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与晚清潮汕教育(1868-1891)
2017-05-24赖泽冰
赖泽冰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方耀与晚清潮汕教育(1868-1891)
赖泽冰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清道咸间的潮汕社会混乱不堪,赌博成风、械斗掳勒、盗匪横行等,文教事业比起前代衰落不少。同治七年(1868)底,方耀被当时的两广总督瑞麟调署潮州镇总兵,专门治理潮汕社会的乱象。从1868至1891年,由方耀直接或间接支持的有名的书院和义学多达27所,远远超过同时代潮汕绅士对潮汕教育的贡献。对晚清潮汕各地方志、文人文集和官方档案等文献进行了挖掘研究,旨在探讨方耀对晚清潮汕教育的贡献,及其热衷于兴办教育的原因与影响。
方耀;潮汕教育;晚清
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贬到潮州刺史时,向上级请求设置乡校,并延请赵德为“海阳县尉”“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以兴恺弟之风”。[1]外集·卷5·潮州请置乡校牒:450自此后,潮汕地区的文教事业不断发展,正如同光时期江苏人许起所言:“潮郡自经韩昌黎莅治后,文教聿兴彬彬焉,为海滨之邹鲁,迄今余韵流风,犹可想见。”[2]卷7·振兴文教:588特别是在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的文教事业更是达到顶峰,以科举成绩为例,在这40余年中,考中举人有233名,考上进士则有45名[3]421,以林大钦高中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最具代表性。这批士大夫的崛起,诸如薛侃、翁万达、林大春、林大钦、唐伯元、林熙春等,他们的政治权威和文化影响力较之前代大大增强。[4]129但到清道咸年间,“屡经兵警,文学渐衰,白苇黄茅几于一望。”[2]卷7·振兴文教:588面对这种状况,身为武官的方耀极力支持潮汕教育的发展,联合当地绅士建设或恢复书院和义学,以致许起评价方耀称:“直足与昌黎后先辉映矣”[2]卷7·振兴文教:588。目前学界暂没有专文就方耀与晚清潮汕教育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本文拟就方耀对潮汕教育的贡献,以及他支持教育事业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方耀对晚清潮汕教育的贡献
清政府肃清太平天国叛乱后,国内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崛起的地方大员,来自潮州府普宁县的方耀凭借自己在咸同年间平定广东天地会起义的功劳,一步步累积军功,并于同治七年(1868)三月委署广东南韶连镇总兵。[5]680是年底,方耀被调署潮州镇总兵,专门治理当时潮汕的社会乱象。据《瑞澄泉相国治粤事实》称:
潮州府属民俗强悍,素有抢虏、械斗、抗粮之案。同治七年,札委署潮州方镇及道府二员前往查办,业经陆续孥获,匪犯要犯多名正法办理,完竣奏奖,并筹办后事宜,务使海疆要地长获久安。[6]283
1868-1877年及1879-1883年,方耀先后两次署理潮州镇总兵。[7]856镇潮期间,方耀不仅出色地完成两广总督布置的任务,即清理积案和加强广东东路海防建设等,而且还热心公共事业,投入不少精力在兴修水利、修建祠堂、支持教育事业等等。方耀镇潮的效果正如曾任揭阳教谕的新会举人李星辉于光绪十六年五月为光绪《揭阳县志》作序时称:
方军门官潮州镇总兵,瑞制军假以事权,令惩治潮属土匪,由是摧陷廓清,与民更始,举百数十年来,斗狠梗化之氛涤而荡之,土俗豁然一变,有司得以敷治宣猷,潮民易治之说,庶不虚耳。[8]卷首·李序:2
在方耀镇潮期间的众多功绩中,支持教育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笔者从晚清多部潮汕地方志中勾稽与方耀有关的教育机构,兹列表如下:
