫的曲江诗作包蕴丰富,一诗可见数意,将丰富内涵熔于一炉,这与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紧密相关,更离不开诗人对现实形势的敏锐感受、对国家民众的满腔赤诚。曲江因此凝结了诗人对社会与国家的关注和思考,这构成曲江在杜诗中的又一重意义。
五、小结
有唐一代,曲江先盛后败,再重建,再破败,经历了与唐王朝类似的命运起伏。作为都城游览胜景,曲江在唐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有吟咏曲江的诗篇,形成其专属的曲江印象。这些诗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体式完备,涉及盛世气象、民俗活动、个人感怀等多方面。其中,杜诗直接言及曲江者12题15首,其质量、数量十分引人注目。杜甫亲身经历了唐王朝及曲江由盛转衰的过程,且其诗又有丰富的自我情感熔铸其中,这使得杜甫的曲江诗作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杜甫言曲江之诗艺术成就高,思想蕴含深,艺术感染力强,并在诗歌题材、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中既有对现实的高度关注,也有对自我的充分表达,更有两者的完美融合,将曲江书写推进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堪称唐人曲江书写的高峰。曲江也因此在历史长河中跨越千年凝聚出远超其作为一处园林具有的意义,成为大唐盛世的象征与诗圣纵情歌咏的所在,从而为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