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及对策
2017-05-24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内容提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个人价值认知及追求、对政党及政治的价值评价、对社会的价值认知及价值判断、对自己事业的评价及展望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并从教育培训、培养使用、沟通联系、约束激励、网络统战等方面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作用的加强也使得这一领域意识形态动向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直面严峻形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态势较为复杂多元,成为意识形态争夺战中较为敏感和尖锐的场域之一。因此,明晰非公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并采取相应对策,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公有制经济,在统战工作中主要指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1]。当前,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强化意识形态主导权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来思想观念、价值取、利益追求等方面巨大的冲突鉴于与碰撞,这些碰撞突出地体现在了处于市场经济前沿地带的非公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最为充分的部分,非公经济人士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均较之其他群体突出,在平等、竞争、创新等正向观念不断增长涌起的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向观念也油然而生,兼之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较易进入非公经济中的外资企业等和西方资本有较为密切关联的经济体,这些负向观念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消解、排斥。因此,只有正视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状况并予以有效引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现。
(二)有助于正向引领经济,促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速、企业利润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经济下行难题也突出地体现在了非公经济领域。攻坚克难、创新发展需要积极的精神力量作为原动力。只有做好该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疏导非公经济人士的整体情绪,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激发奋斗热情,才能够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并能够培育、开创一批新兴产业,打开旧有产业格式化僵局。通过职业经理人等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应用,逐步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改进旧有管理和运营模式,使得资本收益最大化,并尽可能化解资本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运营和科学发展。
(三)有助于阶层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諧
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属于新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有活力的、有积极意义的阶层,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变化的阶层,其内部成员在流动性、易变性较为突出。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意识形态状况直接关系到阶层文化的塑造。要通过对其的意识形态工作,促进阶层团结、秉承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德,形成诸如理想、自由、法治、平等、公正、民主、责任等共同理念,遵循较为统一的价值行为准则和价值评价标准,形成充满活力的优质群体,增强橄榄型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课题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访谈、调研,对非公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整理。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识形态状况分析
1.个人价值认知及追求方面,呈现出价值追求自我化、实用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此部分的信仰调查一题中,非公经济人士分别选择了约为20%的“佛教”、25%的“什么也不信”,15%“百家争鸣学派”以及30%的“其他”,仅有7%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奋斗动因调查中,高达80%的人选择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为子女谋福利”;在事业成功原因调查中,40%的人选择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50%的人选择了“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能力”,与前面问题答案倾向不同的是,在“终极理想”问题中,75%的人投向了“理想的社会”,20%的人选择了“个人成就”和“温馨的家庭”。可见,非公经济人士有着实现“大同”社会的远大理想和终极情怀,但在具体目标设定及价值取向上,则呈现出和市场经济特征趋向一致的多元化、自我化、实用化的价值倾向,凸显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权利意识、人权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同时,也要避免利益化、庸俗化的不良趋势。
2.对政党及政治的价值评价方面,呈现出政治热情高、拥护党的领导、同时对政党评价理性化、冷静化等趋势。非公经济人士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系列政策,经济条件较好、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属于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此高达90%的非公经济人士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同时,新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由于深受现代公民理念影响,相对欠缺对党的历史、革命传统的深刻了解,没有老一代对于党的深厚感情,因此对于党风党情现状评价更为客观、理性、挑剔,在回答“对党的建设的看法”时,90%以上选择了“问题很多,急需改进”,并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
3.对社会的价值认知及价值判断方面,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95%的非公经济人士选择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必要,争取实现”,92%的人选择了赞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非公经济人士对于和谐社会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分肯定,彰显了积极向上的正面心态。同时,他们公平观念、正义观念、权利观念较为突出,如在回答“对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群体事件的看法”一题时,超过50%的人选择了要“谨慎对待”、30%的人选择了“爆发有理”,80%的人认为当前诸如住房、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很严重,亟待解决”,展现了他们对社会矛盾的清醒认知、深深忧虑及怜悯情怀,显露出了极强的正义感、责任感。此外,80%以上的人希望自己“热心参与社会事务”,走在街上被乞丐拦住,约70%的人会“扔给他一点零钱”,显示出对社会事业积极面对并积极参与的良好心态。