表1 同光时期与方耀有关的教育机构①本表资料主要来源:(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清)王崧修、李星辉纂:《(光绪)揭阳县续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刻本;(清)卢师识修、赖焕辰纂:《(光绪)普宁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五年抄本,岭南出版社,2009年;(清)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光绪)丰顺县志》,广东省立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四年续修增刻本;(清)周恒重修、张其纂:《(光绪)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刻本;(清)刘忭原修,惠登甲续修:《(光绪)饶平县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续编刻本;饶宗颐:《(民国)潮州志》,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说明:每个教育机构出处的具体信息已在表中注明)
表1 同光时期与方耀有关的教育机构①本表资料主要来源:(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清)王崧修、李星辉纂:《(光绪)揭阳县续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刻本;(清)卢师识修、赖焕辰纂:《(光绪)普宁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五年抄本,岭南出版社,2009年;(清)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光绪)丰顺县志》,广东省立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四年续修增刻本;(清)周恒重修、张其纂:《(光绪)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刻本;(清)刘忭原修,惠登甲续修:《(光绪)饶平县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续编刻本;饶宗颐:《(民国)潮州志》,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说明:每个教育机构出处的具体信息已在表中注明)
②(清)周恒重修、张其纂:《(光绪)潮阳县志》卷6,《书院》,清光绪十年刻本,第1页称东山书院“同治间,总兵方耀、署知县张璿、樊希元筹款重修”。而据同书卷16,《官绩》,第14页称樊希元“同治十年署潮阳知县,……尝捐修东山书院”。由此可知,东山书院应当在同治十年重修。
教育机构 地点 时间 说明 资料来源金山书院 海阳 光绪三年 拨款给郭廷集在周濂溪旧址创建登云书院 海阳 光绪六年 总兵方耀于赎锾项下,酌拨银一千四百两。正谊书院 海阳 光绪十二年 方耀拨有澄属充公田三百余亩,年征租银为岁费龙溪书院 海阳 光绪六年 方耀率龙溪绅士建,龙溪时拨银四千二百两榕江书院 揭阳 同治十年 方耀拨罚款三千两 《(光绪)揭阳县续志》卷1,《建置志·公租》,34、44页《(光绪)海阳县志》卷19,《建置略》3,43-45页蓝田书院 揭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知县周士俊倡捐重建宝峰书院 揭阳 同治十三年 方耀拨罚款二千元三都书院 普宁 同治十年 方耀重修并建 《(光绪)普宁县志》卷2,《建置志》,450页蓝田书院 丰顺 同治九年 方耀拨款项发交绅士生息、延聘山长以设教其中 《(光绪)丰顺县志》卷2,《建置志》,5-6页鹏湖书院 丰顺 同治十一年 方耀会同道府拨款银三千元东山书院 潮阳 同治十年② 方耀、署知县张璇、樊希元筹款重修《(光绪)潮阳县志》卷6,《书院》,1-3页六都书院 潮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拨款创建奎光书院 潮阳 同治十三年 方耀拨款创建培元堂文祠 潮阳 光绪二年 方耀等倡建启元书院 大埔 同治七年 方耀增筹巨款属大埔士绅创建 《(民国)潮州志》之《教育志》上,《书院》,35页琴峰书院 饶平 同治十一年 知县潘允请修,方耀拨款 《(光绪)饶平县志》卷8,《人物》,11页蓝田义学 丰顺 同治九年 方耀拨款生息延请师儒教育童蒙 《(光绪)丰顺县志》卷2,《建置志》,5页长寿庵义学 潮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拨款倡立紫霄宫义学 潮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拨款倡立梵王宫义学 潮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拨款倡立龙神庙义学 潮阳 同治十二年 方耀拨款倡立方公讲院 海阳 同治八年 方耀建,有饶属新村乡沙田七百亩。怀德义塾 海阳 光绪六年 方耀拨银一千四百两为岁费凤塘义塾 海阳 光绪八年 方耀拨款建,凤塘时拨银七百两麒麟义学 普宁 同治间 方耀命乡人重建 《(民国)潮州志》之《教育志》上,《义学》,46页普东义学 普宁 光绪二年 方耀捐资增建 《(光绪)普宁县志》卷10,《艺文志》之郑笺:《普东义学序》,547页三饶义学 饶平 同治十一年 知县潘允请修,方耀拨款 《(光绪)饶平县志》卷8,《人物》,11页《(光绪)潮阳县志》卷6,《书院》,3页《(光绪)海阳县志》卷19,《建置略》3,47页
