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心理成因及对策
2017-05-24李艳
李艳
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别字,不是删减笔画,就是增添笔画;不是同音字混淆,就是形近字干扰。有时还会出现无法理解的错误。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粗浅地作出一个归纳。
1.感知错误
知觉就是对事物整体的轮廓进行感知,而忽略事物需要辨别的细枝末节。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一般只记住字体的大体轮廓,对于所要记忆字的一些细微的部分,若没有教师的有意提醒或者专项训练就会忽略。如:把“复”里的“日”字写成“目”字,把“底”下面的一点漏写,把“琴”下面的“今”写成“令”;有时没有把字的部首看完就写,造成错写部首现象,如把“游”字的右边改成反文,甚至还会出现抄上一字的上半截,下一字的下半截现象。
2.注意力分配能力差
有的学生在写字时,特别是受到外界干扰时,由于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造成错误,例如:写字过程中边写边讲话,一些字的笔画就会“张冠李戴”。
另外,有的学生作业时间一长,头脑就会发“热”,外部一点点的干扰都会造成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例如:明明写“笼罩”一词,笔下却是“罩笼”,“知道”写成“知到”。
3.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具体表现在识字过程中,一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而出现错误。例如学生在写“底”“低”时,常看到“氏”字下面带点,于是在写“纸”时,受“底”“低”的影响,不去考虑所写的字的意思,习惯性地在“氏”字下面加点,产生了错误;二是前一个字的字形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写成“批抨”,“荆棘”写成“荆刺”。
又如,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把“奶”写成女字旁加“及”,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写“武”会多写一撇的情况,当然这里也含“感知”性的错误。
4.记忆的影响
学生因记忆因素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写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并缺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于是把音同的字加以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把“青山”写成“清山”,“竞争”写成“竟争”,“再见”写成“在见”,都是因为学生记住了字的音,而记不清字形,忽略字义的理解及运用,不能将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而导致错误。
学生写字错误成因除上述几种智力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如:情感、意志、习惯等。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碰到写作业就畏繁畏难,甚至不想写,本来会写的字也无法写对。
针对上述原因,要减少学生的错别字,提高学生写字的正确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首次感知
我们在教学生字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战”,以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同时要针对学生感知特点,加强学生易错的部分感知,如强调“清”和“青”、“底”和“纸”、“在”和“再”等,进行组词的专项练习,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鲜明的印象。又如,让学生讨论:(1)怎样才能正确记住生字?(2)新学的生字可能会错写成什么?(3)你会写错吗?有哪些同学会写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正确记忆生字。
2.加强针对性练习,排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由于小学识字教学中有许多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比较,弄清联系区别外,还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例如:学生容易把“吃”右边的“乞”写成“气”,究其原因主要是“乞”和“气”在字形上十分相似,仅仅是一笔的差别,怎样使学生不会写错呢?我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在这段话中看谁“吃”、“气”用得多,看谁句子写得流畅,可以是“顺口溜”、“打油诗”、“绕口令”等等。这种强烈的“刺激”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排除了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练习,从而有效排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提高识字的正确率。
3.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减少错别字的保证,识字教学是一项十分细致、十分耐心而又十分艰苦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所以要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在识字时,养成认真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形成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在作业尤其是作文时做到随时自觉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更能减少错别字,甚至避免锚别字。
提高学生作业,尤其是作文中字的正确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逐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提高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