4.对自己事业的评价及展望方面,呈现出自信与迷茫并存的心态。新生代非公经济人士85%的人选择了“非常愿意”“接手或创办如今的企业”,在回答“您觉得自己的企业状况如何?”一题中,50%以上的人选择了“一般”或“说不清”,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总体经济走势波动的影响,一方面也展现了新生代企业家由于资历、阅历、经验等受限,对于未来的迷茫心态。在“目前的职业和您的所学专业匹配度”一题的回答中,40%的人选择了“大体一致”,30%的人选择了“不一致”,展现了选择接班或创业时,新生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顾及长辈看法、行业前景、资金限制等各方面因素,所学知识与企业管理所需具有一定的不匹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非公经济人士有着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总体上其意识形态状况是积极正向、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1.非公经济人士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制约。一是非公经济人士队伍结构、素质参差不齐。非公经济人士总体上学历较高、观念较新、素质较高、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非公经济人士队伍内部存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差异性,在思想认知、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技术等方面均存在多重差异,水平不一。同时,较之于老一辈企业家们,新时期非公经济人士相对缺乏管理经验、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公认的老一辈较为突出的品质。二是非公经济人士社会认同感、政治认同感尚待增强。与其他群体相比,非公经济人士的公民理念突出、創新意识更强。在为市场带来平等、竞争、法制、创新等现代观念的同时,也浮现出较为突出的价值过度自我化、实用化、实现手段和途径庸俗化等问题,需要施加思想教育和法制规范予以引导。同时,越来越多年轻的非公经济人士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对执政党难以形成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留洋背景或者与外资外商联系密切,更易于发现中国社会现存的部分问题和矛盾,其政治认同感、社会认同感都亟须增强。
2.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方法亟待改进。综合来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在渠道与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非公经济人士的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发挥。主要问题有: 一是宣教内容选择的不足。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偏重政治教育与“三观”教育,而忽视了公民教育、人性教育、生活性教育。说教色彩浓厚,内容陈旧、枯燥,通篇都是大道理,远离现实生活,沦为“空中楼阁”。二是传播的手段和途径的效用较低。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往往采取政治化色彩的、任务式的直接灌输,而较少考虑传播的效能和效果。主管宣传和教育的部门对于现代传播学的理念、理论、技术和手段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有限,缺乏对于确定概念、选择途径、编码、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三是传播的语言呆板僵化。意识形态的语言传播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大众化语言的缺失。当前意识形态传播中格式化的套话、“官话”居多,无法以新鲜、活泼、亲民的语言吸引社会公众。如何在坚持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准确、到位、生动、传神、潜移默化地进行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亟须解决的一大转型之一。四是传播渠道的单一化和低效化。被马克思视为“意识形态”诞生本原的“生活世界”在一定意义、一定程度上被遗忘,意识形态成为“官方的、国家的”意识形态,使得源自现实生活世界的“意识形态”反而忽视了对于生活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关怀,这最终会导致党的意识形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信息网络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突出挑战。信息网络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崭新阵地,对思想活跃、掌握大量高新技术的非公经济人士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尤为明显。一是网络话语霸权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约瑟夫·奈曾直白地说道:“信息优势作为美国外交的力量倍增器同样十分重要。”[2]发达国家利用信息势差的绝对优势,在网络无国界传播中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传播所倡导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甚至在网络上肆意散布各种政治偏见和谣言,歪曲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意识形态攻心战中的劣势地位直接威胁着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巩固。二是网络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了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网络社会空间形成,为社会成员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乃至信仰上的理性抉择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在网络社会的强势参与下,过去依托在组织权威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渐趋动摇,舆论上的大一统的局面渐趋瓦解。由于个人素质、观念、见解、心态的不同,网络社会中各种信息呈现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
4.非公经济领域相关引导、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调查发现,非公经济人士也深感需要和同行、组织、社会多做交流,他们盼望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搭建共同学习、互相沟通的平台,渴望政治参与,接受引导。他们希望通过政治参与增强社会影响力度、政治影响力度。当前,非公经济人士的引导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培养推荐管理不够规范,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数地区没有建立动态人才储备库;二是在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流程,在具体环节运作上存在脱节、纰漏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规范、实时更新的系统,实现培养、选拔、使用、评估的机制化良性运作。[3]
5.非公经济人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当前,社会涌动出一种“仇富”心理,再加上很多非公经济人士受教育较高,海外背景鲜明,思想较为自由,个性较为张扬,也在很多传统群众心中留下了不佳印象,很容易成为被人们批判、诟病的对象。很多非公经济人士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希望在企业运营迅速树立权威、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渴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自由民主以及普世价值的宣传强烈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了紧张的外围思想环境。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成功、尊重劳动和智慧、尊重正当财富的正向风尚,体谅其创业和守业的艰辛,认可其社会贡献度,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成为社会环境建设的一大难点。
三、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探析
(一)以教育培训为基点,加强非公经济人士队伍的思想素质建设