从上表可知,方耀直接或间接支持的有名的书院达16所、义学11所,除了正谊书院,其他均发生在方耀镇潮期间,而正谊书院则是他担任水师提督时,让郭廷集用修潮州城南堤余款在登隆都客仔寮前堤旁创建。方耀支持晚清潮汕教育事业的方式包括拨款、倡建和聘用教师等。当然,与方耀有关的教育机构还不止27所,如光绪《海阳县志》称,在镇署右建有3间义塾,与上表的方公讲院一样,都是同治八年为武营子弟所设,且“有饶属新村乡沙田七百亩,每年租银为四塾岁费”。[9]卷19·建置略:47光绪《普宁县志》称:“有义学,右有公所,同治癸酉,邑绅方耀筹款创建。”[10]450甚至,饶宗颐教授称方耀在潮期间“设乡学数百所”。[11]28为了进一步说明方耀对同光时期潮汕教育的贡献,笔者搜罗同光时海阳县、饶平县、大埔县、丰顺县、揭阳县、普宁县、潮阳县等地非方耀支持建设和恢复的书院,亦列表如下:
表2 同光时期非方耀支持建设和恢复的潮汕书院
从表2可得知,同光时期,非方耀支持建设和恢复的书院有名者仅10所,低于与方耀有关的16所,而且这些书院还是不同地方、不同人倡建的。从这点而言,方耀对同光时潮汕教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除了书院和义学,方耀还拨款经费作为文武秀才的补贴,称之为“印金”,如同治十年,方耀拨罚款银五千元作为饶平文武印金经费。[12]卷2·学校:9同治十一年,饶平知县潘允“禀请方镇军拨给罚款银伍千圆,以为文武新进印金公费”。[12]卷8·人物:11同治十二年,方耀在揭阳办理积案,“轸恤孤寒”,特拨罚款一万两作为印金交保安局,由“绅董生息”,此项经费被称为“方公印金”[8]卷1·建置志:42-43。光绪十四年(1888),方耀办理潮汕沙田问题时,在揭阳设置宾兴①根据毛晓阳博士研究,宾兴有6种含义,基本都与古代科举取士有关。此处所指的宾兴经费,应属地方财政预算性科举经费,即为参加乡试和会试的考生提供应考费用。参见毛晓阳:《清代科举宾兴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7-29页。学租3处,即盘溪南溪沙租、桃山都新寨沙租和地美都土尾湾沙租等。[8]卷1·建置志:40-41
二、方耀兴办潮汕教育的原因
方耀是行伍出身,咸丰初年即跟随父亲方源征战广东西部,从小到大的军旅生活自然让他很少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但从方耀对晚清潮汕教育的贡献看,他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笔者认为,方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晚清的潮汕社会乱象有关。咸同时期,潮汕地区存在着械斗、好赌、掳勒等多种不良风气,正如在潮三十余年的陈坤称:
潮郡地方有大患者三,洪水、洋人、风俗是也。……风俗颓靡,不尚学而尚气,不尚义而尚利。降乩童、打花会、设娥场、开人当、结会乡、吞租谷、截河私抽、拦途抢剥、明火撞劫、掳人勒赎,皆为利也。纠众械斗、杀人支解、挖坟毁骸、奸淫妇女,皆为气也。然而渐有由来,非一朝一夕之患矣。[13]100
同治八年到十年,方耀在潮办理积案,并写下《七邑清积案记》,其称:
吾潮人民质朴,在昔有海滨邹鲁之称。自械斗之衅起,而风俗曰漓,弱肉强食,占田夺产有之,掳禁勒赎者有之,甚至负隅抗官,盗贼遍野。[14]卷21·艺文中:91光绪十五年,方耀写给张之洞的信中亦称:
潮郡民俗强悍,土匪众多,由来久矣,前二十年其强横,为一省之最;近十余年其安靖,亦为一省之最。忆自童时,习见乡邻有斗,被发缨冠者,固未之前闻,亦从未闻有官兵弹压解散之事。[15]卷4·覆张香帅督过师:5
因此,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就成为方耀治理潮汕的重点议题,而重建和完善潮汕地区的书院和义学,以文化教育来扭转不正之风不失为良策,正如同治时,大埔人邱晋昕在《创建书院舍碑记》中所言:
岁戊辰(同治七年),镇军方公奉命理潮州积案,锄奸格顽,桴鼓不鸣,乃投戈讲艺,翔舞士气,念埔邑人文之盛,甲于一郡,顾未有书院,为哔肄业所,爰筹巨款,属邑人经成之,都人士奔走偕来,乐观厥成,就署东隙地创建书院,颜曰启元。[16]卷18·艺文续志:7
光绪九年(1883),两广总督曾国荃写给方耀的信则称:
