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自然的生命面对生存的困境

2017-05-24孙丽华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乡下人

孙丽华

摘 要: 本文试以《会明》未删减的文本为依据分析小说主人公性格,并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映现实的。作为沈从文塑造的一位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老兵,会明带有鲜明的“乡下人”的特性——他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是一种与自然契合、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同自然的律动保持一致的“自然人”,他正是作者所寻找到的民族振兴的道理——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关键词: 会明性格 文化视角 乡下人 自然人

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一)使用了京派小说大师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名作《会明》,为了符合试题的要求,命题者在尽量保留小说原貌与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将文章由原来的7800多字删减为近1500字。沈从文是受“五四”之后社会新体小说作家鲁迅的影响开始创作的,他从鲁迅前期小说创作中接受了以下思想:(1)以小说进行民族文化启蒙的思想;(2)打破旧文体不断创造新体小说形式的思想。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沈从文发展了社会新体小说而创造出新的小说文体——文化散体小说,这类小说文体的内在特征是反映现实的文化视角,外在特征则是形式的散漫。《会明》正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所以删改后的文章看上去似乎很简洁,但是却使得作者本要反映的现实文化不能深刻传达出来。本文试以原文本为依据认识小说主人公会明,并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映现实的。

一、“呆子”会明

小说主人公会明是一位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老兵,经历了前后十年的行伍生活。十年来,世界许多事情都变了样子,尤其是他所参加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开始蔡锷领导的反袁抗争到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在会明的心中,蔡锷领导的反袁斗争是这样的:袁世凯要做皇帝,就是这个人(蔡锷)告诉百姓说“中华民国再不应当有皇帝作金銮宝殿欺压人”,大家就把老袁推翻了。然而十年过去了,反袁斗争已经成了军阀混战:这十多年来,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因为上司早已说过许多次,自然是“打倒军阀”,才有战事,不必问也知道。其实他的上司的上司,也是一个军阀。战争已经成为谋求升官发财的手段,成为一种交易。然而这十年间,会明并没有改变:他的身份没有丝毫变化——十年前他是个火夫,十年后他仍然是个火夫。他的生活仍然沿袭着固有模式:无事时烧饭炒菜;战事一起则运输子弹,随连长奔跑。他所在连队的番号依旧是“三十三连”,他在军中的口号永远是“火夫会明”。最重要的是,会明对于蔡锷的崇拜始终保持着,牢记蔡都督的那句“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并时刻准备着照都督说的去做。对于蔡锷的崇拜,使得会明对于战争与军人指责的理解始终如一:“军队为保卫国家驻了营,做着一种伟大事业,一面垦辟荒地,生产粮食,一面保卫边防。”他对战争依然抱着一个崇高的目的:“他实在愿意要打就打起来,似乎每打一仗,便与他从前所想的军人到边境处屯边卫国的事实走近一步了。”从这个角度看,会明绝对是一个拥有神圣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士兵;从会明的“品貌”看,他“应当是一个将军”,但为何他却一直停滞在火夫的职务上呢?作者这样解释:“这天真同善,就是其所以使这个人永远是火夫的一种极正当理由。”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在“愚人流血聪明人升官”的旧军队里,诚实和善良正是会明永远是兵而不能升官的原因,因为他不会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不懂得随时代的风气变化而变化。会明最缺乏的是“聪明”,是那些四肢和头脑都像猢狲一样的同类人所具有的“聪明”。而在一群聪明人中,会明明显是被排斥在外的:“这一类人开始,随后是全连一百零八个好汉,在位軍阀流血之余,人人把他当呆子看待,用各样绰号称呼他,用各样工作磨难他,渐渐的,使他把世界对于呆子的待遇一一尝到了。”反映现实的文化视角使得本篇小说对于现实的投影完全变成人们文化世界的反映,构成这世界的矛盾不再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对立,而是文化观念、文化心态和由此形成的人生形式的对立。

