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二)

2017-05-24卓跃张颖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日军海军工厂

卓跃+张颖

不过,用酒精取代航空燃油必然会面临酒精燃烧出的热能较低、酒精比重又较航空燃油高等问题,所以日军要求对飞机更改设计,将飞机引擎化油器的浮筒加重,其喷嘴截面加大以供使用。而日本飞机制造厂基于其他考量反对更改,结果日军飞行部队只好被迫以酒精与燃油3:1比例进行混合,虽然这种情况下飞机仍可使用,但因混合燃料的辛烷度较低,常造成飞机马力、航速、续航力等问题。1944年之后,南洋石油无法进口,驻台日本陆、海军的训练飞行全部采用混合燃料,甚至连神风特攻机也都使用这种混合燃料,直到战争结束。

至于飞机的发动机这个当时技术与材料最精致的部分,台湾当时能做的仅是维修,而对于飞机内部的操纵装置和气压、温度仪表装、油路等,台湾冈山海军第61航空厂已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准了。

日本在台湾设立的飞机工厂

二战前台湾制造飞机的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中国巨额赔款(当时约合日币3.6亿元),并得到部分铁矿垄断经营权,由此奠定日本国内军事工业的崛起。例如1897年成立的日本八幡制铁所,因取得中国湖北黄石大冶矿区的生铁等原料,开工第一年,便生产出占全国53%的铸铁与83%的钢。日后,随着战争的需求,日本民间炼钢工业也日益扩增,虽论规模与数量仍不及官办工业,但日本政府刻意维持民间参与,使得许多工业技术得以传播。1923年,由于日本陆军欲建立航空队,东京瓦斯电气工业会社、川崎造船所、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藤仓工业株式会社、爱知电器时计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等民间企业开始接单制造教练机,或承担部分飞机部件及发动机的修理。1932年,日本当局推行“航空技术自立计划”,通过聘请外国技师与技术引进,以及奖励民间企业参与,开始大量生产军用飞机。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驻台日军开始加入日本侵华战争的行列。1940年,日本又出兵占领法属中南半岛北部(今天的越南北部),导致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及石油禁运并停止出售废钢铁和武器,因此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军、民用飞机的制造与维修。以位于东京的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为例,它成立于1934年,几乎囊括飞机制造、维修的所有项目,包括各种飞机机身、各种航空发动机、航空仪器和配件、机炮等武器、航空设备及工具、各种车轮式并装轨式特殊车辆、各种轻油和高速重油发动机、各种机场用器具及工具类等。就是因为它拥有如此繁多的航空相关技术能量,所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受到日本军方的倚重,1943年至1945年共有数千名年龄在12至20岁间的台湾青少年被征召成为所谓“少年工”,在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等飞机制造工厂被迫从事飞机零件制造和飞机组装。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日军在岛内建有两座飞机工厂,即位于高雄冈山的日本海军第61航空厂(以下简称第61航空厂)及位于屏东的日本陆军第5野战航空修理厂(以下简称第5航空修理厂)。

日本海军在本土最早且最重要的军工制造厂是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始时主要兴建大型军舰及其相关兵器系统。1932年4月为满足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日军开始在各地设立多处海军飞机制造厂,其指挥权力属各镇守府和警备府,技术上则受日本海军航空本部的指导。1939年日军已拥有横须贺海军工厂、吴海军工厂、广海军工厂、光海军工厂、佐世保海军工厂、舞鹤海军工厂等,1941年10月又新设第一海军航空厂(位于浦霞)、第2海军航空厂(位于木更津,其中大凑支厂于1942年成为第41海军航空厂)、第11海军航空厂(位于广市和大分,其支厂在1942年成为第31海军航空厂)、第21海军航空厂(位于大村,其鹿屋支厂成为第22海军航空厂,镇海支厂成为第51海军航空厂),以及第61航空厂(位于台湾高雄冈山,属高雄警备府管辖)。

第61航空厂可以说是日军在本土之外最重要的海军军需工厂。其设置运作原本是要配合日军1942年生产1万架,1943年1.2万架、1944年1.4万架飞机的全国总生产目标,但日军在1941年12月8日突袭美国珍珠港后,不但导致隔年的4月19日凌晨日本首都东京上空出现美军B-29轰炸机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美军还积极投入大量部队对付日军,造成日军先后在珊瑚海、中途岛、阿留申岛等战事的严重失利,日方在亚洲战局的最初优势在太平洋战争中期后反转为颓势。也因此,1943年9月日本政府召开御前会议,修正先前的战争计划,通过《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挥大纲》,决定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画出应绝对确保的重要地域,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马来西亚婆罗洲中西部)、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印尼巽他岛、缅甸等在内的所谓“绝对国防圈”,并且强调要“顷全国力量谋求军需生产的急速增强,尤其是航空战力的积极扩充”。