粤东介在海滨,五方杂处,良莠不一,强劲成风。闻麾下治军潮阳,除暴安良,能使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得兵心,得民心。又复多建书院,广开义学,将以诗书之气,化其械斗、嚣竞之风。[17]卷16·致方照轩:610
1891年12月31日汕头潮海关税务司辛普森(C.Lenox Simpson)评价方耀时亦提到:
他也预见到,为了保证这一新创立的安全和繁荣局面持久下去,必须对这一地区普遍存在的极度无知与愚昧状况进行启蒙教育工作;为此他在潮州府创办了金山书院,聘请教授,资助充裕基金为任何渴望学习经典著作的人提供免费教育。他还发起全地区建立几百所免费教育学校的计划。由于他办了这些造福本地的事情,他荣获穿着“黄衣”的赏赐。[18]20
由以上材料可以得知,兴校办学是方耀治理晚清潮汕乱象的重大举措之一。尤其是在潮阳县,械斗抢掳、抗粮拒捕等不良风气特别严重,据同治三年至四年担任潮阳知县的江苏如皋人冒澄称:
敬禀者,窃照潮属地方,民情犷悍,素称难治之区,而潮阳一邑尤属疲难素著。久在我宪台洞鉴之中,卑职仰蒙宪恩,委署斯篆,计自到任以来,访察情形,检查案牍,大抵潮属积弊,潮阳无不有之,如纠结会乡、械斗抢掳、抗粮拒捕等事相沿已久,竟成固习,莠民何处蔑有,而潮民倍觉强梁,军械则人有所藏,战斗则视为儿戏,心粗胆大。每易生端,乡村聚族居,丁男动以万计,而且互相勾结,各树党援。盖凡一乡一族之中,均必有烂匪数名。主谋领袖专与官法作梗,而良弱者亦即为其胁制。[19]卷1·通禀地方情形:4
同治十年(1871)九月,方耀基本完成清办积案的任务,而且还逮捕了不少匪徒。[20]卷320·同治十年九月丙辰:239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办积案后,方耀尤其重视潮阳的教育,在上表所列教育机构中,属于潮阳县的书院和义学就达8所之多,是表中数量最多的。
另外,晚清潮汕士绅的积极主动配合也是方耀热衷支持教育事业的原因之一。咸丰四年(1854),陈娘康、吴忠恕等农民起义对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各种公共事业百废待兴。地方士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创建于道光十年的普宁县三都书院,据光绪时陈文耀的《重修三都书院记》介绍,在咸丰四年时遭土匪蹂躏,门户窗牗荡然无存,兵事过后,普邑士绅屡次建议修复,但都未果,一拖就是十多年,直到同治十年,方耀到普宁清理积案,“腃顾梓桑,慨然以兴贤育才为己任,筹款四千元,谕诸绅士协同修理,并置租生息,每年延师督课,择尤优奖。”[10]549-550方耀自己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很喜欢跟有文化的人打交道,据许起称:“紫诠(王韬)广文每言及军门,辄有知己之感,谓其爱才下士,出自性真,曾小住潮郡衙斋,日偕游燕,款待之优,虽李相之于樊川,无以过焉,近今如方军门者,有几人哉。”[2]卷7·振兴文教:588又据潮海关税务司辛盛称:“方耀似乎不曾显出过学者的才能,虽然据说他非常喜爱博学者团体。”[18]27此外,方耀通过支持教育来笼络潮汕地区的士绅,这样有利于他的治理。所以,对于潮汕士绅兴学的建议与请求,方耀都会给予经费支持,如同治十一年(1872)丰顺县鹏湖书院因“租息有限,入不敷出”,“且因历年久远田屋多荒,经费弥形短绌”,所以,“邑绅吴翱、朱冠煐、谭渊源、彭光墀、张楷、王喈吉、吴世栢、邱权达、黄廷瑾、陈林藩、郑砚池、罗树棠等禀请丁制军日昌呈准,潮州镇方耀会同道府拨款银叁千元,发交生息为书院山长修伙、奖赏之需,随在县城及隍置买瓦铺共十四间,每年约共租银贰百余元。”[21]卷2·建置志:6又如同治十三年(1874),揭阳“廪生谢炼、陈宝等以义学无房舍可聚生,徒请于潮州镇军门方耀,得罚款二千圆。”[8]卷1·建置志:34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方耀在镇潮期间所拥有的资金则是兴办教育的物质基础。据同治十三年(1874)参修《大埔县志》的大埔廩生何龙翔在《议建考棚并筹学贽费叙》中称方耀“以罚款振兴九邑风教”。[16]卷18·艺文志:5何氏所言“罚款”,即方耀实行清乡、办理积案时,匪犯可重出罚款来免除死罪。另外,方耀镇潮时的另一项厚实收入为沙田田租。韩江下游三角洲拥有许多沙田,有些掌握在方耀手中,据《清史列传》称:“从前占久未经升科之沙田,至是皆丈量输赋。”[22]卷60·新办大臣传·方耀:20
三、方耀对潮汕教育的影响
