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析

2017-05-24秦晓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随堂文言文知识点

秦晓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显现出很多问题。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越来越显落后,对此进行改进已经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仁对改善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且又与现在使用的汉语言存在着很大区别,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既陌生又有距离感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如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章内容之中。教师也要重视阅读这个过程,鼓励学生每天诵读文言文,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形成一定的语感,也更容易背诵记忆。相比于课本上规定的文言文内容,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其他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让他们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敏而好学”的态度,让他们能够正视学习的意义,正确对待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有帮助的。再如讲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教师如果能够在正式讲课之前给学生播放兰亭序相关的视频,或者让他们阅读书法名家解读兰亭序的文章,学生就一定会产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而且有了这些内容做铺垫也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解读这幅书法作品的机会。所以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魅力。当然学校也要将这部分资源配置到位,这其实少不了必要的硬件设施的投入。

二、注重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对文言文学习而言,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老师讲解就懂,课后做题就错”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没有将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学习中的通病。文言文在高中的语文试题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也是学生比较容易丢分的地方。比起考试之前集中进行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上和课下的整理工作。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背诵掌握的文言文包含了文言文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像其中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和字词句义等内容都是学生要整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增加平时的知识储备,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帮助高中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如《陈情表》这篇课文,课程标准规定是需要背诵的。所以说,在上课时教师应该对这类课文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整理出其中的知识点,归纳出其中的修辞以及语言的重点,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做题的时候更有把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相对于“仕途”,亲情更是难能可贵的,用这篇课文的内容来丰富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重視随堂评价

考试确实是检验学生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只依靠学生的答题水平来衡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状况就显得有些不客观了。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随堂评价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都能总结出心得,这样也能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以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每节课拿出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也好让他们知道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当然教师通过这样的过程也能知道今后的教学该侧重哪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如讲解《劝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借助于随堂评价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当然借助于孙权劝吕蒙要多多读书和吕蒙前后的变化其实能更好地说明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浮躁,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学中会存在课堂沉默、进度缓慢、教学效率低的现象,教师对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课堂的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第一中学校(047300)

猜你喜欢

随堂文言文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