航空战力的积极扩充,会影响其他军种在劳动力、原料与兵器生产方面的资源,日本陆军及海军就曾因此发生多次龃龉。为了有计划、统一迅速地遂行军需生产的行政营运,1943年11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成立“军需省”,开始国家总动员,将军需品的原料器材、勞动力及物资管理、飞机制造事业等业务皆纳入其下管辖。

1941年初,日本海军委托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在台湾高雄冈山飞行基地旁承建第61航空厂。当时台湾地区飞行基地与机场已有65座,使用的军机包括轻型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教练机等,日军期望通过该厂的建设,能够有效分担对中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所需军机的生产及维修的能力。实际上,从1941年底开始运作到1945年日军宣布战败撤离为止,第61航空厂组装维修过各式军机,如日本中岛飞机株式会社所属如九三式中级教练机“红蜻蜓”、50九六式战斗机、“月光”夜间战斗机、“银河”轰炸机、“彩云”侦察机、九七式攻击机及名声响亮的零式战斗机等,数年间在该厂工作的台湾劳工超过万余人。

第61航空厂位于今日高雄县冈山镇介寿西路,即如今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与隔壁空军第三指挥部现址。此处在明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就因军屯而形成聚落,当时称后协。1939年日本殖民当局强行征收此地,并将一部分居民强迫迁到今天协和里协和宫周边,另一部分迁到大辽里,之后拆除原地所有民房建筑,兴建占地面积近370公顷的第61航空厂,共有厂房车间42栋,所有土木建筑工程都强征当地台湾劳工进行。此外,该厂还另设海南支厂、三亚分厂、东港分厂以及新竹分厂,前两处位于中国大陆海南岛,后两处分别位于今天台湾屏东东港大鹏湾和新竹。东港大鹏湾是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屏东地区最重要的日军军事设施分布区域。该分厂拥有员工千余人,分设飞机部、兵器部、整备部、总务部和补给部等5个部门,主要负责日本海军水上飞机的维修和保养。新竹分厂则因成立时间较晚,员工人数与飞机产量也相对较少。

日本陆军下辖下的第5野战航空修理厂,它的渊源比海军第61航空厂更为久远,但规模则小于第61航空厂。1927年5月日本陆军第8飞行联队从本土九州岛太洗刀机场正式移驻台湾屏北飞行基地,并开始热带飞行作战训练以及清剿当地原住民反抗的支援任务,1935年8月在此处成立屏东陆军航空支厂,1937年5月扩编为第5野战航空修理厂屏东分厂。该厂设在飞行作战地域内交通便利的主要机场内,担任军机及航空兵器的修理和补给,1944年后以作战部队的需要编成独立的整备队。1941年底,该厂的补给部门另行独立出来成为第5野战航空补给厂。由于日本陆军航空部队的接连进驻,使得1935年至1940年间屏东市的都市计划建设皆与军事息息相关。

被强征的台湾劳工

1938年,日军基于对中国华北地区作战的需要,开始在台湾通过“皇民奉公会”等组织,鼓动台湾人“为皇国效忠”,志愿参加日军。从1937年到1945年,随着日军在中国及南洋地区战事需求不同,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实行军事动员的人数、种类都有所变化。以种类区分,大致为:军夫、军属时期(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志愿兵时期(1941年12月至1944年9月);强迫征兵时期(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

军夫是日军为运输搬送军需用品而雇用的劳工,也是日军中的最低级人员,地位甚至低于军马、军犬和“军属”(所谓“军属”并非是军人家属,而是指军人以外出于本人意愿在日军所属机构工作的人员)。1937年9月,台南地区450名不明就里被强迫征召的台湾人被日军送往中国大陆,承担日军的运输工作,这群台湾军夫后来被称为所谓“白棒队”。此后,日本殖民当局陆续强征台湾人以军夫、军属身份,随日军在殖民地或新占领地进行各种经济开发及作战任务,并被冠以所谓“台湾农业义勇团”、“台湾特设劳务奉工团”、“台湾特设建设团”、“勤行青年报国队”、“拓南工业战士”、“高砂义勇队”等名义。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由于日军在南洋的战线扩大,急需更多兵力,日本驻台湾总督府从当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海军特别志愿兵”则是在1943年8月1日开始实施。

另外,日本殖民当局还在岛内实行所谓“劳务动员”,即过募集、官方斡旋和征用,让台湾人到日本本土从事劳力建设工作,前面提到的“台湾少年工”就是在这种动员背景下的产物。

