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文化的适应与生态的安全
2017-05-24崔明昆
崔明昆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就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众多的学科学者加入到了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之中,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就与此密不可分:作为生态人类学理论流派之一的文化生态学,也是最早尝试应用生态因素来解释文化现象的学科;作为从生态人类学发展出来的环境人类学,更多地关注到了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安全问题。“文化的适应”是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甚至被他看成是文化进化(变迁)的重要因素。环境人类学认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着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诸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消失,无不与人类的行为,即文化密切相关,这无疑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生态安全的问题。因此,人类要在未来繁衍生存下去,就必须注重生态安全,学会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本期推出的4篇文章,既有讨论古代的文化适应问题,如何治民的《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的规约作用》,也有讨论当今农耕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适应问题,如李艳的《稻鱼鸭共生系统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从江县侗族村寨调查为例》,更有关注不同文化的冲突与适应问题以及生态安全问题,如罗意的《文明冲突与阿尔泰山草原生态秩序的重建》,以及应沛艳的《生态风险与单行道——元阳县箐口村生态入侵“小龙虾”事件的人类学考察》。
《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的规约作用》以中国北方广泛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粟(Setaria italica)为例,表面上看来是讲述该作物在南方山区的栽种技术,实际上讨论了这一起源于北方的作物传播到南方栽种的文化原因:汉代及以前各王朝法定的以“粟”为赋税粮种的税赋惯例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伴随着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本来不适宜粟类作物种植的南方地区,但出于向中央王朝缴纳赋税的需要,也不得不规模性种植粟。“粟”被引种到南方地区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粟”的生物学属性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性却因为文化的适应使得这一北方起源的作物最终在南方的山地上扎下了根。据此,作者提出了“刀耕火种”是专为我国南方推广粟种植而发育起来的技术体系,是在古代中央政权主导下,为了在不适宜粟类作物生长的南方山区推广粟种植而演化起来的推论。
《稻鱼鸭共生系统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从江县侗族村寨调查为例》论讨了从江县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计方式在水土资源维护中的价值。其实这一生计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仿照自然而形成的类似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稻、鱼、鸭互惠互利,不停的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这一人工的生态系统集中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态智慧,是文化适应自然,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想必这也就是该“生态系统模型”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所在。
《文明冲突与阿尔泰山草原生态秩序的重建》一文尤其值得推荐一读,它以阿尔泰山的游牧文化为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游牧文化的变迁过程:游牧文明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适应,确立了人与草原相平衡的生态秩序;农耕文明的介入对草原生态秩序产生了冲击,种下了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种子;工业文明的骤然而至最终导致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解体。这一文化变迁的过程,也就是草原地区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也是人与草原生态系统关系不断恶化的过程,根本的原因在于与草原生态法则不相适应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过度介入造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当然,文章在分析造成草原生态危机的时候,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做到了有理有据,很多地方使用了数字作为支撑。在对“草原超载放牧”的分析中,一般将牧民归为罪魁祸首,认为是牧民“过度放牧”所致,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文章对此问题的分析将其与草原上实施的农耕和定居,道路的建设与工矿业的发展所导致草原可利用面积减少及其草原生态环境的破碎化联系起来。如何走出生态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相平衡的生态秩序是所有关心草原的人所关注的问题,对此,文中也給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同时指出那种“通过回到游牧文明时代来重建草原生态秩序”的想法是一个误区,是不可能的幻想。
《生态风险与单行道——元阳县箐口村生态入侵“小龙虾”事件的人类学考察》以人类学的视角,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生活中常见,而人类学者并不太关注的生态现象——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而入侵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面对梯田里出现生态入侵种“小龙虾”及其造成的生态危害,在当地村民们的认知中并不存在生态危机的概念,大部分人认为“靠农药就能灭掉小龙虾”,当农药对小龙虾失效时,他们也只能表示出无奈或无所谓。其实,这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其他地方的威胁:生态入侵种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的传统生态知识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生态入侵,这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危机,这就是小龙虾事件引发的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生态安全的担忧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