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笺纸与笺谱中的文人志趣

2017-05-24郑琪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笺纸

郑琪

摘 要: 笺纸,有信笺、诗笺之称。若将彩印笺纸辑成图册,则又称为“笺谱”。历代笺纸,尤其明清的笺纸,其制作极为典雅。信笺、笺谱非单纯的书写用纸,其中传统文化的底蕴是无可比拟的。本文从《北平笺谱》说开去,谈及几部笺谱,以飨笺纸与笺谱所蕴涵的文人志趣。

关键词: 笺纸 笺谱 文人志趣

引言

旧时笺纸上的清冷月色,远水高山、亭榭楼台寄予着传统的风雅之致,如今却成为了小众收藏和鉴赏的艺术品,而当年制作笺谱的人确实是怀着一份不让传统文化艺术失传的诚心在进行这份事。无论是笺纸本身涵着的意蕴,还是文人在此之上寄托的意趣,都是为我们所敬慕的。

一、《北平笺谱》始末

《西谛书话》中收录了两篇关于《北平笺谱》的文章,一篇名为《北平笺谱序》,是郑振铎先生当年为《北平笺谱》所做的序,其中说明了他与鲁迅先生为何决心做笺谱以及所感;另一篇为《访笺杂记》,更为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收集笺纸时在北京琉璃厂走街串巷的琐事,重现了两位大家为所作工作付诸的努力。

关于《北平笺谱》的成形,在《鲁迅书信集》中即有清楚的点明。1933年,鲁迅在致友人郑振铎信中说:“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之上,但此事恐怕不久也将消沉了。因思倘有人自备佳纸,向各纸铺择优各印数十致一百幅,纸为书页形,色彩亦须更加浓厚,加上序目,订成一书,……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一大纪念耳。”两位喜爱笺纸的文人一拍即合,主意就这样定下来了。

而制作《北平笺谱》的过程,也实在艰难。郑振铎当时在北平教书,课时吃得紧,且薪资微薄,还兼着编辑和校对的活儿,所以寻笺纸的事只能在下班之后到晚饭之前的一会儿工夫,却又要把每个斋子都找一遍,再细细梳一遍笺纸,从中挑选出精美的笺纸。鲁迅先生这边更不必说,在上海的他尽管与北平联络困难,却仍然以一周一次的频率与西谛往来书信讨论笺谱的事,在付片阶段甚至去信给西谛,“‘毛样请不必寄来,因为内容已经看熟,成书后之状况,可以闭目揣摩而见之……”可见他对笺谱这事的用心。

鲁迅在给西谛的信中写道“这种书籍,真非印不可。新的文化既幼稚,又受压迫,难以发达;旧的又只受着官私两房的漠视,摧残,近来我直觉得文艺界会变成白地,由个人留一点东西给好事者及后人,可喜亦可哀也。”文人学士的笺纸,既能在其上一展审美所好,又能标其不入流俗,山水风景,清致典雅,笺纸之上,不仅是飘逸洒脱的书法墨迹或巧夺天工的画工,更承载旧时情趣与品位的风花雪月。

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中在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初选400余幅,经鲁迅挑选后一共收笺332幅,收有林琴南的山水笺、戴伯和的鹤笺、李柏霖的花卉笺、王振声的动物笺、齐白石的人物笺、陈半丁的花卉笺、王梦白的罗汉笺以及齐王诸人合作的壬申笺、清缪素筠的花鸟笺等。

《北平笺谱》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就涉及的题材而言,《北平笺谱》的内容可谓包含方方面面,既有生活中的琐碎物品也有诗境中的想象之景。《北平笺谱》中的花卉出现最多的当属梅,之后是菊、莲花等。“梅”是代表气节的,“凌风独自开”,于寒风之中傲然枝头,是清雅俊逸、有铮铮气节的代表,为世人所敬重。菊花,颇有烈士风格。其中我颇爱素筠女士的“潭静菊花秋”笺,十分考究,用笔细腻,简单的泼墨稍加几笔叶脉即见精神,象征着高贵的隐士风流。《北平笺谱》中的山水笺多为全景式布局,色彩极为淡雅,诉说着闲情逸致。当时,鲁迅看到复刻的样张时,立即表示“山水笺复刻极佳,想尚有花卉、人物之类,倘然亦殊可观”。后来又指出“图则‘浣纱、‘焚香最佳,‘柳枝较逊……”

北平笺谱(部分)

二、笺纸与笺谱之中的意趣

《说文解字》中“笺,表识书也。从竹”。侧面反映出在汉朝时“笺”的意思还是注解、注释。谈到笺纸的来源,不可不说薛涛笺。不论笺纸以前被用作什么,从薛涛这里开始,笺纸不仅形制上有了改善,更重要的是带有了文人气质。《唐音癸籖》记载:“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史料记载,薛涛在与文人唱和时便于此笺上写诗相赠,一时闻名蜀中。诗笺中寄了多少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怀,在诗作中我们便可了解一二。王安石“红笔寄与添烦恼”,欧阳修“红笺著意写,不尽相思意。”在文人心中,笺纸不仅是书写载体,更是寄托情意展怀疏思的意象。