针对非公经济人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通过多渠道、分层次的培训予以提升。将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培训列入培养计划,优先考虑、优先安排,通过讲座、杂志、网络、现场教学等平臺召集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学习培训。具体的着力点为:一是学习党的文件、领导讲话、重要部署等,及时把握政策走向、高层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及与时俱进。二是经济形势、经济知识教育。通过培训对经济形势形成及时、正确的认知及评价,并不断丰富、深化经济的相关知识,致力于培养新生代队伍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型人才。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得新生代非公经济人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立场和信念,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要深刻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其规范经营、科学化管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以培养使用为渠道,加强非公经济人士的组织建设
对于优秀的非公经济人士,要在各类政治安排中予以优先考虑、积极推荐,引导他们参政议政。主要着力点有:一是要明确选拔标准。在判断标准上,可把握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四大能力,将之作为要求和衡量的重要尺度和标准,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考虑其社会影响、人格形象、事业贡献、示范效应等因素,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努力使考核、考试和测评定量化、具体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考试和测评体系及方法,坚持定期考核调整,加强人选的滚动式管理,严格把关。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对非公经济人士的安排、使用情况。二是要着力搭建组织平台,做好政治安排。如注重培养和吸纳优秀的非公经济人士进入党组织、民主党派组织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推荐其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类社会性组织或团体,使其在社会系统更好地代表和体现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满足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三是要加强非公经济人士的培养锻炼。要积极创造和提供条件,定期或随时为选定的非公经济人士提供锻炼机会,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各方面锻炼的舞台,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三)以沟通、联系机制为平台,加强与非公经济人士的互动
不断探索与非公经济人士沟通的新方式新途径,加强联系与互动。其主要着力点:一是优化联系服务。实行市、区、街道等党政领导或者统战部、工商联相关部门领导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随时了解新生代队伍的思想动态及利益诉求、企业发展状况等,听取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诸如政企对话、银企对话等活动,搭建服务平台。二是加强企业创新指导。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深化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产业升级换代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完善对企业创新、升级的服务措施。三是创新联络活动,增强吸引力。如创建创业联谊会等联谊组织。鼓励彼此之间共享信息、交流经验;参观考察优秀企业并与企业领导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新老两代企业家的沟通,推进新时期非公经济人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四)以约束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非公经济人士的作风建设
非公经济人士形成优良的作风并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主要着力点为:一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非公经济人士个性较之其他群体更为张扬,难免在自由与规则之间难以划界,因此完善的约束、监督机制有利于规范其健康成长。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运营的监管,除了政府职能监管部门之外,要建立起包括公众、媒体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使其在正规、合法的轨道上管理、运营企业,培养良好习惯。二是强化激励机制。要大力宣传典型,增强非公经济人士的荣誉意识。通过发掘模范典型,增强模范人物本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其他非公经济人士的奋斗热情,向全社会展示非公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认可与尊重。要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如广泛开展各类表彰活动,每年评选表彰诸如“纳税大户”、“劳动模范”、“光彩事业”等先进人物及活动,激发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关怀关爱机制。经常与非公经济人士保持联络、谈心、谈工作,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关注其身心健康,有困难及时、尽力帮助协调解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怀,热爱社会、回馈社会。
(五)以网络统战为契机,创新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虚拟社会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非公经济人士大多精通网络且习惯于“网民”生活,因此,妥善、积极运用网络工具,加强对其的引导、协调、组织,是当前统战工作的一大重点。主要着力点有:一是拓展统战工作的网络整合功能。如培育网络互动社区、网络家园、QQ群、微博、组建网络联谊会等方式,通过整合力量,加强新生代队伍在网络空间的沟通联系、组建特色群体、联盟,适时进行信息沟通,形成合力。二是拓展统战工作的网上引导功能。通过鲜明的宣传、隐形的渗透,发挥网络发言人作用,将非公经济人士引领到特定的方向,使其对关心的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有着客观、公允、积极的评判与期许,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氛围。三是拓展网络政治参与功能。即通过建立网上议政厅、网络投票、在线交流等方式,鼓励非公经济人士的参与热情、通过便捷化的参与方式强化非公经济人士的话语权,提升政治参与度。四是拓展统战工作的服务功能。即通过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优质的网络服务,满足非公经济人士多方面的需求与诉求。[5]
参考文献
[1]庄聪生.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2]新华网.美国网络外交解读:扩宽外交理念、更具攻势特性[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09/content_11676992.htm,2009-07-09
[3]蒋科荣.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
[4]黄国雄.关于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5]肖照青、米广弘.网络统战工作研究综述[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课题负责人:侯天佐,女,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课题组成员:李 前,女,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田晓玉,女,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刘 琳,女,大连市委统战部处长
乌 兴,男,大连市委统战部副处长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李永生