同光时期,方耀对潮汕教育的大力支持,为其赢得了大量美誉。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方耀卒于行营。[22]卷60·新办大臣传·方耀:21后人谈起方耀对潮汕教育的贡献时多赞赏有加。方耀死后不久,八月初十日,两广总督李瀚章即上奏折为方耀入国史馆立传请旨,在奏折中称方耀在潮汕“创设书院、义学,泽以诗书,风气为之一变”。[23]第42辑·军务·人事:2041947年,饶宗颐教授也评价道:“(方耀在潮)立书院,延礼通儒;开韩江书局,校刻书籍①光绪四年(1878),方耀还资助翻刻明代澄海大儒唐伯元的《醉经楼集》,翻刻的底本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唐际虞刻本。参见饶宗颐:《潮州丛著初编》之《方刻醉经楼集跋》,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18页。,士风因以一变。治潮九年,民率其行,吏更其俗,至今称颂不衰。”[11]28笔者认为,方耀对潮汕教育的影响有以下两点:
首先,由方耀牵头,潮汕地区在同光时期又新建和恢复了不少教育机构,改善了当地的不良风气。光绪时,潮阳县拔贡郑安淮在《培元堂文祠记》称:
同治间,提军普宁方公镇潮州,荷圣天子宠灵,遏戾气,扶正气。阅数稔,民气以舒,士气亦渐以振。于是思所以厚植之,下其事于邑缙绅,其略曰:潮故海滨邹鲁也。[14]卷21·艺文中:93稍后的普宁廩生郑笺在《普东义学序》亦称:
光绪二年,方军门时署潮镇,驻军棉湖,复捐资增建规模,式廊、藏修、息游之地,宽然有余。……夫风气之新,文明之焕,在有心人振作鼓舞之耳。桀惊之子陶铸,诗书自足,柔其气矧属驯良,椎鲁之夫,淋浴教泽,不难其衷奚。论聪,以日月争自灌磨,即谓普东一隅为海滨邹鲁也。[10]547
郑安淮和郑笺都用“海滨邹鲁”来评价方耀为普宁文风带来的影响。不仅本地人给予高度评价,光绪十三年,王韬写信给方耀时称:
潮州一郡之治,雍容媲美于邹鲁,化顽梗为驯良,转椎鲁为诚朴,户多诵,家有诗书,皆出阁下一人之所赐也,功当不在韩昌黎下,阁下德泽被民。[24]卷6·上方照轩军门:446许起亦称方耀:
遍处设立义塾。……购置经、史、子、集藏于书院,俾肄业士子入而披览,凡列前茅者,优其奖赉。于是远近之儒,无不争自濯磨,以实学自励。不数年,词章彪炳,与海内抗衡,皆方军门鼓舞之功也。[2]卷7·振兴文教:588
此外,风气的改善还体现于潮汕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据光绪十六年五月李星辉介绍,方耀对揭阳教育的大力支持,使得揭阳“日应童试者人已逾千,较之同治季年不止倍数,比来省试礼闱,连闻捷报,骎骎乎追昔时之盛,当拭目以俟之”。[8]卷首·李序:3
其次,方耀所兴办的学校有些得以留存,并延续至今。以金山书院为例,建成后的金山书院颇具规模,“院前为崇道堂,中祀文昌,左祀韩昌黎,右祀周濂溪,后为景韩楼。院北倚山腰,因山势下环建斋舍,凡七十余间。”[9]卷19·建置略:43可见,方耀对金山书院的重视。②(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卷19,《建置略》32,43页。方耀对金山书院的重视还体现在选址,该书院所在地原为潮州城火药库,光绪三年方耀拨款创建书院时,则将火药库移到书院的右边和后面。参见(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卷18,《建置略》2,7页。同光间在潮州的绍兴人宋泽元称:
方公择地于城北金山之麓筑书院,其上延名儒主讲席。仲春初吉,召九邑弟子员甄试,其文艺优以饩,其规条使之读。书院中广购经、史、子、集,以扩其学,小缀亭台,杂莳花木,凤台湖山之色,葱郁在目,可以讲肆,可以游聘,吁可乐矣。[25]卷3·金山书记:439-440
正是得益于方耀的支持,金山书院迅速成为潮汕地区著名的教育机构,成为“九属生员肄业之所”。[9]卷19·建置略:43清末新政时,全国各地的旧式书院开始转变为各级学堂,在京城设大学堂,在府城一级设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山书院改办为潮州中学堂[7]30。进入民国,潮州中学堂几度易名,民国二年改为省立潮州中学,民国十年改为省立金山中学,民国十二年则成为省立第四中学。[7]30在潮汕地区尚未出现高等教育之前,金山中学可以说是潮汕第一学府。在金中任教和读书的教师和学生有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以民国十年担任金山中学校长的张竞生和民国十九年(1930)就读金山中学的饶宗颐最具代表性。此外,潮阳的六都书院,后来演变成六都中学;普宁的三都书院,后来发展成普宁第二中学。金山中学、六都中学和普宁第二中学等都是现在潮州、汕头和揭阳初等教育的重点中学。