根据近年发现的资料显示,日本海军在1940年4月曾在台湾招考制造飞机的“技术生徒”,其中有资格报考者包括台南高等工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被录取后,被送到到日本的三菱军机制造厂工作。有部分人到日本受短期修造飞机培训后,又被分送到菲律宾或台湾的航空工厂工作。

早在1920年屏北飞行基地建成,日本警察航空班进驻后,就有台湾劳工参与飞机的保养维修与部分配件制造。特别是1940年与1944年台北航空机修理工厂和大东亚航空株式会社相继成立后,两处飞机维修人员最多达到百余人。而日军第61航空厂及第5野战空修厂则拥有以数千人乃至上万名台湾劳工,承担飞机的修造工作。

根据台湾光复后负责接收的国民政府台湾警备总部发布的《接收总报告书》统计,日军第61航空厂和第5野战空修厂共有官兵人数8879人,第5野战空修厂官兵人数5540人。另据战后出版的《日军占领台湾期间之军事设施史实》一书统计,日本海军第61航空厂总厂及各分厂共有12,640人,日本陆军第8军团所辖第5野战空修厂和第6野战空修厂(战争末期成立)与机场内两个设定队地面人员总共有20,450人。而据几位当年在第61航空厂和第5野战空修厂工作的台籍技工回忆,全盛时期第61航空厂员工超过万人,第5野战空修厂也有数千人。

第61航空厂属日军高雄警备府管辖,1941年开始运作后,厂内分设总务部、补给部、飞机部、发动机部、兵器部(含仪表、火炮、通讯电子等)等部门,以及另外设置的工员培训所(位于冈山镇巨轮路,即今天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巨轮校区现址)。厂内除教授专业技术及管理者为日本军官外,技术员工均为台湾人,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军属”,即日军中除军人以外出于志愿为军方工作的平民,依其所从事工作的不同,可大致分为文员、雇员和佣人。在该厂最全盛时期(约1942年至1944年前后)的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冈山街及火车站都会涌现黑鸦鸦往第61航空厂方向走去的人潮。这些台湾劳工有些是飞机部设计科绘图的人员,有些则是毕业于实业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技术工人,还有一些是厂内行政人员。

战事吃紧时,工厂里几乎天天加班到傍晚7点半左右,总共每天12小时工时,相当辛苦。第61航空厂最高产量每月组装生产200架各型飞机。东港分厂则分担负海军水上飞机的补给与飞机组装任务,包括零式水上侦察机和九四水上侦察机,飞机部件在日本本土出厂后就运送来此处组装。除了造修飞机外,,第61航空厂还肩负教育培训陆军飞机整备员与前往日本造修飞行机相关人员的任务。

日军兴建第5野战空修厂时也是以强迫方式将该地区(今天屏东市潭墘里)的居民外迁,此处原先水运通畅,是屏东县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相当热闹繁华。二战末期,美军集中火力轰炸全台重要的日军基地设施,该厂与附近村落自然难逃劫运。

第5野战空修厂内分设飞机维修、機械、发动机、仪表电器四个工厂,台湾籍技术员工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从宿舍走到各自工作的工厂。与第61航空厂不同的是,厂内技术员工多为日本人,台湾本地人占少数。1944年,日军在战场上虽已呈强弩之末,但仍扩大征召军人、军属为此战局作困兽之斗,当年日本陆军招募数百位年龄16至18岁的台湾年轻劳工到该厂。因战争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工厂里只能边学边干。当时他们修造的是日本中岛公司设计的Ki-43“隼式”陆军战斗机,但仅短短半年光景,台湾军工厂开始疏散行动,他们又从屏东分派到各分厂驻地。

1942年6月,美、日展开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和332架飞机。日本海军部为了能快速弥补损失,希望各飞机制造厂短期内增产,当时国内年轻人大多被强征入伍,工厂缺少技术工人。为此,日本海军通过日本驻台湾总督府分别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通过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对毕业生宣传赴日学习造飞机的消息,同时开出薪水、福利、学历、升职等优惠条件来吸引台湾人。从1943年至1945年间,共有8419位年龄在12至20岁间的台湾青少年被征召赴日,称为台湾少年工”,在位于神奈川县大和市的海军飞机制造厂生产雷电型战斗机。

根据几位少年工”的回忆,这些略懂日文却对造飞机一窍不通的台湾青少年们到了日本工厂,主要学习零件制造和飞机组装方面的技术,年纪较小的从事打铆钉、凿金属之类简单工作,大一点的操作制造或测试用的机器,从事组装、检查、配线等复杂性工作。这些“少年工”自1943年迄1945年间分批远赴日本,除了终战前因美军密集轰炸而无法正常工作外,工作时间少则半年,长则近两年,其飞机修造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准。然而战争结束后,被美军送返台湾的这些“少年工”们几乎没有人再从事航空工业。

猜你喜欢

日军海军工厂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