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塑造

2017-05-24邱悦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三国演义艺术性

邱悦

摘 要: 作为《三国演义》中“三绝”之一,“奸绝”曹操的“奸雄”形象塑造着实成功,却与真实历史中的曹操存在差距,作者视角下的“奸雄”如何定义,又何以进行艺术加工,实在值得思考;而“奸雄”塑造的方法所在同样具有探讨的必要;当然,将曹操塑造为“奸雄”本身并非偶然,必定存在重要用意。本文将以“奸雄”为切入点,依据《三国演义》文本,结合三国史实,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 曹操 奸雄 形象塑造 艺术性 方法 作用

谈及《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形象,人们总习惯冠以“奸雄”的标签,二者在惯有思维中被绑定。某种程度上,以“奸雄”二字便能等同且概括整个《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成为不朽的反面艺术典型。“奸雄”在语境中在意为“奸诈的英雄”,“奸”为其唯一修饰词,带有强烈贬义色彩。但小说中“奸雄”之意,也并非单纯大奸大恶之意,亦包含对其英雄本色的正面肯定。

“奸雄”之使用及其艺术加工

虽然《三国演义》更多通过故事叙述来塑造、强化曹操的“奸雄”形象,然而对于“奸雄”的表述,却更多来源于许劭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①的评价。而对其使用的恰当与否,学术界不乏人替曹操打抱不平,但“历史自有其不可篡改的神圣性,小说家也自有其天赋的虚构权”②,《三国演义》本就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若将“奸雄”作“奸诈的英雄”来解,曹操在整部书中形象便确实如此:奸诈,却又是个英雄。

“奸诈”这一特性毋庸置疑,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善诡诈兵无常形,行兵或是逃脱危机都见其狡诈,但奸诈重点更在于“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父报仇徐州屠城、忘恩负义杀吕伯奢……此类种种,更知其“奸”之品行。但书中曹操身上同样具有英雄特质。他善于用人,从严治军而赏罚分明,修耕植以畜军资,在乱世中有诸多不凡之举:假借宝刀行刺董卓、讨伐董卓胆识过人、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无疑,曹操具备英雄的所有特质,才能在三国乱战中闪耀发光。故而以“奸雄”来概括《三国演义》的曹操形象再合适不过。

事实上,“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但有时表现得像个枭雄,民间的形象只是个奸雄。”③这当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对其“奸雄”形象塑造的深入人心。真正历史上的曹操虽具此两面性,却并不这样极端。名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作为对曹操“奸雄”形象最经典的表述,仅仅源于东晋史学家孙盛《杂记》中的“宁我负人,无人负我”的想象之语,并无实证,书中曹操当时身边仅有陈宫,学界却甚至有证据证明陈宫当时并未追随曹操;而以“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一事作为对其道德诟病的依据,也未必可靠,《魏书》记载并非如此:“太祖以卓终必复败……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刃击杀数人。”而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玩弄权术的奸臣,但历史上曹操终生未称帝,认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④,他清楚地认识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⑤,因此谢绝了劝他自立的人,放弃唾手可得的帝位;另外,同时代众人甚至敌人都欣赏曹操,雄据汉中三十年终为曹操所败的张鲁认为“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⑥;孙权“比之于操,万不及也”的评价则更甚。可见历史上的曹操并非不得人心。说回功绩,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⑦,征服乌桓,保证边境安宁。郭沫若撰文称“他打了黄巾,而收编其精锐为青州兵,成为他武力的基础;他打了乌桓,而乌桓的骑兵在他麾下成为天下名骑。……他不是纯粹地以力服人,而是同时在以德服人。”⑧

“史”所描述为已然,文学作品描述的是其所未然却可然,是历史发生的另一种可能,所以并不能因为与历史的差距而否定文学创作。但我们可以确定,《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奸雄”形象具有艺术性,大量后人想像及作者加工成分存在其中,它并不能等同历史上的曹孟德,仅仅作为这本书中的人物而言,这种加工没有问题,且塑造“奸雄”典型,其创作的成功也不言而喻。

“奸雄”形象的塑造方法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奸雄”是其形象最直观的概括,毛宗岗甚至称之“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可见曹操“奸雄”形象传神至极,其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奸雄”形象。

其一,是通过“范式”⑨来塑造“奸雄”形象。“范式”本是语言学的概念。而人物形象的范式则是叙事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中某种潜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类质样式。⑩《三国演义》中许多著名人物身上都有鲜明的个性,这些个性并不是在许多事件中逐一展现,而是创作之初便有预设,并经由后期故事不断强化。