唐代之后,名笺也是代不乏现,五代的碌光笺,宋代的碧云春树笺,金花箋,元代的彩色粉笺、蜡笺、花笺、罗纹笺等,花样百出。文人雅士们及其喜爱笺纸,许多名家甚至专门订做专用信笺,或者拥有自己的笺谱,有的还印有特制的水印和暗记。清初,李渔的芥子园名笺,设店于金陵的承恩寺前,在文人之中十分出名。而乾隆年间的怡王府的角花笺较精美,在纸的下角落刻着精致细巧的彩图,为时人争相购买礼赠。清末时候南纸店林立,笺纸和笺谱的制作非常普及化,这也是《北平笺谱》的由来。而明代时的《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两部集大成之作,可谓是中国印刷史和笺纸历史上的扛鼎。民国时,笺谱艺术依然在缓慢地发展与存续,这主要依靠的是文人雅士习惯制笺的嗜好。郑逸梅在《艺林散叶续编》中谈及不少名人自制的笺,俞平伯素喜笺,尚有方格五行十二格之笺纸木版,右端题“仿苍颉篇六十字为一章”。傅雷早年的自制笺纸作“疾风迅雷楼”五字,这些自用笺以水印木刻为贵,都是名家的“定制款”,以书斋名号写与笺尾,较之简单的印刷品更添一份艺术情趣。还有文人在自制的笺上泼墨书画,梁思成有“思成用笺”,刘半农有“半农书翰”方格笺,周作人则有“煅药庐制笺”,蒋维乔有“竹庄白笺”和“常惺惺室笺”……

三、笺纸与笺谱之外的文人志趣

《北平笺谱》以其古色古香、隽永绝伦的风格,充分表现了中国画的悠远的韵味,堪称民国时期艺术水平最高的传统版画集。面世后,被文人雅士当作案头清供,一时传为佳话。而鲁迅、郑振铎两人在形势紧张、困窘不堪的情况下,依然有志于将传统的技艺传承下来,把我国濒临失传的传统木刻水印工艺从故纸堆里抢救出来,“盖印行之意,广布者其一,存之者其少,但力求要印得精到,纵使用费较昂……因为这是‘新古董不嫌其阔也。”后来的《十竹斋笺谱》复刻工作困难重重,两人中途数次放弃,最后出版时,发起人之一的鲁迅先生却已逝世。这是一部笺谱艺术中精美辉煌的瑰宝,也可以说是“大时代里的小志趣”,寄托着以二人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之精神。

《补拙斋笺谱》是1989年出版,荣宝斋的画师王宗光先生所作,它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怀着文人情怀的笺谱作品了。王宗光先生在上世纪参加了鲁迅和西谛先生重刻《十竹斋笺谱》的工作,而他对两位发扬笺谱艺术的热诚无法忘怀,“为了缅怀前贤,谨作补拙斋笺稿二百图,因申钦仰之忱。”主题大多为果中珍、雕虫志、故乡情、园丁赞、岁寒友这类由生活牵发的物、事、情。他在笺谱的最后钤有印章“雨新七十后作”,颇有“廉颇老矣尚能饭也”的气概,身体力行效仿前辈,拯救传统艺术文化。

结语

秋树读书、晚风渔篴、高山流水以及落叶煎茶都可以概括中国笺纸中的文人意趣。到了如今,笺纸这物件却又不仅仅这些,里面除了“红笺谩有千行字”的情怀,更揣着作为流传百年的传统艺术的精神。如此,制笺纸、做笺谱这事,就像当年的《北平笺谱》一般,都是大时代里文人传承中国一方文化的志趣。

注释:

①数据统计于鲁迅、郑振铎:北平笺谱,北京:中国书店,2014年6月,第1册—第6册.

由于只有笔者一人统计,可能会有疏漏之处,望谅解.

参考文献:

[1]方行.纪念鲁迅与笺谱艺术——关于《萝轩变古笺谱》二三事[J].上海文学,1981(09).

[2]天穹.笺谱漫话[J].中国档案报,2002(01).

[3]刘运峰.鲁迅与《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的出版[J].出版史料,2006(04).

[4]金鉴.晕漫点染总迷人——中国笺谱溯源[J].中外文化交流,2009(11).

[5]王雯雯.《十竹斋笺谱》中的文人世界[J].新视觉艺术,2012(06).

[6]袁芳荣著.古书犀烛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杨学楠,王雨容.浣花旧事——薛涛笺考[J].智富时代,2014(09).

[8]鲁迅,郑振铎.北平笺谱[E].北京:中国书店,2014.

猜你喜欢

笺纸
鲁迅对笺纸情有独钟
浅谈笺纸的发展历史
姚华:民国通才艺苑翘楚
探寻古典艺术之美
漫谈笺纸
用手撕出来的建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