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实守信?立身之本

2017-05-24尹喜荣

青年时代 2016年23期
关键词:自律君子诚信

尹喜荣

摘 要:本文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出发,阐述了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价值,提出了诚信品质修养的途径和大学生诚信立身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诚信;立身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歷史长河之中,充盈着“诚”与“信”的闪光思想和价值诉求。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时代转换,“守信重诺”、“自律慎独”的精神气质已深深熔铸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

一、诚信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诚”?朱熹说:“诚者,实也”,又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即是说,“诚”就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真实、不虚幻。《大学》则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则是人道的法则。所说的意念真诚就不要欺骗自己,要像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美丽的容颜一样心安理得。“诚”就是既不故意歪曲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也不有意掩饰自己主观意图的真实想法。“诚”之本义是真心实意、无妄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信”最早出现在商汤伐桀的誓词中:“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商汤请求人们相信他会遵守诺言。对于“信”,《诗经·氓》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描述,《袁氏世范》有“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的诠释。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信”与“义”接近,说过的话能够在行动中再现。许慎解释:“信,诚也,从人言。”人言为信,言为心声。因此,信是对誓言的遵守,是对规则的遵从,是恪守信用,言行一致。

综上所述,“诚”和“信”意义相近,但各有侧重。“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本真的状态,侧重于主体内在的修养和德性,即“内诚于心”,其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信”多是从规范层面上讲,反映的是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侧重于主体外在的行为规范,即“外信于人”,其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因此,“诚”是“信”的内在依据,是“信”之根;“信”是“诚”的外在体现,是“诚”之用。“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和价值

(一)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先哲对如何立身处世的论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并把诚信看成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夫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人若无信则寸步难行,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无法立足和行走。《论语》记载:子张问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夫子认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信任,即使在蛮荒蒙昧之地也能畅通无阻。言而无信,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难以顺利通行!在孔子看来,诚信是人行事通达的凭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千百年来,孟信买牛的故事广为流传,“暮夜却金”的佳话不绝于史。“诚信农妇”武秀君、“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鸡蛋哥任庆河、“油条哥”刘洪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诚信永远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

(二)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

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论语·颜渊》里记载着孔子和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治理好国家的三大要素是充足的军备、充足的粮食和政治上民众的信任,而民众对统治者的信任又居于这三大要素的首位。管子曰:“诚信者,天下之大结也。”诚信是维系人心,淳化民风,引领世态的关键。《左传》以“信”为“国之宝”,为“民之所庇”。国家要长治久安,为政者必须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若损信于民则国必乱,失信于民则国必危。历史是一面镜子,商鞅立木为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名扬后世;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身死国亡,遗恨千古。

(三)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对人们合理的正当利益追求也决非一味的排斥和谢绝,只是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求持节制的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有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事实上,讲求货真价实,强调童嫂无欺,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及商业活动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廉价义商。如“晋商”“徽商”以义服人,信用为上,各领风骚数百年。 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再看看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每天成交数以亿计,每一笔交易都是信用在流动。

三、诚信立身,重在自律,贵在慎独

(一)传统诚信观具有强烈的自律倾向

中华传统诚信观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上,建立在熟人、亲人之间,具有浓浓的情感因素。传统诚信观把诚信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是“天之道”,是“圣人之大本”。常人要达到这种崇高的诚信道德境界,就必须将人性中的私欲、功利极力摒弃,通过自我约束并加强修养来成就个体的道德人格,体现出强烈的自律倾向。儒家还把这种自律推向了极致——“慎独”。慎独就是人对自身的思虑及独处时的诚信行为进行自我警醒、自我约束的自律功夫。这种自律倾向主要出于道德主体的心善、忠诚、品正及羞耻心,讲“诚信”就是一种出于良知、道义和自我约束的主观承诺,即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这种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一种与他人无涉的自我修养境界,其重心在“我”而不在人,诚信的根本目标在于增进自身品德的完满,达“内圣”的境界。这种强烈的自律倾向,使传统诚信观具有超越功利的道义性。

(二)诚信品德修养的途径

1、学思结合,内向反省。学思结合是传统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即爱好仁德而不好学,会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好学,会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好学,会危害亲人。所以,道德行为的规范只有通过努力去学习道德知识,才能实现其目标。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要“学”,而且“思”,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所说的“学”和“思”都具有自我反省的性质。自我反省是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方式。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是说明了人要善于自我省察,从而及时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加以改正。

2、知行合一,外向拓展。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道德实践分外重视,强调言行一致,把行为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并最终衡量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品性的善恶。“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别人,不能听他的话就信他的行为,而是要在观察他的行为之后看是否与言语相符,进而决定是否相信。因此,要求人们具备道德认知后,要躬行,并且以行动作为品行的考核标准。“言必行,行必果”,为人必须忠诚老实,能够说到做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正如《中庸》所言君子修养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首先广博地学习,其次详细地向别人请教,再次周密地思考,接着明确地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最后切实地身体力行,如此才能成为君子。

3、追求慎独,提升境界。“慎独”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作为强化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自我反省和行为自律。诚信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如何行为,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内心如何真诚表达。“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一定要内心诚实,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时时规范自身行为,以防止有悖于道德的不检点行为发生。

(三) 大学生诚信立身的具体要求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应该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在此,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具体要求:

1、诚信为人。不贪伪诈之功,不谋不义之利,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说实话,办实事,讲信用、重承诺,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诚信治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知识,作业不抄袭,考试不舞弊,论文不作假,求真知,真求知。

3、诚信求利。不伪造材料骗取国家奖助学金,不恶意拖欠学费和贷款,不为评优评先、入党升学挤兑他人,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4、诚信求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觀,不好高鸯远,不有意拔高自己的能力,不给就业简历注水,不伪造学历和证书,自觉履行就业合同,不随意违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诚信观念贯穿于职业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韵清、周晓阳.论中国传统诚信文化[J] 船山学刊,2009.1.

猜你喜欢

自律君子诚信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自律成就美好
君子无所争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