范式创作的方法在曹操“奸雄”形象的创作上尤为明显。曹操首次出场的文字叙述便是:“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11}寥寥数语,看似客观,却隐藏着对其出身的贬斥,已蕴含作者的情感倾向,而此处也体现其善于权谋的特质。其实,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心中早已准备好了一种“范式”,{12}曹操自出场介绍后,便不断在强化其“奸雄”特质,从小“诈中风”离间叔父和父亲的关系;后来行刺董卓被察觉后假献宝刀;因误会杀吕伯奢一家却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借无罪粮官王的头颅来安定军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利己主义的“奸”的形象不断深化,“雄”的特质也在知人善用、善待良才中逐渐变得具象明朗,青梅煮酒轮英雄是他的识人,官渡之战的胜利是他的军事才华,所以他兵多将广并非没有原因。因此,在毛宗岗的第十七回回评中认为其“借之谋愈奇,借之谋俞幻,是千古第一奸雄”,小說将曹操个性极度极端化,“奸雄”形象便愈加突出。

其二,通过书中相关类似人物衬托以塑造“奸雄”形象。“毛宗岗总结出一条‘才与才敌,作为《三国》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艺术经验。”{13}才与才敌,便是指在势均力敌之下塑造人物。作者将多个类似人物聚集,以正衬手法进行形象塑造。《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身上可找到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董卓与曹操皆是奸臣,都曾“挟天子”独揽大权,亦伤及无辜。不过曹操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识人之术,有诸多董卓之所不能,则是“奸”之外曹操的英雄特质。而“才与才敌”还包括“忠奸相慕”。毛宗岗在第二十六回评“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奸雄而能敬爱豪杰,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关羽与曹操二人,一人忠义之至,一人奸雄之最,两才相敌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黑白对比反差,由此,正义者愈加正义,奸雄形象也更为狡诈,曹操“奸雄”形象由此呼之欲出。

其三,通过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来塑造“奸雄”形象。从这一点上看,刘备形象对曹操“奸雄”形象的塑造起到极大的作用。作为正统的化身,刘备崇尚仁义的为君之道,这与曹操的“奸雄”形象恰好形成巨大落差,小说借刘备之口道出二者区别:“操以急,吾以宽;操以爆,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作者使曹操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又使刘备说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等话。在对比的作用下,刘备被极大美化,而曹操形象则被贬低。曹操杀董承、董贵妃,灭伏皇后三族等,凡是不为自己所用者都必除之以防后患。而刘备礼贤下士,为孔明三顾茅庐,对赵云救阿斗的行为摔子以报。正因为二者截然相反,在刘备仁义形象出现时,曹操“奸”之特质也突显出来。而另一方面,袁绍对曹操“奸雄”形象同样起到反衬作用,袁绍盲目自大、不信任人,而曹操谦恭而善于用人,这一对比又彰其英雄之色。可见,“奸雄”形象的形成离不开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奸雄”形象塑造的目的与意义

于曹操本身而言,“雄”是其很重要的特质。从上文叙述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费尽心力塑造作为“奸雄”的曹操形象,并无限放大其身世缺陷与奸诈特性,这定然有其目的。

从小说的主旨来看,《三国演义》是“意主忠义”{14}的一部作品,贯穿全书地体现出“尊刘反曹”的政治倾向。然而其所尊的不是刘备本身,而是刘备所代表的仁义道德。“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的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是‘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15}忠义观念的追求成为小说的重要主旨。这是由作品所处时代背景和创作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此时社会、民族矛盾尖锐,各方起义烽火遍布,作者虽未必心系苍生,也必心系民族,讲究汉族正统观念,因此蜀汉正统地位成为其强调的关键,而正统观念中的忠义之道必为其所坚持;而元朝覆灭,朱明王朝新兴建立,各方敌对势力仍有残余,其政权必然并不稳定,更会在初始阶段加紧对正统观念的重视,亦加强对于忠义观念的宣扬,以此来巩固政权。而这样的观念早在宋朝的程朱理学就以系统理论的形式加以强调,而由于统治需要,“明王朝高度认同程朱理学并把它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理学思想与政权结合紧密,成为王朝的权利话语。”{16}所以,《三国演义》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与政府对于忠义观念的强调的双重影响。就曹操而言,其并非墨守成规的迂腐臣子,他是乱世中的英雄,在群雄争霸中他的所作所为不乏许多出位的部分,“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为忠义观念所不容,更不用提其子曹丕即位后称帝对其追封的史实,更为强调忠义者所不耻,也成为明朝政府巩固政权、稳定江山的思想“阻力”,而“奸雄”形象却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于是丑化曹操、强化他的“奸”便成为理所应当的创作。