二、“乡下人”会明

沈从文一直称自己为“乡下人”,而他塑造的老兵会明,带有明显的“乡下人”的特征。对于“乡下人”这个词语的内涵,凌宇和聂华苓都曾经做过界定。其中凌宇对于乡下人的精神实质的把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会明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凌宇指出:从道德状况看,“乡下人”首先是一种“自然人”。因为他们的灵魂尚未或者没有完全被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明”污染,对人生尊严有着特殊的感觉,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他们尽管被驱逼着在黑暗、粗野、肮脏的现实世界里生活,却仍然掩不住他们属于下层人民本质的道德光彩;从人的理性精神着眼,“乡下人”是一种“蒙昧人”。因为他们的理性世界还是一片混沌、原始、蒙茸,处于休眠状态,生命是自在的。他们的人生命运是悲凉的,然而,他们并不自觉其悲凉。他们的生命在强烈外力的刺激下,也有反抗,但这种反抗是自发的、朦胧的、原始的、缺乏理性之光照耀的;从人物与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看,“乡下人”是一种“陌生人”。原始的自然道德观与理性精神的蒙昧状态,必然导致他们与现存社会秩序和变化的道德观念的不适应,从而使他们成为失败者。由于他们的主观精神与一直与过去的世界相联结,因此他们对于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感到陌生。他们的诚实、纯朴、善良反现出呆、傻与抽象,往往成为人们戏弄的材料。很明显,会明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个陌生人形象,当时的世界于他是陌生的,他对于当时的世界而言,也就像一个呆子。那会明是不是一个蒙昧人呢?毫无疑问是的。他虽然保持着军人的神圣感与理想,但这种神圣感与理想并非他自己的想法,而是源于都督蔡锷,所以他虽然感觉战争一次就离自己理想更近一步,而且“这事比升官发财有意义”,但理由他又“说不分明”。由此可以看出,会明的思想并未解放,他所做所梦想的仅仅是出于对“偶像”蔡锷的愚忠。如此说来,沈从文对会明这一形象抱有的是何种情感呢?

三、“自然人”会明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曾经明确说过: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皆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作为“老老实实”写下来的人物形象,会明的生活和性情,的确是“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的。他的精神实质是高尚而神圣的,他永远信守灵魂的天真,对于军人这一职业充满虔诚、执着,把它当成自己的理想来信奉。但是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并不旨在引导人们退回到以往的时代中去,而是要从他身上提取出一种现代社会所缺少的精神品质,即人类天性中应具有的天真、诚实和善良。

虽然《会明》这篇小说中有对战争惨状的描写,但是作者的意图并非以战争的恐怖表现战士的英雄行为或反战情绪,而是写面对死神的战士基于善良本性对生命和生活执着的爱与追求。战争中的流汗、挨饿、流血、牺牲、腐烂,在会明看来都是兵士严肃而又平凡的生活内容,而且他用自己的善良面对战争的残酷。比如,他希望战争两方既已准备好了,就应趁“天气合宜”,早动手打,动机不是先发制人,而是担心拖到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死去的头脸发紫,胀大如斗,肚腹肿高,不几天就爆裂开来。一个军人,自己的生死应置之度外,可是死后那么难看.……虽然是敌人……究竟也是不很有意思的事”。在会明心中,作为一个军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但是作为一个生命,应该尽量保存期死后的尊严,这体现出会明对于生命的“善”。此外,小说还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具体描写了会明养小鸡的细节。在母鸡孵雏时,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去,总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的叫。好象叫他做外公”;梦醒后,仍然是凝神听,所注意的已经不是枪声,而是担心有人偷取鸡卵,有野猫拖鸡。鸡雏出生后,“他在每只小鸡身上作了个不同记号,却把它们一视同仁的喂养下来”。回到原防后,“仿佛觉得去那大树林涯还很远,插旗子到堡子上,望到这一面旗子被风吹的拨拨作响的题字,一时还无希望证实”,但是“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再过些日子,秋老虎一过,那些小鸡就会扇着无毛翅膀,学着叫‘勾勾喽了”。在军人的理想不能实现、生命充满遗憾之时,会明并未自暴自弃,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正是“乡下人”精神中最本质的一点——“乡下人”是一种与自然契合、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同自然的律动保持一致的“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与所环绕他的有生与无生世界一样,保持着天然的本质属性,保持着人性的质朴和美好。

四、會明的意义

沈从文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裂变期出现的新文化运功最深刻的反思者。他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新文化,而是造成以信仰危机和城乡文化对立为特征的文化裂变期。金钱权力代替神的信仰支配了整个社会,使唯实唯利的市侩人生观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其结果不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堕落,而且压抑生命,导致整个民族生命力萎靡。正是基于上述民族文化危机感,沈从文提出进行国家民族重造的途径就是首先建造由崭新的无形观念构成的理想观念世界,他说:“经典新作品的原则,当从一个崭新观点去建设这个国家有形社会与无形观念。尤其是用于做人的无形观念重要。勇敢与健康,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长庚》)这篇1929年写作、1934年改定的小说,正体现了沈从文的这一主张。小说主旨是给那些对于人类的前途抱着热忱与虔诚的人以鼓励,并且期望人的高尚理想不被时代的风雨卷扫摧残。会明是一个与自然相融的人,他在对当时环境隔膜与陌生的情况下,保持着对生活的期待与对生命的信息,从容地在那里尽其生命之理,而这正是作者所寻找到的民族振兴的道理——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5]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乡下人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