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2017-05-24陈林

魅力中国 2016年33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欣赏理解

陈林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阅读教学的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科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欣赏;研究;阅读;咬文嚼字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理念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无法代替的。简要言之,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可以借鉴。

1.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 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 ;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構、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 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 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 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已引起普 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 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2.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 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 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 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 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 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 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3.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 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 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 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 、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 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 “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 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 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 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4.教学生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细心品味文本最精彩的文字,感悟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以下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

“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

“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

“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往往比较含蓄,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还能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三个方面的实现,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反复复地吟诵,从而准确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微奥妙之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把阅读文章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互联网:http://blog.sina.com.cn/,《论语文阅读气氛的营造》

[2]《上海教育》,2011年5月,第9期,《论中学语文快乐阅读教学的创建策略》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欣赏理解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