从人物塑造的需要来看,“奸雄”形象让曹操有别于其他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亦是塑造其他人物形象与人物创造整体性的需要。《三国演义》的人物数量繁多,其中不乏豪杰,他們在战乱中都有过功绩,也双手沾满鲜血,如若完全按照历史真实来创作,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便千篇一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尽量夸大人物身上的某一特质,以突显某一个体有别于其他的独特之处。因此出现“智近于妖”的诸葛亮、忠义两全的关羽、仁义开明的刘备和奸诈的枭雄曹操。“奸雄”是曹操身上被强化的特质,在书中他成为“奸绝”,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和魅力,所以“奸雄”成为他独特的外衣。而曹操与董卓等人的奸不一样的是,他还是一个英雄,这样的形像不可复制:他既有称霸世界的本领,又奸诈无比,并非其他英雄可以取代,也并非任何奸雄可以比拟。而在塑造其他形象时更是需要曹操的“奸雄”形象,比如说刘备的仁义与正当性,需要以在与曹操的对比中来成就。而其他人物,诸如董卓、袁绍等辈,他们的塑造成就曹操的同时,曹操形象也成就了他们,在相互比较中才塑造出各异的人物。《三国演义》中“人物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他们按照有规律的运动方式,组织成一种贯彻始终的‘人物。”{17}毛宗岗在第一百一十一回批司马昭时说“宛然董卓变相,宛然曹操后身。”这些人物间的神似使他们化为一体,形成“奸雄”贯穿始终之感。在这些人物塑造的需要下,曹操终于成为这样的“奸雄”。

对于小说本身而言,“奸雄”形象的产生也受到前代某些文本的影响。无论对《三国演义》作者的归属如何争议,学术界普遍承认这并非作者针对史实的独立创作,其素材包含史籍及民间传说、讲史话本、戏曲,而这些在三国到明代漫长的时光里不断的经人改编,无论真实历史是经过口口相传或是被著书立传,都不免影响到最后成书的观点。对于曹操的评价,先代并非一边倒的予以抨击,陈寿以“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来总体概括曹操,而王粲《英雄记》、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对曹操的评价都不低,可见在漫长的历史中,曹操也曾是“地处函夏”“人传正朔”{18}的正统。直到史学家孙盛所著《魏氏春秋》和《晋阳秋》首开非议曹操之例,将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改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贼”{19}。南朝时期的野史小说对曹操的正面形象具有强大的颠覆作用,尤其刘义庆《世说新语》{20},其极力彰显曹操的滥杀无辜与自私残忍。唐太宗《祭魏太祖文》中评价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囊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却“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循国之情,有无君之迹”,可谓褒贬参半,这直接影响唐代文人对曹操的看法。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则认为曹操文韬武略,具高世之才,且以曹魏纪年。而苏轼记载当时人们听说书:“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21}南宋时期,文坛出现对曹操的集体大讨伐。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另外诗人刘克庄、陆游等在其诗文中不同程度地表述了与朱熹类似的看法。{22}正是在这些历史的演变中曹操形象得以发生巨大改变,于是《三国演义》承袭先人对曹操形象的看法,“奸雄”形象也由此而出。

注释: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9,(2):5.

②周泽雄.青梅煮酒.东方出版中心,2007.8,(1):191.

③章义和,唐燮军.细说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2).

④《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⑤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⑥见《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又见《华阳国志·汉中志》.

⑦余桂元.曹操评传.解放军出版社,2014.1(1):156.

⑧郭沫若.替曹操翻案.

⑨王海洋.《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范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4.

⑨王海洋.《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范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4.

{11}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9,(2):4.

{1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20.

{13}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233.

{14}咸丰三年清溪居士重刻.三国志演义·序.

{1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16}田兴国.试论“三国”忠义观的前理解境域.

{17}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233.

{18}唐·刘知几.史通.

{19}孙盛.异国杂语.

{20}章义和,唐燮軍.细说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2):406.

{21}出自苏轼《志林》

{22}章义和,唐燮军.细说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2):409.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余桂元.曹操评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5]章义和,唐燮军.细说曹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王玉国.东吴文化暨第二十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7]周泽雄.青梅煮酒[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

[8]王海洋.《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范式”说[J].明清小说研究,2002(4).

[9]吴怀东.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东晋史学家孙盛论曹证实[J].皖西学院学报,2014(01).

[10]李中琴,杨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11]霍雨佳.论毛宗岗评奸雄曹操[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3).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三国演义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