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探微
2017-05-24戎文健
戎文健
诗歌因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备受人们喜欢。诗歌之美,不仅美在其“形”,更美在其“意”:“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的忧愁,“大江东去”的豪迈……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掌握其含义,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内涵的挖掘,感受并欣赏诗歌的美,在学习中得到审美教育,拓展学生的情感空间,帮助学生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以此促进人格的完善。
一、蓄势,营造意境
诗歌鉴赏,并非单纯地借助对诗歌语言文字的剖析进行,而是需要多种感官参与,需要融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心境等多种因素。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心境往往会影响到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为此,在诗歌欣赏中,切勿单调地用讲授的方式进行,而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用眼睛去感受诗歌的形式美,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为诗歌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念奴娇·赤壁懷古》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古绝唱”。在吟咏中,不仅可以让人看到大江汹涌奔腾,也让人看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樯橹灰飞烟灭”又让人沉入对历史的思索中。为让学生切实感受其豪迈气势,先以《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入,再进行朗读。
二、移情,由此及彼
诗歌鉴赏,关键要抓意象。从当前古诗词的教学来看,更多是注重对诗词内容的分析,而对诗词意象的把握不到位。移情,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深化对诗歌意象的感悟和理解,获得丰富的体验。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还存在诸多困难,移情旨在帮助学生把意象具化为自己的经验和形象,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原有的艺术气息。如《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道出了送别,而“枫叶荻花秋瑟瑟”则是环境的烘托,“举酒欲饮无管弦”则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加之“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在读该诗时,就可引导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由“我”的感受而揣摩作者的感受,体会“天涯沦落之恨”的真意。
要让学生真正在诗歌鉴赏中移情,获得自己的感悟,切忌用“讲”代替学生的“悟”,而要让学生多去读和感悟。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把秋天的肃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让学生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其景之凄美和那包容宇宙、气象万千的境界,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登高临眺,百感交集的心境。
三、共鸣,情感共振
读诗词,切忌从字面含义去理解,或者说,切忌只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字面含义,而无法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共鸣是情感的相互交织,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天涯沦落人”的那一杯酒,是“一江春水”的“不堪回首”。要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产生共鸣,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诗句,结合诗歌的意境、意象而移情,由诗而及人,由物而及人,由它(他)而及“我”,由“我”而审视诗歌。换言之,要让学生先从吟诵中理解、感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心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以《声声慢》为例,从上片看,作者一人寻觅无着落,借酒浇愁而愁依旧,大雁飞过,其声更让思乡之情加重,学生随着作者的思绪,转入“庭院”,菊花盛开,秋意正浓,故而才有“满地黄花堆积”,由花及人,才有“憔悴损”,花开花谢花有期,诗中的“我”并没有摘花,为何?是惜花。为何惜花?花如“我”,怜惜之情油然而生。在鉴赏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诗中物和意象,体验外物而注入生命的情趣,焕发对作者、对诗中物、象的情趣,并移植到自己身上,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四、得意,由象生意
“得意忘象”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所谓“象”即诗歌本身,诗歌中固有的景、物、人;而“意”则是诗歌的“神”,是读诗的人心中所生的“神韵”,是一种思想的领悟、情感的升华、撼动人心扉的精神。一直以来,诗歌鉴赏重对诗歌字面含义的理解和考查,学生对诗歌“意”的体会不够深刻。不可否认,“象”乃“意”的基础,但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由象生意,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生成“意”,首先还得让学生把握“象”,要根据诗歌的背景、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掌握丰富的资料。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本是一处生活的细节描写,作者为何在此处插入?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封为“建威中郎将”,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可谓功名显赫,引入小乔,是以美人来衬托英雄,以此写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在鉴赏中,学生就需先了解周瑜,再由“小乔初嫁了”去感悟周瑜的形象。
诗之美在其“神”,而“神”蕴于“形”。在高中诗歌鉴赏中,要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参与探究,了解其“形”,在意境中感知,学会“移情”和“共鸣”,最终“得意”,这样才能让诗歌鉴赏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