总之,通过方耀与晚清潮汕教育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身为武官的方耀大力支持潮汕教育的发展,与他在清办积案时展现的严酷凶狠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晚清潮汕教育的复兴过程中,方耀能有如此担当,也说明了太平天国后清政府重要军功武将对地方进行治理,所以他们有很大的权力,往往越权办理本来属于文官职责的事情。另外,在方耀兴办潮汕教育时,他主要还是通过地方绅士的力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潮汕绅士阶层,以便于建立自己在潮汕地区的势力,而兴办教育也仅仅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完善水利、修祠建庙等。
[1]韩愈.韩愈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M]//续修四库全书第1263册影印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黄挺,陈占山.潮汕史: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史学月刊,2001(1).
[5]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第4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佚名.瑞澄泉相国治粤事实[M]//三编清代稿抄本(第146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7]饶宗颐.(民国)潮州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广州:岭南出版社,2009.
[8]王崧,修,李星辉,纂.(光绪)揭阳县续志[M].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9]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M].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10]卢师识,修,赖焕辰,纂.(光绪)普宁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五年抄本.广州:岭南出版社,2009.
[11]饶宗颐.潮州先贤像传[M].广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民国三十六年刊本.
[12]刘忭原,修,惠登甲,续修.(光绪)饶平县志[M].清光绪九年续编刻本.
[13]陈坤.治潮刍言[M]//广州大典第68册清同治戊辰刻本.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
[15]方耀.照轩公牍拾遗[M].汕头林百林宝珠图书馆藏民国手抄孤本.
[16]张鸿恩,等,修纂.(同治)大埔县志[M].光绪二年刻本.
[17]曾国荃.曾忠襄公文集批牍书札[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96册影印光绪二十九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8]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等编.潮海关史料汇编[M].汕头: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印行,1998.
[19]冒澄.潮牍偶存[M].清光绪乙卯刻本.
[20]宝鋆,监修.穆宗毅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光绪)丰顺县志[M].广东省立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四年续修增刻本.
[22]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28.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4]王韬.弢园尺牍续钞[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08册影印光绪十五年活字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宋泽元.忏花盦文存[M]//清代稿抄本:第39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佟群英)
G127;K207
A
1001-4225(2017)04-0044-06
2016-06-23
赖泽冰(1991-),男,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