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7-05-24骆科燕
骆科燕
【摘 要】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标准在提高。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主旋律,成为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最大源动力。学生主体地位展现、学习技能提升、学习情操配塑,始终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要义。课堂教学实效是课堂学科实践的最根本、最本质的追求。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進程中,教学策略如何有效科学实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研究
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标准在提高。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主旋律,成为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最大源动力。课堂教育教学这一领域,自然也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习理念的变迁,而与之发生了根本性的传承和变革。新课程改革作为其必然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学科教育教学的“热词”。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实效是课堂学科实践的最根本、最本质的追求。但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实效的内涵和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发生深刻的丰富和变化。但学生主体地位展现、学习技能提升、学习情操配塑,始终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要义。这就要求,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必须遵循和按照“有效”一词深刻内涵,予以科学实施和有序开展。本人现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这一方面予以简单阐述。
一、抓住学教双边特点,实施互动式教学
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活动进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整个活动体系中运动起来、交流起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双边实践活动,以此充分展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其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实践的过程,教师组织和开展师与生的双边互动活动,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目标要求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但笔者发现,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实践进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时学生实践探知活动充斥整个教学进程,而教师的指导引导活动几乎没有,严重违背了教学的双边特性和互动特性。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变成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深入合作、生生协作的实践舞台,开展具有双边特性的师生交流、谈话、生生探讨、协作等互动式学习活动,围绕某一教学知识点或学习任务,进行谈话、交流、讨论等双边实践活动,以此推动教学要求的有效渗透,学生学习主体的有效展现,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知识点环节中,教师通过对教师讲解式和师生互动式两种教学模式的前后对比,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推动学生学习进程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和积极功效。因此,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了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双边实践活动,其过程如下所示:
师: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师: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SAS、ASA(AAS)、SSS、HL。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生:“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师: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上述师生互动、生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教师的主导指导功效和学生的主体协作特性,通过教师的有序有效“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从而让初中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中实现知识点内涵的有效认知,学习活动效果的提升。
二、紧扣典型教学案例,实施案例式教学
数学学科的丰富知识架构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特点,决定了学习认知者探知掌握时必须设置和紧紧握住有效抓手予以实施。而这一抓手就是数学案例。一定程度上说,案例已成为数学学科的“代言”,成为教师数学讲解的“载体”以及学生学习实践的“平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必须切实做好数学案例讲解实践活动,利用数学案例自身所具有的内涵丰富性、前后联系性、深刻实践性等等特性,开展案例式数学教学活动,组织设计紧扣教材知识点内涵的数学案例,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和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和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和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探究分析、思维创新等数学学习技能和素养,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目标要求。
问题:已知点M(3a-8,a-1),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点M的坐标。(1)点M在x轴上;(2)点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3)点M在第二象限,且a为整数;(4)点N坐标为(1,6),并且直线MN∥y轴。
生:探知题意,认为该问题题意涉及到坐标与图形性质内容。
师:根据图像的坐标内容,一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
生:解析,(1)根据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第二四象限平分线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列式计算即可得解;(3)根据第二象限点的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列式求出a的取值范围,然后确定出a的值即可;(4)根据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点的横坐标相同列式求出a的值,然后解答即可。
师生进行总结,指出: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主要利用了x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二四象限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特征,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上点的坐标特征。
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通过问
题的题意分析、解题思路的研析等活动,数
学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得到显著增强。
问题:已知:如图1所示,△ADC内
接于⊙O,AB为直径,∠CAE=∠D。求证:
AE与⊙O相切于点A。
初中生根据题意,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其解题的方法为:连接BC,则∠D=∠B,然后运用圆与切线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当圆
心O在∠D外部时,有结论AE与⊙O相
切;当圆心O在∠D内部时(如图2所示),
结论AE与⊙O相切还成立吗?为什么?
”组织初中生进行深刻思考分析,初中生结
合上述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发散
性思维活动,经过思考分析认为:“连接BC,
显然,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得结论仍然成立”。在教师设置的发散性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原有数学案例的创新和加工,组织初中生结合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发散思维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升。
三、坚持导学合一原则,实施导学式教学
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共同体。教师只有遵循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实际,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数学指导、讲解活动,帮助和解决学生探知进程中遇到的认知疑惑和研析卡壳问题,从而实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完美统一,协调并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进程中,要发挥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引导、点拨功效,开展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推动学生学习进程为主要目标的导学活动,通过“导”帮助初中生树立数学体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导与学之间的互惠共赢。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中生在认知解决相关类型案例中存在的不能正确判断根与系数的关系确根的个数缺陷,没有直接予以指出,而是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向学生提出“一般情况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析,学生在研究分析过程中,由此及彼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豁然开朗,认识到自身分析过程中的不足,形成正确解决方法和策略。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使用,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学生主体以及课堂实情,设计和实施与教材相贴近、与学生相贴切的讲解指导方式,让初中生在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之中获得主体能力的更大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传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黄绍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性思維的培养[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14年
[3]卢宗凯..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徐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