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存在问题浅析
2017-05-24石宗培
石宗培
摘 要:人类学的研究离不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知识获取的必要途径。很多人将是否进行过田野调查视为人类学者的评判标准之一。田野调查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学的学科标志之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谱系法等。本文主要分析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方法运用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认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问题分析
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中叶,早期人類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当然这和早期人类学者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早期人类学者主要是研究文化的起源问题,试图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他们主要是利用别人的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因此他们被人们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美国民族学家C.恩伯和M.恩伯指出:“大约在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即要系统的进行观察。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便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观察,甚至参与那些社会的某些重要事务,并向土著详细询问他们的习俗。换句话说,人类学家开始了田野工作。”[1]
人类学一直推崇的田野调查方法是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2]参与观察法包括参与和观察两项内容。人类学者的长期参与观察有助于深刻理解所观察对象行动背后的思维与行为规则。因此,参与观察显然不同于从旁式的直接观察。参与观察为研究提供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提高了从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二是提高了民族志的解释力。然而参与观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获得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即可靠性)。由于它是非结构性的,灵活的程序与描述性的资料使其难以对研究结果进行重复论证。同时,参与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综合素质,考验其敏感性、理解力和解释力。研究者随着参与体验过程的推进,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会增大,因而在分析、解释行为及社会现象时丧失敏锐性与客观性的可能性也就增加。这是研究者在进行参与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3]
访谈法是几乎是所有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必定会采取的方法。由于社会规则和现实行为存在着差异,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当地人的观念和想法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访谈主要包括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非正式访谈是指人类学者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虽然可以获得一些较为深入的资料,但访谈者容易特别注意由于自己的偏好而认为十分重要的话,而他认为不重要的部分可能根本就没有,而且凭借记忆记录会失去许多重要信息。因此,访谈者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相关的记忆力训练,提高访谈水平。
问卷法主要是通过问卷系统地、直接地从某一社会群体中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认识研究对象,回答研究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在人类学中,问卷法通常被用做补充方法来说明用别的方法获得的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有利于节省很多时间、经费和人力。相对于其他的调查方法,问卷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以同时调查多名被调查者,其次就是问卷法具有较好的匿名性,有利于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收集到更真实的社会信息。最后,问卷调查法有利于定量处理和分析,研究者可将研究的概念、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并将其转化为数字,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来做定量分析。但问卷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较落后的地方做调查的时候,由于被调查者文化水平的限制,有些地方人们的识字能力有限,因此其适用范围会受到限制。其次问卷的填答环境和质量不容易保证,回答率也难以保证,这是问卷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类学中的谱系调查方法最先由里弗斯在1910年在其一篇重要的论文《人类学询问中的谱系法》中提出并运用了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报道人的谱系资料。[4]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5]谱系分析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人类学家通常通过谱系法来了解继承、居住、婚姻、继嗣、亲属等社会制度。今日人类学家往往借此建立地方人群的亲属关系之结构。但谱系法不是在任何社会都适用,在有些地方,询问当地人的谱系是一种文化禁忌,会引起人们的戒心和不悦。
因此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即有其方便优势的一面,同时在具体调查中使用时也都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值得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第97-9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3.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4.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8.
[5]吴泽霖.《人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